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縫塔——明一法師
距四祖寺西北邊大約兩三百米的地方有個石塔,當?shù)厝私兴?a href="/remen/zhong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眾生塔,這是個由里層的無縫塔和外層的魯班亭兩部分組合起來的全石建筑。去考察它的時候它被村民當做柴房,堆滿了燒火木柴,四周好多牛糞。
經(jīng)過考察可以確定無縫塔的主人是栽松道人,依據(jù)是無縫塔基的須彌座上刻有“塔接栽松”的字樣,所以可以認定它是栽松道人的舍利塔。經(jīng)典里記載:昔日栽松道人向四祖求道。四祖言:“倘若再來,吾可遲汝。”栽松道人回去,即投胎入化。這座塔就是栽松道人的舍利塔。后來栽松道人轉(zhuǎn)世親侍四祖成為禪宗五祖,F(xiàn)在正在對這座塔重新修整,從埋在深層的地下發(fā)現(xiàn)還有更大更漂亮的基座,也許從中能獲得到更多詳實的資料。
這件事情使我想起無縫塔的公案。以前看過無縫塔公案后是一頭霧水,但是又特別的感興趣,所以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想去搞明白,結(jié)果是自己鉆進無縫塔里出不來,F(xiàn)在有機會親自看到讓我爬進去,出不來的無縫塔的原貌,既親切又無奈。(我想可能這個建筑群并不為外人所知,要不也不會有后來肅宗皇帝和忠國師的無縫塔公案,)。這個公案是這樣:
肅宗帝問忠國師:“百年后所須何物?”
國師云:“與老僧作個無縫塔。”
帝曰:“請師塔樣?”
國師良久云:“會么?”
帝云:“不會。”
國師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卻諳此事。”
后帝詔耽源問:“此意如何?”
源良久云:“會么?”
帝云:“不會。”
源云:“湘之南,譚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舡。琉璃殿上無知識。”
忠國師是六祖慧能的弟子,而耽源是馬祖手下的強將,他跟隨忠國師身邊當侍者多年,深得忠國師的認可。后來仰山從耽源處得個入處,在偽山處得個用處,那是后話了。我們還是先看這個無縫塔公案。
肅宗帝問忠國師:“百年后所須何物?”這在世俗里是人之常情;在肅宗帝則是理所當然,也是學生向老師學習的機會;在禪師眼里卻是多此一舉。不管怎么說它的可能性,肅宗帝的這一問的本來意思只有去問肅宗帝,而事實上肅宗帝也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禪宗的不立文字,因為文字表達不了。
忠國師不放過任何一個弘法利生的機會,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回答說:“與老僧作個無縫塔。”來為難肅宗帝或者說是考驗肅宗帝。無縫塔是什么樣的?怎么造?肅宗帝一定是沒有聽說過,既然如此那應該是皇帝身邊沒有人知道的了。忠國師的這一回答就如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去下館子,主人問到:“今天想吃什么菜?”而客人卻說:“隨便!”天底下那有“隨便”這道菜?又那一道菜不是“隨便?!”這很契和六祖慧能的:“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xiàn)。”
肅宗帝在自己的老師前面很誠實就說:“請師塔樣?”這也就是象主人問客人:“隨便這道菜怎么做?”或者說:“你要怎么樣的隨便?”這也說明肅宗帝沒有什么智慧,只能被忠國師拉著繩頭走;蛘哒f肅宗帝更精明,把皮球踢回到忠國師那里,對國師進行逼拶。不管是那一個是事實,我們研究這一公案的后人是最笨的了,被人拉著鼻子跑。
忠國師雖然被弟子強問了問題,但這卻是正是他希望的。因為不管肅宗帝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還是沒有智慧而向忠國師要塔樣,他都可以通過這件事情來啟發(fā)或考驗他的弟子。搞得我們這些糊涂的人去花這么多冤枉的時間去,研究這些毫無頭緒的公案。而且是搞得上天入地似的,真是驚了多少天地,泣了多少的鬼神。到這里也能體會到云門禪師說,當年佛陀誕生周行七步,真該一棍打死了喂狗。
忠國師良久,希望他的學生能像問佛陀:“不問有言,不問無言”的那個外道一樣,能見鞭影而行。因為要你造個無縫塔嘛,按你自己的想法去造啊。炒個隨便的菜嘛,隨便炒啊!按造自己的想法去做,直下去承擔。這種沉默的方式來逼拶他的學生。這也是很兇險的方式,禪宗里面這種用很兇險的逼拶方式來開悟?qū)W生,常常被稱為老婆心切。
不知道肅宗帝是真沒有智慧還是有意為難他的老師,還是回答:“不會” ,這就把事情給鬧大了,但從后面的問答來看是前者,所以肅宗帝是沒能明白老師的用心。但這一個不明白卻又是一個用功的入處,因為自己知道了不明白了,所以就會去弄明白,最后達到明白。
