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上卷七
[疏]正義曰:謂之“系辭”者,凡有二義,論字取系屬之義。圣人系屬此辭於爻卦之下,故此篇第六章云:“系辭焉以斷其吉兇!钡谑略:“系辭焉以盡其言!笔窍祵倨滢o於爻卦之下,則上下二篇《經(jīng)》辭是也。文取系屬之義,故字體從“毄”。又音為系者,取剛系之義。卦之與爻,各有其辭以釋其義,則卦之與爻,各有剛系,所以音謂之系也。夫子本作《十翼》,申說上下二篇《經(jīng)》文,《系辭》條貫義理,別自為卷,總曰《系辭》。分為上下二篇者,何氏云:上篇明無,故曰“易有太極”,太極即無也。又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是其無也。下篇明幾,從無入有,故云“知幾其神乎”。今謂分為上下,更無異義,有以簡編重大,是以分之;蛞陨掀撘字罄,下篇論易之小理者,事必不通。何則?案上《系》云:“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又云:“藉用白茅,無咎!苯匀搜哉Z小事,及小慎之行,豈為易之大理?又下《系》云:“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必M復易之小事乎?明以大小分之,義必不可。故知圣人既無其意,若欲強釋,理必不通。諸儒所釋上篇,所以分段次下,凡有一十二章。周氏云:“天尊地卑”為第一章,“圣人設卦觀象”為第二章,“彖者言乎象者”為第三章,“精氣為物”為第四章,“顯諸仁藏諸用”為第五章,“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為第六章,“初六藉用白茅”為第七章,“大衍之數(shù)”為第八章,“子曰知變化之道”為第九章,“天一地二”為第十章,“是故易有太極”為第十一章,“子曰書不盡言”為第十二章。馬季長、荀爽、姚信等又分“白茅”章后,取“負且乘”更為別章,成十三章。案“白茅”以下,歷序諸卦,獨分“負且乘”以為別章,義無所取也。虞翻分為十一章,合“大衍之數(shù)”并“知變化之道”,共為一章,案“大衍”一章,總明揲蓍策數(shù),及十有八變之事,首尾相連。其“知變化之道”己下,別明“知神”及“唯幾”之事,全與“大衍”章義不類,何得合為一章?今從先儒以十二章為定。
[疏]正義曰:“天尊地卑”至“其中矣”,此第一章,明天尊地卑,及貴賤之位,剛柔動靜寒暑往來,廣明乾坤簡易之德。圣人法之,能見天下之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坤其易之門戶,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
[疏]“天尊”至“定矣”!鹫x曰:天以剛陽而尊,地以柔陰而卑,則乾坤之體安定矣。乾健與天陽同,坤順與地陰同,故得乾坤定矣。若天不剛陽,地不柔陰,是乾坤之體不得定也。此《經(jīng)》明天地之德也!鹱ⅰ跋让鳌敝痢爸w”!鹫x曰:云:“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者,易含萬象,天地最大。若天尊地卑,各得其所,則乾坤之義得定矣。若天之不尊,降在滯溺;地之不卑,進在剛盛,則乾坤之體,何由定矣?案乾坤是天地之用,非天地之體,今云乾坤之體者,是所用之體,乾以健為體,坤以順為體,故云“乾坤之體”。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尊地卑之義既列,則涉乎萬物,貴賤之位明矣。
[疏]“卑高”至“位矣”!鹫x曰:卑,謂地體卑下;高,謂天體高上。卑高既以陳列,則物之貴賤,得其位矣。若卑不處卑,謂地在上,高不處高,謂天在下。上下既亂,則萬物貴賤則不得其位矣。此《經(jīng)》明天地之體,此雖明天地之體,亦涉乎萬物之形。此“貴賤”總兼萬物,不唯天地而已,先云“卑”者,使文爾。案前《經(jīng)》云“天尊地卑”,“天地”別陳。此“卑高以陳”,不更別陳?傇啤氨案摺闭,上文詳,於此略也!鹱ⅰ疤熳稹敝痢懊饕印!鹫x曰:“天尊地卑之義既列”,解《經(jīng)》“卑高以陳”也。云“則涉乎萬物貴賤之位明矣”,解《經(jīng)》“貴賤位矣”。上《經(jīng)》既云“天尊地卑”,此《經(jīng)》又云“貴賤”者,則貴非唯天地,是兼萬物之貴賤。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剛動而柔止也。動止得其常體,則剛柔之分著矣。
[疏]正義曰:天陽為動,地陰為靜,各有常度,則剛柔斷定矣。動而有常則成剛,靜而有常則成柔,所以剛柔可斷定矣。若動而無常,則剛道不成;靜而無常,則柔道不立。是剛柔雜亂,動靜無常,則剛柔不可斷定也。此《經(jīng)》論天地之性也。此雖天地動靜,亦裛兼萬物也。萬物稟於陽氣多而為動也,稟於陰氣多而為靜也。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方有類,物有群,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也。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趣,則兇,故吉兇生矣。
[疏]“方以類聚”至“生矣”!鹫x曰:方,謂法術性行,以類共聚,固方者則同聚也。物,謂物色群黨,共在一處,而與他物相分別。若順其所同,則吉也;若乖其所趣,則兇也,故曰“吉兇生矣”。此《經(jīng)》雖因天地之性,亦廣包萬物之情也!鹱ⅰ胺接蓄悺!鹫x曰:云“方有類”者,方,謂法術情性趣舍,故《春秋》云“教子以義方”,《注》云:“方,道也!笔欠街^性行法術也。言方雖以類而聚,亦有非類而聚者。若陰之所求者陽,陽之所求者陰,是非類聚也。若以人比禽獸,即是非類,雖男女不同,俱是人例,亦是以類聚也。故云“順所同則吉,乖所趣則兇”。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以成昏明,山澤通氣而云行雨施,故變化見矣。
[疏]正義曰:“象”謂懸象,日月星辰也!靶巍敝^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而成昏明,山澤通氣而云行雨施,故變化是也。
是故剛柔相摩,相切摩也,言陰陽之交感也。
[疏]正義曰:以變化形見,即陽極變?yōu)殛?陰極變?yōu)殛?陽剛而陰柔,故剛柔共相切摩,更遞變化也。
八卦相蕩。相推蕩也,言運化之推移。
[疏]正義曰:剛則陽爻也。柔則陰爻也。剛柔兩體,是陰陽二爻,相雜而成八卦,遞相推蕩。若十一月一陽生而推去一陰,五月一陰生而推去一陽。雖諸卦遞相推移,本從八卦而來,故云“八卦相蕩也”。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
[疏]“鼓之以雷霆”至“簡能”。○正義曰:“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者,重明上《經(jīng)》“變化見矣”及“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之事。八卦既相推蕩,各有功之所用也。又鼓動之以震雷離電,滋潤之以巽風坎雨,或離日坎月,運動而行,一節(jié)為寒,一節(jié)為暑,直云震、巽、離、坎,不云乾、坤、艮、兌者,乾、坤上下備言,艮、兌非鼓動運行之物,故不言之,其實亦一焉。雷電風雨,亦出山澤也!扒莱赡,坤道成女”者,道謂自然而生,故乾得自然而為男,坤得自然而成女。必云成者有故,以乾因陰而得成男,坤因陽而得成女,故云成也!扒肌闭,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在於氣,故云知其大始也!袄ぷ鞒晌铩闭,坤是地陰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無形,未有營作,故但云知也。巳成之物,事可營為,故云作也。“乾以易知”者,易謂易略,無所造為,以此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袄ひ院喣堋闭,簡謂簡省凝靜,不須繁勞,以此為能,故曰“坤以簡能”也。若於物艱難,則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於事繁勞,則不可能也。必簡省而后可能也!鹱ⅰ疤斓刂馈敝痢耙缀啞!鹫x曰:云:“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者,釋《經(jīng)》之“乾以易知”!安粍诙瞥伞闭,釋《經(jīng)》“坤以簡能”也。案《經(jīng)》乾易坤簡,各自別言,而《注》合云天地者,若以坤對乾,乾為易也,坤為簡也!督(jīng)》之所云者是也。若據(jù)乾坤相合皆無為,自然養(yǎng)物之始也,是自然成物之終也。是乾亦有簡,坤亦有易,故《注》合而言之也。用使圣人俱行易簡,法無為之化。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順萬物之情,故曰有親。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
[疏]正義曰:“易則易知”者,此覆說上“乾以易知”也。乾德既能說易,若求而行之,則易可知也。“簡則易從”者,覆說上“坤以簡能”也。於事簡省,若求而行之,則易可從也。上“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論乾坤之體性也!耙讋t易知,簡則易從”者,此論乾坤既有此性,人則易可仿效也。“易知則有親”者,性意易知,心無險難,則相和親,故云“易知則有親”也。“易從則有功”者,於事易從,不有繁勞,其功易就,故曰“易從則有功”。此二句,論圣人法此乾坤易簡,則有所益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有易簡之德,則能成可久可大之功。
