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重視佛教文化的發(fā)展:既能搞旅游,又能鑄國魂
文化是民族之魂。構(gòu)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但是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也要實現(xiàn)文化上的繁榮。佛教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與儒、道教一樣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傳承,對建設(sh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增強國家文化的競爭力,要立足于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佛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之一。
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創(chuàng)立了佛教,是幾大宗教中最早建立的。早在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了中原地區(qū)。漢桓帝時,佛陀與黃帝、老子一樣被人們尊崇,“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可見佛教已被當時社會認可。三國時,曇柯迦羅、曇諦、康僧鎧、支謙、僧會等高僧紛紛來到漢地,譯佛經(jīng),建寺塔,弘揚佛法。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尤其是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4次出家,并親自講經(jīng)說法。在他的影響下,梁朝有寺廟2000多座,僧眾數(shù)萬人。其他如宋、齊、梁、陳各代南朝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北朝雖然有過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兩次法難之事,但總的說來,歷代帝王都重視佛教,像著名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就是這一時期開鑿的。隋唐時期,佛教進入空前繁盛的狀態(tài)。隋朝兩代帝王,即隋文帝和隋煬帝都對佛教非常關(guān)注,廢除了北周的禁佛之策,廣修寺廟3000余座。唐朝皇室對佛教也大多有保護政策,武則天就推行以佛治國,大興佛法,視神秀為座上賓。天臺、三論、法相、華嚴、密宗、禪、凈、律等八大宗派的創(chuàng)立顯示了隋唐佛教的興盛,當時佛教還遠播韓國、日本、越南等周邊地區(qū)。此后,佛教歷經(jīng)宋、元、明、清,中間有過幾次磨難,當朝者還是基本支持佛教的發(fā)展。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雖時有興盛,時有衰落,但期間有高僧大德弘揚佛法,諸多帝王與名士投身其中,下至販夫走卒皈依,佛教已融入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即使現(xiàn)在,全國也有名寺近千,各地小寺廟不計其數(shù),善男信女皆口誦“南無阿彌陀佛”。
要復興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離不開佛教文化在新時期的弘揚與發(fā)展。
佛教在繪畫、雕塑、建筑、音樂等方面都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成就,是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資源。
佛教文化已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早已蜚聲中外,不僅是風景秀麗、自然景觀奇特之地,而且是登山修行、參禪論道的佛教圣地,千百年來香火旺盛,游人不絕。又如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面的靈隱寺,其隱于山林之間,環(huán)境清幽,蘊藏著一種淡淡的禪意,有如現(xiàn)代鋼鐵叢林之外的一片凈土,遠離了城市的喧囂,眾人在佛的面前可以體會出永恒的寧靜,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前來參觀,F(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很快,佛教旅游是人們排解內(nèi)心焦慮、取得心靈寄托的重要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可以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佛教文化,發(fā)揮佛教文化的積極作用。
佛教音樂將佛理與音律相結(jié)合,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莊嚴清凈,內(nèi)蘊慈悲之情,使人聽后心中引起共鳴,平心靜氣。它是由梵唄發(fā)展而來的音樂。梵唄源于印度聲明學,就是和尚念經(jīng)的聲音。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眾生之音,在形形色色的音樂中如出淤泥而不染的純凈之蓮。中國的佛教音樂,隨著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而傳承,成為傳統(tǒng)音樂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006年,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和山西五臺山佛教音樂被列入國務(wù)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佛教和儒、道教構(gòu)建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主流文化,有著眾多的理論著作。如《大般若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大涅槃經(jīng)》、《大藏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金剛經(jīng)》、《觀音經(jīng)》、《藥師經(jīng)》等,這些佛經(jīng)乃佛陀智慧的結(jié)晶,構(gòu)成了佛教的思想體系。佛教的慈悲精神、因果論、佛性論、修行論等構(gòu)建了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思想具有哲理性,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和競爭力,就要重視佛教文化的發(fā)展,佛教文化在重塑中華民族文化中必將作出自身應(yīng)有貢獻。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