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宗問答錄

\

  新華社記者訪王紹璠先生

  問:首先,請問什么是禪?

  答:從禪的歷史傳承看,最原始是印度婆羅門時代的禪,那時就有禪定。婆羅門時代的禪,是指思維修、靜慮,也就是三昧,由此可見禪是一種內(nèi)在修行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達到大梵天的境界,也就是達到“梵我合一”。

  到了釋迦牟尼時代,釋迦牟尼采用了原始禪的精義,揚棄了其中的糟粕,把禪定變成佛六度的方法之一,也就是開悟成佛的方法之一,融進了他的佛教智慧體系。

  及至印度佛教中國化之后,到了五代時期,產(chǎn)生了禪宗。到了宋代,禪宗更是成為中國佛教的主體,中國佛教大系此時全歸禪海,自是佛即禪,禪即佛,中國佛教及禪宗合為不分軒輊的中國禪文化。

  嚴格來說,有兩種佛教,即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印度佛教最初是由釋迦牟尼以其智慧,在婆羅門教的基礎(chǔ)上,轉(zhuǎn)化婆羅門之神教而成為印度佛教。但釋迦逝后,一直到8世紀,釋迦牟尼的佛教受到婆羅門教影響,逐漸成為婆羅門化的印度佛教,不再具有釋迦牟尼當時原始佛教的精神。這種婆羅門化的印度佛教傳到中國后,經(jīng)過上百年的演變,在唐朝時期,成為中國化的佛教,產(chǎn)生了禪宗。

  問:中國禪宗具體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

  答: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化佛教,與印度佛教的體系和方法全然不同。中國化佛教是由諸子百家加上印度佛教,以中國禪宗的形式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

  到了南宋時期,禪宗完全以新的獨立面貌出現(xiàn),融合了諸子百家以及儒釋道,成為禪文化,奠造了中國歷史上社會文化最興盛的宋代的文明之基,進而從靈魂深處影響到了日本文化。禪宗早期是中國佛教體系的一個派別,從禪宗發(fā)展到禪文化的意義是,禪文化使中國禪宗更加發(fā)揚光大,使禪宗摒除門戶之別,都以開發(fā)智慧之學、以真參實悟為實踐的旨歸。

  所以,就其核心精神來講,中國禪是上承印度釋迦牟尼在雪山六年參禪悟道、以智慧為歸依的傳承,融合中國儒釋道的內(nèi)蘊而形成的。

  問:中國禪宗之所以區(qū)別印度佛教,并能在中國佛教體系中脫穎而出,成為后來中國佛教的代表,其關(guān)鍵在哪里?

  答:中國禪宗與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都不同。首先,禪宗強調(diào)以真修實證、頓悟本性為主,完全不同于印度以經(jīng)律論為主的佛教。此外,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而演變成的中國佛教,依然有著經(jīng)師、論師的儀軌和施設(shè),有著凈土、藏密等宗教的傳承,但是到最后,原有的佛教體系已經(jīng)成為僵化腐朽的宗教形式,是禪宗應時而興,不立佛殿,唯樹法堂,區(qū)別于其他佛教宗派,體現(xiàn)了超越言象之外的實證精神,確立了“教外別傳”的標旨,以雷霆萬鈞之勢,掀開了中國佛法智慧再生的序幕。

  及至唐朝百丈禪師創(chuàng)立叢林制度,力倡農(nóng)禪并重,使中國佛教與現(xiàn)實社會生產(chǎn)打成一片,實踐著“一切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的圓融精神。禪宗叢林里,耕作生產(chǎn)井然有序,人文禮儀淳化優(yōu)美,以至于二程當年見到叢林風貌之后感嘆:“三代禮儀,盡在于斯!”禪宗自此在中國佛教中獨樹一幟,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但是到了南宋末期,百丈叢林精神逐漸沒落,叢林開始以念佛為主,營造佛殿,不以真修實證的農(nóng)禪精神為主,佛教也就開始墮落。自此禪的真修實證的精神也逐漸消失,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問:您說,釋迦牟尼當年優(yōu)化了婆羅門教的禪,使原始禪成為其佛教智慧體系的一部分。請問原始印度的禪,不究竟的地方在哪里?

  答:原始的婆羅門教的禪,核心是神秘主義,還只是宗教,只有僵化和教條,不能活用,不能入世。

  問:釋迦牟尼去世后,到8世紀,他創(chuàng)立的佛教體系又重新婆羅門教化了。而這個時候中國禪宗開始興盛。就是說,釋迦牟尼當時的智慧時代,并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隨著他的去世,真正的智慧也在印度沒落。是后來印度佛教到了中國后,中國禪再生了釋迦的智慧傳承。

  答:可以這樣說。是中國人繼承了釋迦的智慧。

  問:隨著禪宗叢林精神的沒落,佛教也開始墮落。那么中國當前的佛教,是婆羅門式的佛教嗎?

  答:中國目前的佛教,已經(jīng)不是釋迦牟尼原始的佛教的精神,是婆羅門式的佛教。

  問:何以見得中國目前佛教是婆羅門式的佛教?

  答:諸如燒香拜佛,諸如轉(zhuǎn)世、輪回、天堂、地獄這些概念,都是婆羅門式佛教的表現(xiàn)。

  問:您說禪融合了諸子百家及儒釋道。諸子百家這些學問,與禪文化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

  答:是禪融合了諸子百家,融歸到以禪為實踐修行的方法。通過這種融合提煉,禪更透徹融通了這些學問,活用了這些學問,使其發(fā)揮出功用。諸子百家到后來都成了僵化的學術(shù),成了死學問,是禪活化了這些學問,使其重新發(fā)生光彩。唐宋禪師們都是儒釋道精通的人物。

  問:有人會說,如果沒有后來的禪文化,老子莊子他們的學問也很偉大。

  答:到后來老莊這些都成了死的學問。是后來有了禪的方法,后人才能真懂老子莊子,才能還原老子莊子的精神,F(xiàn)代人對老莊的推崇,是延續(xù)了宋代以來在禪文化體系下對其的認識。只有以禪文化的內(nèi)蘊,才能真正看清中國文化。

  問:禪文化興盛的宋代,相比之前的歷史時期,中國文化更顯成熟淳美?梢哉f是因為禪,中國文化到了一個新高度?

  答:是的。禪文化是根根。

  問:禪是用什么來融匯各家的?

  答:自然而然的融匯。禪師是精通儒釋道的。

  問:禪宗曾經(jīng)分為五家七宗,既然都是禪宗,為什么要分那么多家?

  答:這是后來無聊文人分的,當時并沒有分,是后人附會的。都是以實證智慧為旨歸。就像湖南人、湖北人,都是中國人,不應分得那么明白一樣,這樣分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也無法真的分得清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