[疏]正義曰:“有親則可久”者,物既和親,無相殘害,故可久也!坝泄t可大”者,事業(yè)有功,則積漸可大。此二句,論人法乾坤,久而益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天地易簡,萬物各載其形。圣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yè)。德業(yè)既成,則入於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yè)。
[疏]“可久”至“之業(yè)”!鹫x曰:“可久則賢人之德”者,使物長久,是賢人之德,能養(yǎng)萬物,故云“可久則賢人之德”也!翱纱髣t賢人之業(yè)”者,功勞既大,則是賢人事業(yè)。行天地之道,總天地之功,唯圣人能。然今云賢人者,圣人則隱跡藏用,事在無境。今云“可久”“可大”,則是離無入有,賢人則事在有境。故“可久”“可大”,以賢人目之也!鹱ⅰ笆ト恕敝痢捌錁I(yè)”!鹫x曰:云:“圣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yè)”者,圣人顯仁藏用,唯見生養(yǎng)之功,不見其何以生養(yǎng),猶若日月見其照臨之力,不知何以照臨,是圣人用無為以及天下,是圣人不為也。云“德業(yè)既成,則入於形器”者,初行德業(yè)未成之時,不見其所為,是在於虛無。若德業(yè)既成,復被於物,在於有境,是入於形器也。賢人之分,則見其所為,見其成功始末,皆有德之與業(yè),是所有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yè)。然則本其虛無玄象謂之圣,據(jù)其成功事業(yè)謂之賢也。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莫不由於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
[疏]“易簡”至“得矣”!鹫x曰:此則贊明圣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天下萬事之理,并得其宜矣。○注“易簡”。○正義曰:若能行說易簡靜,任物自生,則物得其性矣。故《列子》云:“不生而物自生,不化而物自化。”若不行易簡,法令茲章,則物失其性也。《老子》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又莊云:“馬翦剔羈絆,所傷多矣!笔翘煜轮砦吹靡病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位至立象也。極易簡則能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理,故能成象,并乎天地言其中,則并明天地也。
[疏]正義曰:成位況立象,言圣人極易簡之善,則能通天下之理,故能成立卦象於天地之中,言并天地也。
[疏]正義曰:“圣人設卦”至“不利”,此第二章也。前章言天地成象成形,簡易之德,明乾坤之大旨。此章明圣人設卦觀象,爻辭吉兇,悔吝之細別。
圣人設卦觀象,此總言也。
[疏]“圣人”至“觀象”。○正義曰:謂圣人設畫其卦之時,莫不瞻觀物象,法其物象,然后設之,卦象則有吉有兇,故下文云“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是施設其卦,有此諸象也!鹱ⅰ按丝傃砸病!鹫x曰:此設卦觀象,總為下而言,故云“此總言也”。
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系辭所以明吉兇,剛柔相推所以明變化也。吉兇者,存乎人事也。變化者,存乎運行也。
[疏]正義曰:“系辭焉而明吉兇”者,卦象爻象,有吉有兇。若不系辭,其理未顯。故系屬吉兇之文辭於卦爻之下,而顯明此卦爻吉兇也。案吉兇之外,猶有悔吝憂虞,直云而明吉兇者,悔吝憂虞,是兇中之小,別舉吉兇,則包之可知也。“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者,八純之卦,卦之與爻,其象既定,變化猶少;若剛柔二氣相推,陰爻陽爻交變,分為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委曲變化,事非一體,是“而生變化”也。系辭而明吉兇,明系辭之意;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明其推引而生雜卦之意也。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由有失得,故吉兇生。
[疏]正義曰:此下四句《經(jīng)》,總明諸象不同之事,辭之吉者是得之象;辭之兇者是失之象,故曰“吉兇者,是失得之象也”。初時於事有失有得,積漸成著,乃為吉兇也。然《易》之諸卦及爻不言吉兇者,義有數(shù)等;蚣獌磽(jù)文可知,不須明言吉兇者。若《乾》“元亨利貞”及“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屬,尋文考義,是吉可知,故不須云吉也。若其《剝》“不利有攸往”,《離》之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之屬,據(jù)其文辭,其兇可見,故不言兇也。亦有爻處吉兇之際,吉兇未定,行善則吉,行惡則兇。是吉兇未定,亦不言吉兇,若《乾》之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若《屯》之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是吉兇未定,亦不言吉兇也。又諸稱無咎者,若不有善應則有咎,若有善應則無咎,此亦不定言吉兇也。諸稱吉兇者,皆嫌其吉兇不明,故言吉兇以正之,若《坤》之六五“黃裳元吉”,以陰居尊位,嫌其不吉,故言吉以明之。推此馀可知也。亦有於事無嫌,吉兇灼然可知,而更明言吉兇者,若《剝》之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兇”、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兇”者,此皆兇狀灼然,而言兇也;蛴幸回灾畠(nèi),或一爻之中,得失相形,須言吉兇。若《大過》九三“棟橈兇”、九四“棟隆吉”,是一卦相形也;《屯》卦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是一爻相形也。亦有一事相形,終始有異。若《訟》卦“有孚窒惕,中吉,終兇”之類是也。大略如此。原夫《易》之為書,曲明萬象,茍在釋辭,明其意,達其理,不可以一爻為例,義有變通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失得之微者,足以致憂虞而巳,故曰悔吝。
[疏]正義曰:《經(jīng)》稱悔吝者,是得失微小,初時憂念虞度之形象也。以憂虞不巳,未是大兇,終致悔吝;谡,其事巳過,意有追悔之也。吝者,當事之時,可輕鄙恥,故云吝也。吝既是小兇,則《易》之為書亦有小吉,則無咎之屬善補過是也。此亦小吉,而不言者,下《經(jīng)》備陳之也,故於此不言。其馀元亨利貞,則是吉象之境,有四德別言,故於此不言也。其以祉有慶有福之屬,各於爻卦別言,故不在此而說。且《易》者戒人為惡,故於惡事備言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往復相推,迭進退也。
[疏]正義曰:萬物之象,皆有陰陽之爻,或從始而上進,或居終而倒退,以其往復相推,或漸變而頓化,故云“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晝則陽剛,夜則陰柔,始總言吉兇變化,而下別明悔吝、晝夜者,悔吝則吉兇之類,晝夜亦變化之道,吉兇之類,則同因系辭而明;變化之道,則俱由剛柔而著,故始總言之,下則明失得之輕重,辨變化之小大,故別序其義也。
[疏]“剛柔”至“象也”。○正義曰:晝則陽日照臨,萬物生而堅剛,是晝之象也。夜則陰潤浸被,萬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鹱ⅰ笆伎偂敝痢白兓薄!鹫x曰:云:“始總言吉兇變化”者,謂上文云“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始總言吉兇變化也。云“而下別明悔吝晝夜”者,謂次文云“悔吝者,憂虞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是別明悔吝晝夜也。言“悔吝則吉兇之類”者,案上文系辭而明吉兇,次又別序云:“吉兇者,失得之象!薄盎诹哒,憂虞之象。”是吉兇之外,別生悔吝,是悔吝亦吉兇之類。大略總言吉兇,是細別之,吉兇之外,別有悔吝也,故云“悔吝則吉兇之類”。云“晝夜亦變化之道”者,案上文云“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次文別云“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變化之外,別云晝夜,總言之則變化晝夜是一,分之則變化晝夜是殊,故云“晝夜亦變化之道”也。云“吉兇之類,則同因系辭而明”者,案上文云“系辭焉而明吉兇”,次文別序云“吉兇”“悔吝”,兩事同因上系辭而明之也,故云“吉兇之類,則同因《系辭》而明”也。云“變化之道,則俱由剛柔而著”者,上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次文別序云:“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鄙衔膭t變化剛柔合為一,次文則別序變化剛柔分為二。合之則同,分之則異,是變化從剛柔而生,故云“變化之道,俱由剛柔而著”也。云“故始總言之”也。上文“系辭焉而明吉兇”,不云悔吝,是總言之也。又上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不云晝夜,是總變化言之也。云“下則明失得之輕重,辨變化之小大,故別序其義”者,案次文別序云:“吉兇者,失得之象!笔鞘У弥匾;“悔吝者,憂虞之象”。是失得輕也。又次《經(jīng)》云:“變化者,進退之象。”是變化大也;“剛柔者,晝夜之象”。是變化小也。兩事并言,失得別明輕重,變化別明小大,是別序其義。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三極,三材也。兼三材之道,故能見吉兇,成變化也。
