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佛禪情結(jié)
我國古代有很多愛好廣泛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除了雅好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高山流水和香草美酒之外,還酷愛佛學(xué),如唐代的王維、章仇兼瓊、杜鴻漸、李商隱,宋代的歐陽修、蘇東坡三父子、黃庭堅、文同、張商英,明代的袁宏道、張岱、王犀登,清華的顧炎武、王念孫、袁枚、康有為、梁啟超,民國的章太炎、楊度、蘇曼殊、李叔同等,都對佛學(xué)具有相當(dāng)深厚的研究。蘇曼殊、李叔同還削發(fā)出家,皈依佛門;歐陽修則自稱為“六一居士”,蘇軾叫“東坡居士”,表示自己是居家修佛之士。
歐陽修原來是不信佛教的,甚至像韓愈那樣,對佛教持排斥態(tài)度,寫了《本論》,提出“佛法為中國患千余歲,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言論相當(dāng)偏激。他之轉(zhuǎn)而信佛是在九江為官的時候,認(rèn)識了住持于廬山的四川高僧園通居納禪師,他“與之論道,師出于百家而折中于佛法,修肅然首肯,平時排佛之心頓消。”“修初疑禪語為虛誕,今日見此老機(jī)緣,所得所造,非悟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他感到佛教“深不可測”,每有不解之處,便向禪師討教,這時恰好朝廷遇到一件難事,是朝鮮國王派遣使者到天朝詢問曹操所注的《孫子兵法》,其中有三個疑點不得其解,宋仁宗遍問朝中文武大臣,都是不甚了了,便下詔于九江的歐陽修,叫他解答,可是他也回答不出,問之于園通居納禪師,禪師說:“可用‘兵者,機(jī)密之事也,不可以示人’答之”。歐陽修恍然大悟,連忙密奏仁宗,巧妙地解決了這一
難題,從此而更加信奉佛教,晚年還自號“六一居士”。
宋朝的另一位大文豪黃庭堅最初也是不信佛教而關(guān)注于道教,自號”山谷道人”。他信上佛教是在宦游岳陽君山的時候偶然看到一個香火冷清的小廟,廟中有個胖和尚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狗肉,黃庭堅說:“出家之人,何得偷食葷腥?”和尚說:“不是偷吃,是正吃。人有32顆牙齒,其中有12顆是槽牙,就是專門生來吃肉的”。黃庭堅說:“原來你是個專門吃肉的肉和尚。”和尚說:“我又不是老虎,怎么會專門吃肉呢?只有老虎的牙齒才全部都是槽牙,只吃葷不吃素。人就不同,除了槽牙,還有20顆門齒,是生來咀嚼米麥?zhǔn)卟说?所以貧僧是兩素一葷,完全合乎天意。”聽了這番高論,黃庭堅哈哈大笑,感到妙不可言。他見桌案上放著一本《金剛經(jīng)》,便問:“你讀過這體經(jīng)書嗎?”和尚說:“正在誦讀”他說:“一本《金剛經(jīng)》,有多少句‘阿彌陀佛’?”和尚冷笑兩聲,反問道:“看你的樣子像個讀書人,讀過《論語》吧?”黃庭堅說:“然也!”和尚厲聲問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句‘子曰?’”問得黃庭堅張口結(jié)舌,連稱”失敬、失敬!”從此悟得禪機(jī),學(xué)風(fēng)大變,自稱“菩提坊里病維摩”,寫了很多“禪詩”,還創(chuàng)立了一種“禪書”。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善于行草,楷書亦自成一家。所謂“禪書”,是以顏體為基本架構(gòu),輔以《蘭亭》筆意,將中宮緊縮,橫、豎、撇伸展延長,筆觸向四維擴(kuò)張呈幅射狀,呈現(xiàn)出一種劍拔弩張而又奇奧遒煉的奔騰之勢,被書法界視為神品。資中文廟內(nèi)有一組碑刻,是黃庭堅書寫的《幽蘭賦》,即為“禪書”的代表之作。
文人居士名氣最大、造就最大、影響最大的是蘇軾。他早就篤信佛教,因而自號“東坡居士”。他對佛教研究有很深的造詣,自持才高,到處“挑戰(zhàn)”。他聽說湖北玉泉寺承皓法師“機(jī)不可測”,便脫下官服,微服造訪,可是承皓大師一見到他就問“尊官貴姓?”他傲慢地說:“姓秤,是稱你這個老和尚的秤。”承皓大師知道來
者不善,便大喝一聲“好!”然后說道:“你稱一稱,這一聲有多少重量?”說得蘇東坡啞口無言,只好認(rèn)輸。他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貶謫到黃州,州內(nèi)金山寺有個佛印和尚,高行大德,在佛門聲譽極隆。蘇東坡前去拜訪,佛印說:“你從何處而來?我這里沒有你坐的地方。”蘇東坡說:“我要借你的四大作禪床。”佛印說:“可以。但是我有兩句閑話要向你請教,若答對了,我就照你說的辦;若答對不善,就請把你腰間的玉帶解下為,我用來鎮(zhèn)守山門。”蘇東坡大咧咧的說:“請講!”佛印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你在哪里坐?”蘇東坡說的“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fēng)大;佛印的“五蘊”,則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佛家認(rèn)為這是虛無飄渺的東西,而“四大”也是如此,所以說得蘇東坡啞口無言,佛印就叫小和尚“快快把他的玉帶取下來!”蘇東坡只好就范,但從此以后經(jīng)常向佛印討教,并將……
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四年,后來宦海沉浮,多次貶黜,四處飄泊。二十年后他從儋州遷至廉州,路過金山寺,佛印已不在人世,但寺內(nèi)掛了一幅畫像,畫的是他。他百感交集,便在畫上題了幾句“禪語”:“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事業(yè),黃州惠州瓊州。”用超然的態(tài)度總結(jié)了他那悲壯而絢麗的“平生”。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