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無心處處閑”的禪者心境
龍牙居遁禪師(835―923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詩僧。禪師俗姓郭,撫州城南人。龍牙禪師曾跟隨良價禪師學法,得到良價禪師的真?zhèn)鳌}堁蓝U師悟道之后住持長沙龍牙法濟禪寺,故人稱龍牙禪師。后唐同光元年八月示疾,九月十四凌晨,結(jié)跏跌坐入化。世壽89歲,戒臘69夏。
作為一個詩僧,龍牙居遁禪師寫了很多闡釋佛理,勸人看淡名利,輕松度日的詩歌。他的《人若無心處處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詩云:
粉壁朱門事甚繁,
高墻大戶內(nèi)如山。
莫言山林無休士,
人若無心處處閑。
在這首詩歌中,龍牙禪師將朱門富貴之人的富庶繁華生活與在山林中修身養(yǎng)性的修行之人清凈悠閑的心態(tài)作對比,意在說明富貴并不值得人去羨慕,處于山林中心無掛礙的生活才是最愜意的。詩歌前兩句說,那些被粉刷一新的墻壁、漆著朱紅色大門的院落,通常都是豪門巨富所居之所。在世俗人眼中,這樣的高宅大院是令人羨慕和向往,但是生在富貴之家的人,他們身心并不安閑,他們每天忙于應酬各種事務,有時忙得連飯也來不及吃,覺都睡不安穩(wěn)。有很多人看到有錢人高高華麗的圍墻,覺得很羨慕。殊不知,在這高墻大院內(nèi),人我是非,猜疑妒忌、權(quán)勢爭奪、貢高我慢等心態(tài)就像層層的山巒一樣阻礙著人們,人與人之間沒有什么真情可言。
在說過高門大院的紛爭之后,龍牙禪師接著把話題轉(zhuǎn)向深山隱居者。禪師勸人不要認為人人都像富人一樣貪圖名利。其實在山林之中有很多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萬事都能看破放下的休士。他們因為心無掛礙,能夠過一種“朝逐野鳥去,暮伴白云歸”的悠閑生活。他們心中沒有俗世的名利之爭,不會患得患失,心境清凈悠閑,這才是一種悠閑自得的人生境界。
龍牙禪師這首詩歌的中心就是“人若無心處處閑”。詩中的“無心”是勸人不要執(zhí)著于外物,不要被外境所轉(zhuǎn),不要計較是非恩怨,不要在意名聞利養(yǎng),做到少欲知足,心境自然悠閑自在。這種悠閑是內(nèi)心的清凈無染,也許此時你自己在做各種事務,身體是忙碌的,但心境卻是寧靜愉快的。這種心境正如唐代的龐蘊居士在詩歌中所說: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是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龐蘊居士在這首詩歌中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與影響,即使各種繁雜的事物都圍繞在你的跟前,你也會視而不見,不會受到外界事物的任何影響。這種無心的心境就像一個沒有任何感情的鐵牛,絲毫不怕獅子怒吼一樣。又像花鳥遇到?jīng)]有情識的木人一樣,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害怕。龐蘊居士認為,一個人的心境若能達到這樣不被外境所動,就用不著擔心成不了佛道了。
佛教的修行,其實就是在讓人修心,即讓學佛者那顆煩躁不安,向外馳求的心安住于道上,從而不被外境所轉(zhuǎn)。龍牙禪師詩句中的“無心”與龐蘊詩歌中的“無心”一樣,都是借禪意來表達禪者無所掛礙的心境。這種心境就是佛教中所講的“無心”,即心無所取、無所住,排除一切欲念,悟得我、法兩空。心不執(zhí)著于外物,才能體會到佛家的智慧,達到禪的境界。實際上是借此強調(diào)一種任運隨緣的生活,表現(xiàn)詩人的超世脫俗之趣。
龍牙禪師的“人若無心處處閑”中的“無心”其實就是一種心閑,心閑了人就會活得輕松自在。宋代高僧法演禪師在《心閑到處閑》的詩歌中也表達了這種心境:
但得心閑到處閑,莫拘城市與溪山。
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
法演禪師這首詩歌是一首勸世詩,詩歌多用俗語,使人一讀便知道其中的禪意。首兩句“但得心閑到處閑,莫拘城市與溪山”,勸告世人不管是在鬧市中生活還是隱居在深山之中,只有心無掛礙才會過得輕松自在、心情舒暢。如果心中有掛礙,放不下世間的功名富貴、名聞利養(yǎng),即使你躲到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也會整天煩惱重重,身心不得自由。反之,如果你能夠看破世間的功名利祿、人我是非,那么即便你在車水馬龍的鬧市中生活,內(nèi)心也不會受到塵世喧囂的干擾,與生活在沒有人煙的深山一樣。