[疏]正義曰:此覆明變化進退之義,言六爻遞相推動而生變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以其事兼三才,故能見吉兇而成變化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序,易象之次序。
[疏]正義曰:以其在上,吉兇顯其得失,變化明其進退,以此之故,君子觀象知其所處,故可居治之位,而安靜居之,是易位之次序也。若居在乾之初九,而安在勿用,若居在乾之九三,而安在乾乾,是以所居而安者,由觀易之位次序也。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疏]“所樂”至“無不利”!鹫x曰:“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者,言君子愛樂而習玩者,是六爻之辭也。辭有吉兇悔吝,見善則思齊其事,見惡則懼而自改,所以愛樂而耽玩也。卦之與爻,皆有其辭,但爻有變化,取象既多,以知得失。故君子尢所愛樂,所以特云“爻之辭”也!笆枪示泳觿t觀其象而玩其辭”者,以易象則明其善惡,辭則示其吉兇,故君子自居處其身,觀看其象,以知身之善惡,而習玩其辭,以曉事之吉兇!皠觿t觀其變而玩其占”者,言君子出行興動之時,則觀其爻之變化,而習玩其占之吉兇。若《乾》之九四“或躍在淵”,是動則觀其變也。《春秋傳》云:“先王卜征五年。”又云:“卜以決疑。”是動玩其占也!笆且宰蕴斓v之,吉無不利”者,君子既能奉遵易象,以居處其身,無有兇害,是以從天以下,悉皆祐之,吉無不利。此《大有》上九爻辭。
[疏]正義曰:“彖者言乎”至“生之說”,此第三章也。上章明吉兇悔吝系辭之義,而細意未盡,故此章更委曲說卦爻吉兇之事。是以義理深奧,能彌綸天地之道,仰觀俯察,知死生之說。
彖者,言乎象者也。彖總一卦之義也。
[疏]正義曰:《彖》謂卦下之辭,言說乎一卦之象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爻各言其變也。
[疏]正義曰:謂爻下之辭,言說此爻之象改變也。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爻之所處曰位,六位有貴賤也。
[疏]正義曰:“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者,謂爻卦下辭也。著其吉兇者,言論其卦爻失之與得之義也。前章言據(jù)其卦爻之象,故云“吉兇者,失得之象”。此章?lián)湄载持o,故云“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盎诹哒,言乎其小疵也”者,辭著悔吝者,言說此卦爻有小疵病也。有小疵病,必預有憂虞,故前章云:“悔吝者,憂虞之象!钡罢?lián)湎?此章論其辭也!盁o咎者,善補過也”者,辭稱無咎者,即此卦爻能補其過。若不能補過,則有咎也。案《略例》:無咎有二,一者善能補過,故無咎。二者其禍自已招,無所怨咎,故《節(jié)》之六三:“不節(jié)之嗟,又誰咎也?”但如此者少,此據(jù)多者言之,故云“善補過也”。前章舉其大略,故不細言無咎之事,此章備論也!笆枪柿匈F賤者存乎位”者,以爻者言乎變,以此之故,陳列物之貴賤者在存乎六爻之位,皆上貴而下賤也。
齊小大者存乎卦,卦有小大也,齊猶言辨也,即彖者言乎象也。
[疏]正義曰:以彖者言乎象,象有小大,故齊辨物之小大者存乎卦也。猶若《泰》則“小往大來,吉亨”,《否》則“大往小來”之類是也。
辯吉兇者存乎辭,辭,爻辭也,即“爻者言乎變”也。言象所以明小大,言變所以明吉兇。故小大之義存乎卦,吉兇之狀見乎爻。至於悔吝無咎,其例一也。吉兇悔吝小疵無咎,皆主乎變,事有小大,故下歷言五者之差也。
[疏]“辯吉”至“乎辭”。○正義曰:謂辯明卦之與爻之吉兇,存乎卦爻下之言辭是也!鹱ⅰ稗o爻”至“差也”!鹫x曰:云:“辭,爻辭也”者,其實卦之與爻,皆有其辭。知是爻辭者,但卦辭變化少,爻辭變化多,此《經(jīng)》“辯吉兇者存乎辭”,與“齊小大者存乎卦”,二文相對,上既云卦,故此辭為爻辭也。云“言象所以明小大”者,即“齊小大者存乎卦”是也。云“言變化所以明吉兇”者,則“辯吉兇者存乎辭”是也。云“故小大之義存乎卦”者,覆說“言象所以明小大”也。云“吉兇之狀見乎爻”者,覆說“言變所以明吉兇”也。云“悔吝無咎,其例一也”者,謂悔吝無咎,體例與吉兇一也,皆是存乎辭。云“悔吝小疵無咎,皆生乎變”者,謂皆生於爻也。言乎變者,謂皆從爻變而來。云“事有小大”者,大則為吉兇,小則為悔吝無咎也。云“故下歷言五者之差”者,謂於吉兇下歷次言五者之差別,數(shù)五者,謂吉一,兇二,悔三,吝四,無咎五!叭恢T儒以為五者,皆數(shù)列貴賤者存乎位,”是其一也!褒R小大者存乎卦”,是其二也!稗q吉兇者存乎辭”,是其三也!皯n悔吝者存乎介”,是其四也!罢馃o咎者存乎無悔”,是其五也。於《經(jīng)》數(shù)之為便,但於《注》理則乖,今并存焉,任后賢所釋。
憂悔吝者存乎介,介,纖介也。王弼曰:憂悔吝之時,其介不可慢也。即“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疏]正義曰:介謂纖介,謂小小疵病。能預憂虞悔吝者,存於細小之疵病也。
震無咎者存乎無悔。無咎者,善補過也。震,動也。故動而無咎,存乎無悔過也。
[疏]正義曰:震,動也。動而無咎者,存乎能自悔過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其道光明曰大,君子道消曰小;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
[疏]正義曰:其道光明謂之大,其道消散謂之小。若之適通泰,其辭則說易,若之適否塞,其辭則難險也。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準,作《易》以準天地。
[疏]正義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者,謂爻卦之辭,各斥其爻卦之之適也。若之適於善,則其辭善。若之適於惡,則其辭惡也。“《易》與天地準”者,自此已上,論卦爻辭理之義;自此已下,廣明《易》道之美。言圣人作《易》,與天地相準。謂準擬天地,則乾健以法天,坤順以法地之類是也。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死生者,終始之數(shù)也。
[疏]正義曰:“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者,以《易》與天地相準,為此之故圣人用易,能彌綸天地之道,彌謂彌縫補合,綸謂經(jīng)綸牽引,能補合牽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啊把鲆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者,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是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謂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觀俯察,知無形之幽,有形之明,義理事故也!霸挤唇K,故知生死之說”者,言用易理,原窮事物之初始,反復事物之終末,始終吉兇,皆悉包羅,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數(shù)也。正謂用易道參其逆順,則禍?芍;用蓍策求其吉兇,則死生可識也。
[疏]正義曰:“精氣為物”至“鮮矣”,此第四章也。上章明卦爻之義,其事類稍盡,但卦爻未明鬼神情狀。此章說物之改變而為鬼神,易能通鬼神之變化,故於此章明之。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精氣煙熅,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游魂為變也。游魂,言其游散也。
[疏]正義曰:云:“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坝位隇樽儭闭,物既積聚,極則分散,將散之時,浮游精魂,去離物形,而為改變,則生變?yōu)樗?成變?yōu)閿?或未死之間,變?yōu)楫愵愐病?/p>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無幽而不通也。
