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說禪

  在歷代名人之中,最令我敬仰與欽佩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師。

  在世界許多的地方,習禪坐禪,逐漸地成為一種鍛煉身心的方式。禪,作為東方文化寶庫中最令人注目的瑰寶,已成為影響于詩歌、繪畫、園林、書法、風俗等領域的一種廣泛的藝術。

  禪的傳入始于達摩祖師,但真正使禪成為一種適合于中國國情的藝術的卻是惠能大師。他的那首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書寫,享譽非常。它就象那黑暗中的一丁火星,但是卻點燃了多少人智慧的草原,去追求生命的真實意義!它指出人性的本然就是那清清凈凈、不染一塵的“明鏡”,但我們在認識了自性的“真面日”后,卻要將心中殘存的那種“菩提”與“明鏡”的概念清除掉,方可證悟那無邊際的超然境界,亦是那一種無法言喻的絕對的妙境。所以,禪的證悟,完全是一種超時空的心靈感受。

  我們終究無法臻于這種心境,我們也無法忍耐自己處于那種“無一物”的情境下生活。然而我們卻會不由自主地被惠能大師的這一首偈所展現(xiàn)的美感所吸引,并深深地向往。我們處于現(xiàn)代的高速運轉的社會中,在世俗洪流中苦苦掙扎,追名逐利,身心俱疲。我們之所以對社會常有一種無奈與被動,究其原因,正在于我們“原本有一物”,即我們對于名利聲色的無止境的追求;诖,我們不斷地努力,卻沒有使我們的心靈得到解放,我們反而在隨波逐流中“隨處惹塵埃”了。

  禪,其實就是提倡心靈的完全自由,不為形束,不受物拘。記得古時一位禪師悟道時,說了如下的—番話:“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禪師去年雖然認識了禪的意義,但對于事情仍有執(zhí)著,所以“猶有立錐之地”;第二年終于參透,進入無拘無束的自由心境,真正地體會到了禪。其實,此種“無—物”的“貧”乃是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意義,宇宙的真理。其實,在現(xiàn)代社會,若能運用起禪法,我們仍能看到許多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由于我們能將名利聲色放至—個絕對的低點,“無一物”,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平靜,無所求,反而使我們在競爭的社會巾無往而不利。所謂:“唯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這句話是非常契合禪意的。所以,我認為,只要心中有禪,則天下之大,無處不是禪!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喜歡禪,而且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存有它的影響。

  朋友們,當我們真正步入禪的意境時,我們都不必多說,因—切言語都已是多余。也許在那一刻我們對于整個世界,整個人生,又會有更深的理解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