法演禪師的“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兩句詩,告訴人們?nèi)绾巫龅?ldquo;心閑到處閑”。法演認為,我們之所以不能生活得任運逍遙,是因為常常被人我是非和功名富貴等虛無縹緲的東西充塞了心田。心中有掛礙的人,會時刻都在計較著。因為他們心中有永不滿足的貪心和嗔心在支撐著自己,他們就會整天為本可不去貪求的世事而奔忙,永遠也享受不到生活的樂趣。
法演禪師認為,是非功名都如夢幻泡影,縱然你在人我是非中取勝,你除了對別人造成傷害之外,對自己沒有一點益處。其實,是非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事情,當你面對是非時,如果對之置之不理,這些是非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宋代高僧無門慧開禪師也勸人要做到心中無事,認為這樣才能生活得心情舒暢,輕松自然。禪師在《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詩中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這首詩是佛門中最為流行的詩歌,也是勸人看破放下心中痛苦煩惱的最好的勸世詩。禪師認為人世間隨時都可以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景,春天有百花爭艷的美景,可以陶冶情操;夏天有習習的涼風,給人帶來涼爽:秋天有皎潔的月光,令人心曠神怡;冬天有白雪皚皚,給人以冰雪高潔的遐思。一個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種心境。如果你的心情好了,心中沒有煩惱掛礙了,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會給你帶來無限的歡樂,你也會感到在世間處處都充滿溫馨。
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閑事掛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閑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了。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閑云野鶴般灑脫自在的生活。
日本著名高僧夢窗國師(1275―1351年)曾開創(chuàng)了位于京都嵐山山麓的天龍寺,聞名于世的日本相國寺奉夢窗國師為開山祖師。夢窗國師在佛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在中日禪宗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夢窗國師畢生憧憬自然,酷愛深山幽谷,培育了眾多禪門弟子。他曾作有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心頭無事一床寬》的詩歌:
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
眼內(nèi)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詩歌的意思是說,人間滄海桑田,世界成住壞空,人心生住異滅,人生生老病死,一切都在變異,就像青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黃山一樣。如果一個人能夠證悟真如本性,找到自我,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那么無論世事再怎么樣變幻無窮,都不會干擾你的清凈之心。詩歌最有哲理性的詩句是最后兩句,這兩句詩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眼中有放不下的世事,沒有寬容之心,即使給你整個世界,你還會生起種種埋怨。如果對世事看不破,放不下,你會生活得十分痛苦。只有當一個人能夠看破、放下一般人所放不下的各種煩惱痛苦時,他才會活得安閑自在,心無牽掛。這樣即使他的生活很清貧,所生活的環(huán)境十分狹小簡陋,他依然會感恩知足,能夠活出安然的境界。
總之,只要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做到心中不掛礙于身外的各種世事,做到內(nèi)心清凈無染,你就能享受到“人若無心處處閑”的禪者心境了。
- 上一篇:儒、禪融合的“心性”之學
- 下一篇:“禪”的最高境界是不“著相”!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