而忠國師很快就要入滅,知道肅宗帝的因緣不在自己身上就推到了他的弟子耽源頭上,說:“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卻諳此事。” ,把這無頭的公案添加出一個頭來,讓我們后人尋覓不已。正中他的下懷。
后帝詔耽源問:“此意如何?” ,果然肅宗帝要推尋明白,把這件事情牢牢掛在心上,送走忠國師后請來了耽源。從這來看我們也要感謝這位皇帝,沒有他的堅持我們也就沒有這個公案可參,在不明白處去推求明白了。
耽源子承父業(yè),依然來個沉默良久,問肅宗帝說:“會么?” ,對肅宗帝再次進行逼拶。可憐的肅宗帝實在是沒有悟入,不會依然。耽源也就因此編下了令我們暈頭轉(zhuǎn)向的偈子:
“湘之南,譚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舡,琉璃殿上無知識。”
這27個字要說玄是玄到家了,因為它把無縫塔玄到了離譜的地位。因為什么地方是“湘”?什么地方是“潭”?“黃金充滿一國”?誰見過“無影樹”?哪個是“琉璃殿”?這不是比“無縫塔”還要沒譜么?蓱z的肅宗帝不敢承擔實實在在的“無縫塔”,那就只好承擔這玄之又玄的“無縫塔”了。
要說這27個字妙那也是妙到家了,因為好象在什么地方有個樣子。再有要用黃金或者說最好的東西來做,似是而非。妙啊!無影樹、琉璃殿豈不是更妙!無縫塔和無影樹,琉璃殿有什么關(guān)系啊?難道是忠國師自己不好說要怎么樣來供養(yǎng),而他的弟子耽源卻來這里泄露?妙!讓我們這些沒有智慧的后人充分地去分別吧!等我們求玄索妙累了,歇下的時候再去明白吧!
就像四祖比喻諸佛法身:“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這個偈子把無影無蹤的無縫塔,形容的太形象了。偈子中有無縫塔的影子嗎?一定有,但是就是找不到;沒有嗎?27個字,字字在為我們描述塔樣。如果再來一個能幻想的武俠小說家,可能還會寫出把27個字拼起來就是塔樣的奇談怪論來。我們不知道就此打住,歇去、吃茶去,就只好頭出頭沒、千辛萬苦地去了。
禪師的玄妙就在這里,不去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因為直接說出來了,那是他自己的觀點,不是學生的觀點,所以就要對學生進行逼拶,逼拶不出你的時候就讓你擔起去。等待你的磨練,在你千辛萬苦,生此死彼無數(shù)回之后,暮然回首。原來花在枝頭已十分!“隨便”一道菜原來只是方便的任意所為。我們不敢承擔那就只好千辛萬苦,頭出頭沒,談玄說妙。
以前也有過這么一個公案:“昔有二僧住庵。旬日不相見。上庵主問。多日不見在甚么處。下庵主曰。在庵里造個無縫塔。上庵主曰。某甲也欲造個。就師借取樣子可否。下庵主曰。何不早道。恰被人借去也。” 上庵主若不是個住庵人定會和肅宗帝一樣,不能被一個“被人借去也”而歇心,從而去處處尋覓。而是被一個“被人借去也”而截斷歇去,真是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
這讓人想起佛陀講《金剛經(jīng)》,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 ”須菩提不會,佛陀只好接著講比喻,最后再不厭其煩再說一遍。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 我們可憐的眾生就是這樣歇不下自己的心去。
我們總是墮入無休止的分別之中不可自拔。被無明煩惱牽來轉(zhuǎn)去,不知解脫。一個簡簡單單的答案不要,非要求玄索妙,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以及諸祖老和尚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吃了飯就該洗缽去;不知道見了師長就該禮拜供養(yǎng);不知道……這在佛陀要入大般涅槃時,阿難問佛要如何荼毗一樣。佛為阿難說要像荼毗轉(zhuǎn)輪圣王一樣,阿難不懂。佛陀無耐啰唆半天。沒有智慧真是可憐。
諸佛諸祖的良苦用心,無非是要我們離苦得樂,直下承擔得個解脫。用盡千般伎倆,暗喻一個真實,而我們偏偏不去看他們所指的月亮,卻在他的指頭上說玄道妙。把他們逼急了,給個真玄真妙讓我們?nèi)さ臅r候,我們又怨天怨地。
所以見到栽松道人的無縫塔后就常常去,盡管它被人用作柴房,盡管牛糞滿地也久久不愿離去。他們怎么就不知道這就有一個呢?!自己也是怎么就一頭扎進去出不來呢!搞得自己千瘡百孔、灰頭土面的時候才想狠狠地把這些人都罵過去。什么牛糞、燒火柴通通打進無縫塔,讓它們永世不得出來!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