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的對答中看禪宗意旨
《五燈會元》是宋杭州靈隱寺僧普濟(jì),合《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xù)燈錄》、《聯(lián)燈會要》及《嘉泰普燈錄》五種佛教燈錄,刪節(jié)編輯而成。全書二十卷,記錄了1963位禪師在禪的生活世界中的主要生活經(jīng)歷和他們的語錄。所記禪師并按禪宗五家七宗分卷敘述,突出重點(diǎn),刪繁就簡,仍是禪宗集大成之著作,是傳世的禪宗經(jīng)典。
在《五燈會元》所載禪師問答語錄中,僅"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的問答就有133處,還有"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法大意?"等同一類問答也不計其數(shù)。在這里僅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進(jìn)行解讀,旨在從禪師們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的回答中,了解中國禪宗意旨,了解中國禪宗的精神實質(zhì)以及鮮明的特點(diǎn)與突出的個性。
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有僧問經(jīng)山道欽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問不當(dāng)。"曰:"如何得當(dāng)?"師曰:"待吾滅后,即向汝說。
有僧曾問石霜慶諸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乃咬齒示之。僧不會,后問九峰曰:"先師咬齒,意旨如何?"峰曰:"我寧可截舌,不犯國諱。"又問云蓋,蓋曰:"我與先師有甚么冤仇?
有僧問伏龍一世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你得恁么不識痛癢。
僧問百丈道恒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往往問不著。
僧問報慈行言導(dǎo)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此問不當(dāng)。
僧問藥山圓光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道甚么。
類似此種問答還可以列舉許多,雖然禪師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的回答不同,但所要說明的是"祖師西來意"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可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就要追溯到禪宗"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據(jù)《指月錄》卷一載: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呵迦葉。
釋迦拈花"所示,"迦葉微笑"所悟,此乃禪宗之緣,之本。自此禪門開示,佛教經(jīng)論,都繞不開"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一核心。
祖師達(dá)摩自印度西來,開創(chuàng)中國禪宗,所以才有"祖師西來意"之說。并在禪宗中作為述語,說白了就是問初祖達(dá)摩自西天來此土傳禪法,究竟意思如何?究此意思者,即究佛祖之心印也。隨著禪宗的發(fā)展和外來經(jīng)典的傳入,人們對外來禪宗的過程的繁瑣,體系的龐大,名詞概念之多等有不同看法,并想克服印度佛教的種種蔽端,而建立適應(yīng)我國國情的佛教。例如天臺宗納三千于一念,華嚴(yán)宗融理事于真心,都強(qiáng)調(diào)人的本心的作用,這一趨勢到禪祖惠能以后更是變本加厲了,并有不立文字,廢除經(jīng)典之說[7]。同時禪宗融入民間,要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就得要適應(yīng)社會、適應(yīng)大眾。所以禪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jīng)》中一再強(qiáng)調(diào):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者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8]。
惠能的本意也是勸人不要執(zhí)著于經(jīng)典,如果想依靠閱讀經(jīng)典,死啃書本就能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一切經(jīng)典文字,都是因人而設(shè),因人而異,并非是一成不變,包涵一切,而最根本的是悟,不悟即使是佛也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也就是佛。
隨著禪宗的發(fā)展和深入民間,慢慢地不但否定經(jīng)典文字的作用,就連語言對禪理悟入也失去了作用,因此就有種種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的回答。徑山道欽說:"待吾滅后,即向汝說。"九峰禪師說:"我寧可截舌,不犯國諱。"百丈道恒禪師說:"往往問不著。"報慈行言禪師說:"此問不當(dāng)。"如此等等,說明了禪宗意旨是不立文字,非關(guān)語言,不可言說,問不得也答不得,如果一說,即不是禪,因此禪師們碰到弟子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時,或拒絕回答,或答非所問,或語含禪機(jī),或棒打,或喝斥。
如"五燈會元"卷七載:
僧問:"如何是菩提?"師打曰:"出去,莫向這里屙。"問:"如何是佛?"師曰:"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問:"從上宗秉,學(xué)人還有分別也無?"師打一棒曰:"道什么?"曰:"不會。"至明日請益,師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峰因此有省。
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這便是禪宗大德高僧所堅持的觀點(diǎn)。想要開悟,沒有捷徑可走,沒有文字說明,沒有言語解說,也沒有禪師指引。
如法明和尚在未悟之前,整天專心注解佛經(jīng),所以他感嘆地對大珠慧海禪師說:"唉!現(xiàn)在的禪師呀,多落于空洞。"大珠慧海馬上回答說:"不,恰恰是你落于空洞。" 法明和尚一聽,心里感到十分驚異和疑惑,心想我整天埋頭注經(jīng),而對佛典的白紙黑字,最實在不過了。于是就問道:"我怎么落于空洞了?"慧海禪師說:"聲音是實在的,如果你在聲音上面非得加個名字、語法,那名字、語法不是空的嗎?佛教經(jīng)典也是紙墨文字,你執(zhí)著經(jīng)典豈不是落于空洞?"法明和尚仍然想不通,不服氣地反問說:"那你落于空洞嗎?"慧海禪師坦然地回答道:"不落。"法明又問:"那為什么呢?"慧海禪師便對他說:"文字、語言都是從智慧中來的,讓智慧顯現(xiàn)怎么會是落空呢?
