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虛云老和尚的愿行

  佛教作為世諦流布,自然也不能置身于外,內則有“脫離現實人生”之謗,外則有“教產助學”之議,當此時,誠所謂“危急存亡之秋”。佛門弟子但以“救教圖存”為己任,于理上,開演出契理契機的復興佛教運動,此為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于行上,則有復興名藍古剎、重振禪門道風,此即為虛云老和尚一生心堅行苦、孜孜的菩薩行持。正是虛云老和尚與太虛大師遙相呼應,最終得以挽佛教狂瀾于即倒。

  近讀凈慧法師所編《虛云和尚年譜》、《虛云和尚開示錄全編》、《虛云和尚詩偈全編》,得以對虛云老和尚有一全面了解。觀《年譜》,可見老和尚一生悲深行苦,但以“愿行”動于當世,所謂“一笠、一拂、一鏟、一背架、一衲隨身,進山如此,退院也還如此,一切為了常住,不圖自己”(印順法師語);觀《開示錄》,不離禪門智慧,但最終大多以克盡苦功為期許;觀《詩偈》,是老和尚心念的文學化表達。既有“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的清雅高古的格調,又有“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的悟透禪關的見道之語,更有“一肩擔得千斤重,好將歸爨濟世饑”的慈悲大愿和擔當精神。

  禪宗傳統(tǒng)農禪并重的風格,以扭轉禪門流弊(見《虛云和尚年譜》)。其禪觀、苦行、操守,冠絕當世,為世人所推崇,正以其特立獨行,回應了當時對佛教的諸多質疑。試想,徒以口舌之辯,安能得此大名,而為社會大眾尊仰與欽敬?何能成就在亂世護持佛教的大功德?

  佛教的風范,這與書生坐而論道之旨趣當然大相徑庭。設若純粹以出離為目的,豈非自了漢?又如何彰顯大乘菩薩的偉大胸懷?正所謂“者個如如常不動,清濁原來是道場”,世出世間不離,禪慧不限于禪堂,更在于濟世度生的實踐。禪門中人對于真諦的領悟但是一如,禪慧與悲行,又何嘗有二呢?老和尚奔波于世事,更注重于慈悲愿行,不過是“問渠何故尋煩惱,擔子加肩未敢休”罷了!

  生活禪,也是出于深切愿行,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的佛教形式,這與老和尚可謂是一脈相承的。他編這三本書,正是為了彰顯老和尚弘揚佛法的慈悲愿行。三本書應該結合在一起比對閱讀,讀《開示錄》,知曉老和尚禪慧;觀《年譜》,知曉老和尚苦行、操守;讀《詩偈》,則直接面對老和尚的心路,由此對老和尚的苦心孤詣,也定能明了。

  菩薩示現之說,老和尚豈非以其身、其行而闡釋佛法深慈大愿者?老和尚圓寂之前曾對其弟子交代說:“今問我最后語,只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癡’。正念正心,養(yǎng)出大無畏精神,度人度世。” (見《虛云和尚年譜》)可見老和尚一生之所系念。

  唯出家人能本色,虛云老和尚當之無愧!(來源:中國宗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