[疏]“是故”至“情狀”。○正義曰:能窮易理,盡生死變化,以此之故,能知鬼神之內(nèi)外情狀也。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言圣人以易之理面能然也!鹱ⅰ爸兓馈。○正義曰:案下云“神無方”,韓氏云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則此《經(jīng)》“情狀”是虛地之神。圣人極虛無之神,如變化之道,幽冥悉通,故能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德合天地,故曰相似。
[疏]正義曰:天地能知鬼神,任其變化。圣人亦窮神盡性,能知鬼神,是與天地相似,所為所作,故不違於天地,能與天地合也。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周萬物,則能以道濟天下也。
[疏]正義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者,圣人無物不知,是知周於萬物。天下皆養(yǎng),是道濟天下也!肮什贿^”者,所為皆得其宜,不有愆過,使物失分也。
旁行而不流,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疏]正義曰:言圣人之德,應變旁行,無不被及,而不有流移淫過。若不應變化,非理而動,則為流淫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順天之化,故曰樂也。
[疏]正義曰:順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順天道之常數(shù),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安土敦仁者,萬物之情也。物順其情,則仁功贍矣。
[疏]正義曰:言萬物之性,皆欲安靜於土,敦厚於仁。圣人能行此安土敦仁之化,故能愛養(yǎng)萬物也。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范圍者,擬范天地,而周備其理也。
[疏]正義曰:范謂模范,圍謂周圍,言圣人所為所作,模范周圍天地之化養(yǎng),言法則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過失違天地者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則物宜得矣。
[疏]正義曰:言圣人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而不有遺棄細小而不成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通幽明之故,則無不知也。
[疏]正義曰:言圣人通曉於晝夜之道,晝則明也,夜則幽也,言通曉於幽明之道,而無事不知也。自此以上,皆神之所為,圣人能極神之幽隱之德也。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也。方、體者,皆系於形器者也。神則陰陽不測,易則唯變所適,不可以一方、一體明。
[疏]“故神”至“無體”!鹫x曰:神則寂然虛無,陰陽深遠,不可求難,是無一方可明也。易則隨物改變,應變而往,無一體可定也!鹱ⅰ白源艘陨稀薄!鹫x曰: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者,謂從“神無方”以上,至“精氣為物”以下,《經(jīng)》之所云,皆言神所施為。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測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知周萬物,樂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此皆神之功用也。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雖是神之所為,亦是圣人所為。云“方體者,皆系於形器”者,方是處所之名,體是形質(zhì)之稱。凡處所形質(zhì),非是虛無,皆系著於器物,故云“皆系於形器”也。云“神則陰陽不測”者,既幽微不可測度,不可測,則何有處所,是“神無方”也。云“易則唯變所適”者,既是變易,唯變之適,不有定往,何可有體,是“易無體”也。云“不可以一方一體明”者,解“無方”“無體”也。凡“無方”“無體”,各有二義。一者神則不見其處所云為,是無方也;二則周游運動,不常在一處,亦是無方也。無體者,一是自然而變,而不知變之所由,是無形體也;二則隨變而往,無定在一體,亦是無體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天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疏]“一陰”至“謂道”。○正義曰:一謂無也,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虛無是大虛,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以一為無也。若其有境,則彼此相形,有二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故以言之為道,以數(shù)言之謂之一,以體言之謂之無,以物得開通謂之道,以微妙不測謂之神,以應機變化謂之易,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隨其義理,立其稱號!鹱ⅰ暗勒摺敝痢耙魂栆病薄!鹫x曰:云:“道者何?無之稱”者,此韓氏自問其道而釋之也。道是虛無之稱,以虛無能開通於物,故稱之曰道。云“無不通,無不由”者,若處於有,有則為物礙難,不可當通。道既虛無為體,則不為礙難,故曰“無不通”也!盁o不由”者,言萬物皆因之而通,由之而有。云“況之曰道”者,比況道路以為稱也。“寂然無體,不可為象”者,謂寂然幽靜而無體,不可以形象求,是不可為象。至如天覆地載,日照月臨,冬寒夏暑,春生秋殺,萬物運動,皆由道而然,豈見其所營,知其所為?是“寂然無體,不可為象”也。云“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者,猶若風雨是有之所用,當用之時,以無為心,風雨既極之后,萬物賴此風雨而得生育,是生育之功,由風雨無心而成。是“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是神之發(fā)作動用,以生萬物,其功成就,乃在於無形。應機變化,雖有功用,本其用之所以,亦在於無也。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自然無為之道,可顯見矣。當其有用之時,道未見也。云“故窮變以盡神”者,神則杳然不測,千變?nèi)f化。圣人則窮此千變?nèi)f化,以盡神之妙理,故云窮變化以盡神。云“因神以明道”者,謂盡神之理,唯在虛無,因此虛無之神,以明道之所在,道亦虛無,故云“因神以明道”也!瓣庩栯m殊,無一以待之”者,言陰之與陽,雖有兩氣,恒用虛無之一,以擬待之。言在陽之時,亦以為虛無,無此陽也。在陰之時,亦以為虛無,無此陰也。云“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者,謂道雖在於陰,而無於陰,言道所生皆無陰也。雖無于陰,陰終由道而生,故言“陰以之生”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者,謂道雖在陽,陽中必無道也。雖無於陽,陽必由道而成,故言“陽以成之”也。道雖無於陰陽,然亦不離於陰陽,陰陽雖由道成,即陰陽亦非道,故曰“一陰一陽”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仁者資道以見其仁,知者資道以見其知,各盡其分。
[疏]正義曰:“繼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開通,善是順理養(yǎng)物,故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俺芍咝砸病闭,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若性仁者成就此道為仁性,知者成就此道為知也。故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是仁之與知,皆資道而得成仁知也。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君子體道以為用也。仁知則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不亦鮮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