大珠慧海禪師在這里告誡我們說,禪既不是可以描述的事又不是可以言說的理,它在很大層面上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感覺。因此,文字、語言都不能表示其真切,只有親身體會才真切。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對這個問題,不知者自然不知,也就無法回答,知者往往啞口無言,不作回答,因為這是不關(guān)文字,不關(guān)言語,所以不須言說,只有那些初涉禪門,似懂非懂,似是而非者,往往說東道西,引經(jīng)據(jù)典,論說再三。
二、平常心是道,道不遠(yuǎn)求
僧問仁王欽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鬧市里弄猢猻。
僧問芭蕉繼徹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著體汗衫。
僧問灌谿志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缽里盛飯,鐼里盛羹。
僧問泐潭景祥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十個指頭八個丫。
僧問天睦慧滿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三年逢一閏。
僧問太平慧懃禪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吃醋知酸,吃鹽知咸。
禪究竟是什么呢?這問題道似復(fù)雜,實是簡單,正如青原禪師所說:禪就是我們的"心"。當(dāng)然這個心不是分別意識的心,而是指我們心靈深處的那顆"真心",那顆"平常心"。而所謂"平常心"就是自然之心,自在之心,純樸之心,無欲之心,也就是禪心。
禪宗四祖道信在牛頭山見到法融時,法融正在打坐,四祖道信走到他身邊,他仍舊是旁若無人,端坐不動,于是道信就問他說:"你在這里干什么?"法融回答說:"觀心。"道信又問:"是什么在觀?被觀的又是什么?"法融一聽,茫然無對。這說明法融雖然在觀心,但對"心"的理解還未透徹。因此,道信點(diǎn)撥他說: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其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曾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15] 。
道信這一番話,雖是在論佛,事實在說心,他所說的心,就是平常心,"汝但任心自在","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即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平常心不被境轉(zhuǎn)。因此,他又告戒我們說:"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qiáng)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這說明禪是精神上的最徹底的解放、解脫,是一種完完全全的自由。禪是自然流露,是平常心的反映,既不能偽裝,也不能假作,只有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無執(zhí)無求的自由自在的心,才能真正感悟到禪的真諦。
學(xué)佛參禪的目的就是為了心安。因此,人的生活環(huán)境的好壞,生活條件的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內(nèi)心安寧,活得自在;畹米栽诰偷糜幸活w平常心。我們所說的平常心,正如泐潭景祥禪師回答"什么是祖師西來意"時所說:"十個指頭八個丫"般的平常,十個指頭當(dāng)然是八個丫,這是最為自然,實在,真切的事實。禪就是這么樣的平常,并存在于我們的身上。而天睦慧滿禪師在回答"什么是祖師西來意"時說:"三年逢一閏。"這與"十個指頭八個丫"一個道理,強(qiáng)調(diào)禪是自然的、普通的、也是平常的;而我們不必用分別心去尋求,如果特意去尋找你所謂的禪,那也是徒勞無益,枉費(fèi)心機(jī)。
趙州從諗問師父南泉:"什么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從諗又問:"有目標(biāo)可遵循嗎?"南泉說:"有目標(biāo)就錯了。"從諗聽后說:"沒有目標(biāo)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南泉說:"道不在知的范疇,知是一種妄覺,不知才是真正的智慧。得道的人虛懷若谷,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縛、阻礙。"南泉在這里一再要求保持平常心,同時反對過多的理性和知識,因為過多的"知",蒙蔽了事物的本來面目,這與禪的本意是一致的。
那么,禪又在哪里呢?芭蕉繼徹禪師回答說:"著體汗衫。"告訴我們道不遠(yuǎn)求,就在我們的身上,并且似汗衫般緊緊地貼著我們。仁王欽禪師也說:"鬧市里弄猢猻。"也是說禪就在我們的周圍,誰都可以看到,沒有什么隱藏,也沒有什么希奇,就好似鬧市里耍猴般的平常。
我們在這里說"平常心是道",那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圣等皆為平常心,而以平常心去行住坐臥、應(yīng)機(jī)接物、穿衣吃飯、挑水擔(dān)柴則即為道。
記得章禪師還是一個云水僧時,曾在投子禪師座下參禪。一天,章禪師干完了活,在庭院里碰到投子禪師,投子禪師以一杯茶慰勞他,在斟茶時問章禪師說:"這杯茶如何?
章禪師雙手接過茶后說:"森羅萬象皆在這里!"投子禪師一聽,便說:"森羅萬象,皆在這里,如此說來,這是一杯不同尋常的茶,假若隨隨便便喝下去,誰知道會有會有什么嚴(yán)重后果?"章禪師年輕好強(qiáng),有恃于自己對禪的心得,在禪師尚來說完話時,就突然把茶倒在地上,并且機(jī)鋒嚴(yán)厲地說道:"森羅萬象在哪里?
章禪師自以為表現(xiàn)了靈敏的禪機(jī),而投子禪師這時輕言慢語,非常平靜地說道:"可惜一杯茶。"章禪師這時卻掉轉(zhuǎn)話鋒說:"這只是一杯茶。"投子禪師這時仍不放過章禪師,以他的話重復(fù)道:"雖只是一杯茶,森羅萬象卻在這里!"章禪師一聽,可無話可說。
雖是喝茶,但在禪者在眼里,這就是生活,就是禪法,就是森羅萬象,宇宙萬物。宇宙就是一杯茶,一杯茶就是宇宙的中心。但一般人卻認(rèn)為"這只是一杯茶",因此說,禪就在我們的周圍,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 上一篇:禪門傳法象征——衣缽
- 下一篇:道在己躬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yùn)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