[疏]“百姓”至“鮮矣”!鹫x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萬方百姓,恒日日賴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肮示又栗r矣”者,君子謂圣人也。仁知則各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不知,明體道君子,不亦少乎?○注“君子體道”至“極也”。○正義曰:“君子體道以為用”者,謂圣人為君子,體履於至道,法道而施政,則《老子》云“為而不宰,功成不居”是也。云“仁知則滯於所見”者,言仁知雖賢猶有偏,見仁者觀道謂道為仁,知者觀道謂道為知,不能遍曉,是滯於所見也。是道既以無為用,若以仁以知,則滯所見也。至於百姓,但日用通生之道,又不知通生由道而來,故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云“體斯道者,不亦鮮矣”者,是圣人君子獨能悟道,故云“不亦鮮矣”。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者,引《老子·道經(jīng)》之文,以結成此義!盁o欲”謂無心,若能寂然無心無欲,觀其道之妙趣,謂不為所為,得道之妙理也。云“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者,若能無欲觀此道之妙理,無事無為,如此,可以語說其至理,而言其極趣也。若不如此,不可語至而言極也。
[疏]正義曰:“顯諸仁”至“之門”,此第五章也。上章論神之所為,此章廣明易道之大,與神功不異也。
顯諸仁,藏諸用,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
[疏]正義曰:“顯諸仁”者,言道之為體,顯見仁功,衣被萬物,是“顯諸仁”也!安刂T用”者,謂潛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諸用”也。
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萬物由之以化,故曰“鼓萬物”也。圣人雖體道以為用,未能全無以為體,故順通天下,則有經(jīng)營之跡也。
[疏]“鼓萬物”至“同憂”!鹫x曰:言道之功用,能鼓動萬物,使之化育,故云“鼓萬物”。圣人化物,不能全無以為體,猶有經(jīng)營之憂;道則虛無為用,無事無為,不與圣人同用,有經(jīng)營之憂也!鹱ⅰ笆ト穗m體以為用”!鹫x曰:云“圣人雖體道以為用”者,言圣人不能無憂之事。道則無心無跡,圣人則亦無心有跡,圣人能體附於道,其跡以有為用。云“未能全無以為體”者,道則心跡俱無,是其全無以為體;圣人則無心有跡,是跡有而心無,是不能全無以為體。云“故順通天下,則有經(jīng)營之跡”者,言圣人順通天下之理,內(nèi)則雖是無心,外則有經(jīng)營之跡,則有憂也。道則心跡俱無,無憂無患,故云“不與圣人同憂”也。
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夫物之所以通,事之所以理,莫不由乎道也。圣人功用之母,體同乎道,盛德大業(yè),所以能至。
[疏]正義曰:圣人為功用之母,體同於道,萬物由之而通,眾事以之而理,是圣人極盛之德,廣大之業(yè),至極矣哉!於行謂之德,於事謂之業(yè)。
富有之謂大業(yè),廣大悉備,故曰“富有”。
[疏]正義曰:自此已下,覆說“大業(yè)”“盛德”,因廣明易與乾坤,及其占之與事,并明神之體,以廣大悉備,萬事富有,所以謂之“大業(yè)”。
日新之謂盛德。體化合變,故曰“日新”。
[疏]正義曰:圣人以能變通體化,合變其德,日日增新,是德之盛極,故謂之盛德也。
生生之謂易,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疏]正義曰: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后生次於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前后之生,變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勸戒,獎人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
成象之謂乾,擬乾之象。
[疏]正義曰:謂畫卦成乾之象,擬乾之健,故謂卦為乾也。
效法之謂坤,效坤之法。
[疏]正義曰:謂畫卦效坤之法,擬坤之順,故謂之坤也。
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物窮則變,變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
[疏]正義曰:“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者,謂窮極蓍策之數(shù),豫知來事,占問吉兇,故云“謂之占”也!巴ㄗ冎^事”者,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凡天下之事,窮則須變,萬事乃生,故云“通變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故曰“陰陽不測”。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萬物之動,豈有使之然哉!莫不獨化於大虛,欻爾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應;化之無主,數(shù)自冥運,故不知所以然,而況之神。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蓋資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疏]“陰陽”至“謂神”。○正義曰:天下萬物,皆由陰陽,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測量之謂神也,故云“陰陽不測之謂神”!鹱ⅰ吧褚舱摺敝痢吧褚病薄!鹫x曰:云“神也者,變化之極”者,言神之施為,自將變化之極以為名也。云“妙萬物而為言”者,妙謂微妙也。萬物之體,有變象可尋,神則微妙於萬物而為言也,謂不可尋求也。云“不可以形詰”者,杳寂不測,無形無體,不可以物之形容所求而窮語也。云“造之非我,理自玄應”者,此言神力也。我,謂宰主之名也。言物之造作,非由我之宰主所為,其造化之理,自然玄空相應,而自然造作也。云“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者,言欲明兩儀天地之體,必以太極虛無為初始,不知所以然,將何為始也?云“言變化而稱極乎神”者,欲言論變化之理,不知涯際,唯“稱極乎神”,神則不可知也。云“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者,言若能知天之所造為者,會能窮其物理,體其變化,靜坐而忘其事,及遺棄所照之物,任其自然之理,不以他事系心,端然玄寂,如此者,乃能知天之所為也。言天之道亦如此也。“坐忘遺照”之言,事出《莊子·大宗師》篇也。云“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者,此解道之目也。言至極空虛而善應於物,則乃目之為道,故云“則以道為稱”。云“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者,謂不可思量而玄遠,覽見者乃目之為神,故云“則以神為名”也。云“蓋資道而同乎道”者,此謂圣人設教,資取乎道,行無為之化,積久而遂同於道,內(nèi)外皆無也。云“由神而冥於神也”者,言圣人設教,法此神之不測,無體無方,以垂於教,久能積漸,而冥合於神,不可測也。此皆謂圣人初時雖法道法神以為無,體未能全無,但行之不已,遂至全無不測,故云“資道而同於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窮幽極深,無所止也。
[疏]正義曰:“夫易廣矣,大矣”者,此贊明易理之大,易之變化,極於四遠,是廣矣,窮於上天是大矣,故下云“廣大配天地”也!耙匝院踹h則不御”者,御,止也。言乎易之變化,窮極幽深之遠,則不有御止也。謂無所止息也。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則近而當。
[疏]正義曰:邇,近也。言易之變化,在於邇近之處,則寧靜而得正。謂變化之道,於其近處,物各靜而得正,不煩亂邪僻也。遠尚不御,近則不御可知;近既靜正,則遠亦靜正,互文也。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專,專一也。直,剛正也。
[疏]正義曰:“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者,變通之道,遍滿天地之內(nèi),是則備矣!胺蚯潇o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者,上《經(jīng)》既論易道資陰陽而成,故此《經(jīng)》明乾,復兼明坤也。乾是純陽,德能普備,無所偏主,唯專一而已。若氣不發(fā)動,則靜而專一,故云“其靜也!。若其運轉,則四時不忒,寒暑無差,則而得正,故云“其動也直”。以其動靜如此,故能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翕,斂也。止則翕斂其氣,動則關開以生物也。乾統(tǒng)天首物,為變化之元,通乎形外者也。坤則順以承陽,功盡於已,用止乎形者也。故乾以專直言乎其材,坤以翕辟言乎其形。
[疏]正義曰:此《經(jīng)》明坤之德也。坤是陰柔,閉藏翕斂,故“其靜也翕”;動則開生萬物,故“其動也辟”。以其如此,故能廣生於物焉。天體高遠,故乾云“大生”;地體廣博,故坤云“廣生”。對則乾為物始,坤為物生,散則始亦為生,故總云生也。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兑住分d配此四義。
[疏]正義曰:“廣大配天地”者,此《經(jīng)》申明易之德,以易道廣大,配合天地,大以配天,廣以配地!白兺ㄅ渌臅r”者,四時變通,易理亦能變通,故云“變通配四時”也!瓣庩栔x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者,案初章論乾坤易簡,可久可大,配至極微妙之德也。然《易》初章易為賢人之德,簡為賢人之業(yè),今總云“至德”者,對則德業(yè)別,散則業(yè)由德而來,俱為德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窮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濟萬物,其業(yè)廣也。
[疏]正義曰:“子曰易其至矣乎”者,更美易之至極,是語之別端,故言“子曰”!胺蛞,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者,言易道至極,圣人用之,增崇其德,廣大其業(yè),故云“崇德而廣業(yè)也”。
知崇禮卑,知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
[疏]正義曰:易兼知之與禮,故此明知禮之用。知者通利萬物,象天陽無不覆,以崇為貴也。禮者卑敬於物象,地柔而在下,故以卑為用也。
崇效天,卑法地。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tǒng)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
[疏]正義曰:知既崇高,故效天;禮以卑退,故法地也。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易之門戶,而易之為義,兼周萬物,故曰“行乎其中矣”。
[疏]正義曰:天地陳設於位,謂知之與禮,而效法天地也!岸仔泻跗渲幸印闭,變易之道,行乎知禮之中。言知禮與易而并行也。若以實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設位;天地之間,萬物變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物之存成,由乎道義也。
[疏]正義曰: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道,謂開通也。義,謂得其宜也。既能成性存存,則物之開通,物之得宜,從此易而來,故云“道義之門”,謂易與道義為門戶也。
[疏]正義曰:“圣人有以”至“如蘭”,此第六章也。上章既明易道變化,神理不測,圣人法之,所以配於天地,道義從易而生;此章又明圣人擬議易象,以贊成變化。又明人擬議之事,先慎其身,在於慎言語,同心行,動舉措,守謙退,勿驕盈,保靜密,勿貪非位,凡有七事。是行之於急者,故引七卦之議,以證成之。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乾剛坤柔,各有其體,故曰“擬諸形容”。
[疏]正義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者,賾謂幽深難見,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見天下深賾之至理也。“而擬諸其形容”者,以此深賾之理,擬度諸物形容也。見此剛理,則擬諸乾之形容;見此柔理,則擬諸坤之形容也!跋笃湮镆恕闭,圣人又法象其物之所宜。若象陽物,宜於剛也;若象陰物,宜於柔也,是各象其物之所宜。六十四卦,皆擬諸形容,象其物宜也。若泰卦比擬泰之形容,象其泰之物宜;若否卦則比擬否之形容,象其否之物宜也。舉此而言,諸卦可知也。
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典禮,適時之所用。
[疏]正義曰:“是故謂之象”者,以是之故,謂之象也,謂六十四卦是也,故前章云卦者言乎象者也。此以上結成卦象之義也。“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者,謂圣人有其微妙,以見天下萬物之動也。“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者,既知萬物以此變動,觀看其物之會合變通,當此會通之時,以施行其典法禮儀也。
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兑住分疄闀,不可遠也。惡之則逆於順,錯之則乖於理。
[疏]正義曰:“系辭焉以斷其吉兇”者,既觀其會通而行其典禮,以定爻之通變,而有三百八十四爻。於此爻下系屬文辭,以斷定其吉兇。若會通典禮得則為吉,若會通典禮失則為兇也!笆枪手^之爻”者,以是之故,議此會通之事而為爻也。夫爻者效也,效諸物之通變,故上章云“爻者,言乎變者也”。自此巳上,結爻義也!把蕴煜轮临,而不可惡也”者,此覆說前文“見天下之賾”,卦象義也。謂圣人於天下至賾之理,必重慎明之,不可鄙賤輕惡也。若鄙賤輕惡,不存意明之,則逆於順道也!把蕴煜轮羷,而不可亂”者,覆說上圣人“見天下之至動”,爻之義也。謂天下至賾變動之理,論說之時,明不可錯亂也。若錯亂,則乖違正理也。若以文勢上下言之,宜云“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擬議以動,則盡變化之道。
[疏]正義曰:“擬之而后言”者,覆說上“天下之至賾不可惡也”,圣人欲言之時,必擬度之而后言也!白h之而后動”者,覆說上“天下之至動不可亂也”,謂欲動之時,必議論之而后動也!皵M議以成其變化”者,言則先擬也,動則先議也,則能成盡其變化之道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鶴鳴則子和,脩誠則物應,我有好爵,與物散之,物亦以善應也。明擬議之道,繼以斯義者,誠以吉兇失得存乎無所動。同乎道者,道亦得之;同乎失者,失亦違之。莫不以同相順,以類相應。動之斯來,緩之斯至。鶴鳴于陰,氣同則和。出言戶庭,千里或應。出言猶然,況其大者乎;千里或應,況其邇者乎。故夫憂悔吝者,存乎纖介;定失得者,慎於樞機。是以君子擬議以動,慎其微也。
[疏]正義曰:“鳴鶴在陰”者,上既明擬議而動,若擬議於善,則善來應之;若擬於惡,則惡亦隨之。故引鳴鶴在陰,取同類相應以證之。此引《中孚》九二爻辭也。鳴鶴在幽陰之處,雖在幽陰而鳴,其子則在遠而和之,以其同類相感召故也!拔矣泻镁簟闭,言我有美好之爵,而在我身!拔崤c爾靡之”者,言我雖有好爵,不自獨有,吾與汝外物共靡散之。謂我既有好爵,能靡散以施於物,物則有感我之恩,亦來歸從於我。是善往則善者來,皆證明擬議之事。我擬議於善以及物,物亦以善而應我也。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制動之主。
[疏]“子曰君子”至“樞機”。正義曰:“子曰君子居其室”者,既引《易》辭,前語巳絕,故言“子曰”。“況其邇者乎”者,出其言善遠尚應之,則近應可知,故曰“況其邇者乎”。此證明擬議而動之事。言身有善惡,無問遠近皆應之也!把孕,君子之樞機”者,樞謂戶樞,機謂弩牙。言戶樞之轉,或明或闇;弩牙之發(fā),或中或否,猶言行之動,從身而發(fā),以及於物,或是或非也。
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蓖私K獲后笑者,以有同心之應也。夫所況同者,豈系乎一方哉!君子出處默語,不違其中,則其跡雖異,道同則應。
[疏]正義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者,言行雖初在於身,其善惡積而不已,所感動天地,豈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后笑”者,證擬議而動,則同類相應。以同人初未和同,故先號咷;后得同類,故后笑也。“子曰君子之道”者,各引《易》之后,其文勢已絕,故言“子曰”!盎虺龌蛱,或默或語”者,言同類相應,本在於心,不必共同一事。或此物而出,或彼物而處;或此物而默,或彼物而語,出處默語,其時雖異,其感應之事,其意則同,或處應於出,或默應於語!岸送,其利斷金”者,二人若同齊其心,其纖利能斷截於金。金是堅剛之物,能斷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謂二人心行同也。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疏]正義曰:言二人同齊其心,吐發(fā)言語,氤氳臭氣,香馥如蘭也。此謂二人言同也。
[疏]正義曰:“初六藉用”至“盜之招也”,此第七章也。此章欲求外物來應,必須擬議謹慎,則外物來應之。故引“藉用白茅無咎”之事,以證謹慎之理。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疏]正義曰:此“藉用白茅”,《大過》初六爻辭也!白釉:茍錯諸地而可矣”者,茍,且也;錯,置也。凡薦獻之物,且置於地,其理可矣。言今乃謹慎,薦藉此物而用絜白之茅,可置於地!敖逯妹,何咎之有”者,何愆咎之有,是謹慎之至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弊釉:“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疏]正義曰:“勞謙君子有終吉”者,欲求外物來應,非唯謹慎,又須謙以下人。故引《謙》卦九三爻辭以證之也!白釉粍诙环ァ闭,以引卦之后,故言“子曰”!皠诙环ァ闭,雖謙退疲勞,而不自伐其善也!坝泄Χ坏,厚之至”者,雖有其功,而不自以為恩德,是篤厚之至極!罢Z以其功下人”者,言《易》之所言者,語說其《謙》卦九三,能以其有功卑下於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疏]正義曰:“德言盛,禮言恭”者,謂德以盛為本,禮以恭為主:德貴盛新,禮尚恭敬,故曰“德言盛,禮言恭”!爸t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言謙退致其恭敬,以存其位者也。言由恭德,保其祿位也。
“亢龍有悔!弊釉:“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疏]正義曰:“亢龍有悔”者,上既以謙德保位,此明無謙則有悔。故引《乾》之上九“亢龍有悔”,證驕亢不謙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疏]正義曰:“不出戶庭,無咎”者,又明擬議之道,非但謙而不驕,又當謹慎周密,故引《節(jié)》之初九周密之事以明之!白釉:亂之所生,則言語以為階”者,階謂梯也。言亂之所生,則由言語以為亂之階梯也。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疏]正義曰:“君不密則失臣”者,臣既盡忠,不避危難,為君謀事,君不慎密乃彰露臣之所為,使在下聞之,眾共嫉怒,害此臣而殺之,是失臣也。“臣不密則失身”者,言臣之言行,既有虧失,則失身也。“幾事不密則害成”者,幾謂幾微之事,當須密慎,預防禍害。若其不密而漏泄,禍害交起,是害成也!笆且跃由髅芏怀觥闭,於易言之,是身慎密不出戶庭,於此義言之,亦謂不妄出言語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言盜亦乘釁而至也。
[疏]正義曰:此結上不密失身之事,事若不密,人則乘此機危而害之,猶若財之不密,盜則乘此機危而竊之。易者,愛惡相攻,遠近相取,盛衰相變,若此爻有釁隙衰弱,則彼爻乘變而奪之。故云:“作《易》者,其知盜乎?”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疏]“《易》曰”至“誨淫”!鹫x曰:“《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者,此又明擬議之道,當量身而行,不可以小處大,以賤貪貴,故引《解》卦六三以明之也!柏撘舱,小人之事也”,負者,擔負於物,合是小人所為也!俺艘舱,君子之器”者,言乘車者,君子之器物。言君子合乘車。今應負之人而乘車,是小人乘君子之器也,則盜竊之人,思欲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者,小人居上位必驕慢,而在下必暴虐。為政如此,大盜思欲伐之矣!奥卣d盜,冶容誨淫”者,若慢藏財物,守掌不謹,則教誨於盜者,使來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愨,是教誨淫者,使來淫巳也。以此小人而居貴位,驕矜而不謹慎,而致寇至也。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疏]正義曰:又引《易》之所云,是盜之招來也,言自招來於盜。以慎重其事,故首尾皆稱“《易》曰”,而載《易》之爻辭也。
[疏]正義曰:“大衍之數(shù)”至“祐神矣”,此第八章,明占筮之法、揲蓍之體,顯天地之數(shù),定乾坤之策,以為六十四卦,而生三百八十四爻。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王弼曰:演天地之數(shù),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shù)而數(shù)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shù)之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疏]“大衍”至“有九”!鹫x曰:京房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來實,故用四十九焉!瘪R季長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馀四十九轉運而用也!避魉:“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肚烦蹙拧疂擙埼鹩肻’,故用四十九也!编嵖党稍:“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也!币π拧⒍鲈:“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shù),故減之而用四十九。”但五十之數(shù),義有多家,各有其說,未知孰是。今案王弼云“演天地之數(shù),所賴者五十”,據(jù)王弼此說,其意皆與諸儒不同。萬物之策,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推演天地之數(shù),唯用五十策也。一謂自然所須策者唯用五十,就五十策中,其所用揲蓍者,唯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以其虛無,非所用也,故不數(shù)之。顧歡同王弼此說。故顧歡云:“立此五十數(shù),以數(shù)神,神雖非數(shù),因數(shù)而顯。故虛其一數(shù),以明不可言之義!敝蝗绱艘,則別無所以,自然而有此五十也。今依用之!鹱ⅰ巴蹂觥敝痢白谝病薄!鹫x曰:“王弼云:演天地之數(shù),所賴者五十”者,韓氏親受業(yè)於王弼,承王弼之旨,故引王弼云以證成其義!把萏斓刂當(shù),所賴者五十,”謂萬物籌,策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用之推演天地之數(shù),所賴者唯賴五十,其馀不賴也。但賴五十者,自然如此,不知其所以然。云“則其一不用”者,《經(jīng)》既云“五十”,又云“其用四十九”也。既稱其“用”,明知五十之內(nèi),其一是不用者也。言不用而用以之通者,若全不用,理應不賴。此既當論用,所以并言不用為用。五十者,雖是不用,其有用從不用而來,以不用而得用也。故云“不用而用以之通”。所用者則四十九蓍也。蓍所以堪用者,從造化虛無而生也。若無造化之生,此蓍何由得用也?言“非數(shù)而數(shù)以之成”者,太一虛無,無形無數(shù),是非可數(shù)也。然有形之數(shù),由非數(shù)而得成也。即四十九是有形之數(shù),原從非數(shù)而來,故將非數(shù)之一,總為五十。故云“非數(shù)而數(shù)以之成也”。言“斯易之太極”者,斯,此也。言此其一不用者,是易之太極之虛無也。無形,即無數(shù)也。凡有皆從無而來,故易從太一為始也。言“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者,言虛無之體,處處皆虛,何可以無說之,明其虛無也。若欲明虛無之理,必因於有物之境,可以無本虛無。猶若春生秋殺之事,於虛無之時,不見生殺之象,是不可以無明也。就有境之中,見其生殺,卻推於無,始知無中有生殺之理,是明無必因於有也。言“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者,言欲明於無,常須因有物至極之處,而明其所由宗。若易由太,有由於無,變化由於神,皆是所由之宗也。言有且何因如此,皆由於虛無自然而來也。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奇,況四揲之馀,不足復揲者也。分而為二,既揲之馀,合掛於一,故曰“再扐而后掛”。凡閏,十九年七閏為一章,五歲再閏者二,故略舉其凡也。
[疏]正義曰:“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五十之內(nèi),去其一,馀有四十九,合同未分,是象太一也。今以四十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也。“掛一以象三”者,就兩儀之間,於天數(shù)之中,分掛其一,而配兩儀,以象三才也!稗橹运,以象四時”者,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shù),以象四時!皻w奇於扐以象閏”者,奇謂四揲之馀,歸此殘奇於所扐之策而成數(shù),以法象天道。歸殘聚馀,分而成閏也!拔鍤q再閏”者,凡前閏后閏,相去大略三十二月,在五歲之中,故五歲再閏!霸賿A而后掛”者,既分天地,天於左手,地於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數(shù),最末之馀,歸之合於扐掛之一處,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數(shù),最末之馀,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裛掛之,是再扐而后掛也。
天數(shù)五。五,奇也。
[疏]正義曰:謂一、三、五、七、九也。
地數(shù)五。五,耦也。
[疏]正義曰:謂二、四、六、八、十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數(shù)各五,五數(shù)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疏]正義曰:若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也。
天數(shù)二十有五,五奇合為二十五。
[疏]正義曰:總合五奇之數(shù)。
地數(shù)三十。五耦合為三十。
[疏]正義曰:總合五耦之類也。
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變化以此成,鬼神以此行。
[疏]正義曰:“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者,是天地二數(shù)相合為五十五,此乃天地陰陽奇耦之數(shù),非是上文演天地之策也。“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言此陽奇陰耦之數(shù),成就其變化。言變化以此陰陽而成,故云“成變化”也。而宣行鬼神之用,言鬼神以此陰陽而得宣行,故云“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陽爻六,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
[疏]正義曰:以乾老陽,一爻有三十六策,六爻凡有二百一十六策也。乾之少陽,一爻有二十八策,六爻則有一百六十八策,此《經(jīng)》據(jù)老陽之策也。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陰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
[疏]正義曰:坤之老陰,一爻有二十四策,六爻故一百四十有四策也。若坤之少陰,一爻有三十二,六爻則有一百九十二。此《經(jīng)》據(jù)坤之老陰,故百四十有四也。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策。
[疏]正義曰:“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者,舉合乾、坤兩策,有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數(shù)。三百六十日,舉其大略,不數(shù)五日四分日之一也!岸,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者,二篇之爻,總有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陽爻一百九十二爻,爻別三十六,總有六千九百一十二也。陰爻亦一百九十二爻,爻別二十四,總有四千六百八也。陰陽總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掛一以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三營也。歸奇於扐,四營也。
[疏]正義曰:營謂經(jīng)營,謂四度經(jīng)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也。
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伸之六十四卦。
[疏]正義曰:“十有八變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變,謂初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也。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三變也。若三者俱多為老陰,謂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為老陽,謂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若兩少一多為少陰,謂初與二、三之間,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個四而有一個九,此為兩少一多也。其兩多一少為少陽者,謂三揲之間,或有一個九,有一個八而有一個四,或有二個八,而有一個五,此為兩多一少也。如此三變既畢,乃定一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始成卦也!鞍素远〕伞闭,象天地雷風日月山澤,於大象略盡,是易道小成!耙熘闭,謂引長八卦而伸盡之,謂引之為六十四卦也。
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疏]正義曰:“觸類而長之”者,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若觸剛之事類,以次增長於剛。若觸柔之事類,以次增長於柔!疤煜轮苁庐呉印闭,天下萬事,皆如此例,各以類增長,則天下所能之事,法象皆盡,故曰“天下之能事畢矣”也。
顯道,顯,明也。神德行。由神以成其用。
[疏]正義曰:言易理備盡天下之能事,故可以顯明無為之道,而神靈其德行之事。言大虛以養(yǎng)萬物為德行,今易道以其神靈助太虛而養(yǎng)物,是神其德行也。
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梢詰獙θf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猶應對也。
[疏]正義曰:“是故可與酬酢”者,酬酢,謂應對報答,言易道如此。若萬物有所求為,此易道可與應答,萬物有求則報,故曰“可與酬酢也”!翱膳c祐神矣”者,祐,助也。易道弘大,可與助成神化之功也。
[疏]正義曰:“子曰知變化”至“此之謂也”。此第九章也。上章既明大衍之數(shù),極盡蓍策之名數(shù),可與助成神化之功。此又廣明易道深遠,圣人之道有四,又明易之深遠,窮極幾神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夫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者,則知神之所為。
[疏]正義曰:言易既知變化之道理,不為而自然也。則能知神化之所為,言神化亦不為而自然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贝怂恼叽婧跗飨,可得而用也。
[疏]“《易》有”至“其占”!鹫x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言《易》之為書,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耙匝哉呱衅滢o”者,謂圣人發(fā)言而施政教者,貴尚其爻卦之辭,發(fā)其言辭,出言而施政教也!耙詣诱呱衅渥儭闭,謂圣人有所興動營為,故法其陰陽變化。變有吉兇,圣人之動,取吉不取兇也!耙灾破髡呱衅湎蟆闭,謂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過之象也!耙圆敷哒呱衅湔肌闭,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雖龜之見兆,亦有陰陽三行變動之狀。故卜之與筮,尚其爻卦變動之占也。○注“器象”!鹫x曰:“辭”是爻辭,爻辭是器象也。“變”是變化,見其來去,亦是器象也。“象”是形象,“占”是占其形狀,并是有體之物。有體則是物之可用,故云“可得而用者也”。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疏]正義曰:“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者,既易道有四,是以君子將欲有所施為,將欲有所行,往占問其吉兇,而以言命蓍也!捌涫苊踩珥憽闭,謂蓍受人命,報人吉兇,如響之應聲也!盁o有遠近幽深”者,言易之告人吉兇,無問遠之與近,及幽遂深遠之處,悉皆告之也!八熘獊砦铩闭,物,事也。然易以萬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將來之事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萬事之內(nèi),至極精妙,誰能參與於此,與易道同也。此已上論易道功深,告人吉兇,使豫知來事,故以此結之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疏]正義曰:“參伍以變”者,參,三也。伍,五也;蛉蛭,以相參合,以相改變。略舉三五,諸數(shù)皆然也。“錯綜其數(shù)”者,錯謂交錯,綜謂總聚,交錯裛聚其陰陽之數(shù)也!巴ㄆ渥儭闭,由交錯總聚,通極其陰陽相變也!八斐商斓刂摹闭,以其相變,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若青赤相雜,故稱文也。“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者,謂窮極其陰陽之數(shù),以定天下萬物之象。猶若極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陽之象,窮一百四十四策,以定坤之老陰之象,舉此馀可知也!胺翘煜轮磷,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此易之理,若非天下萬事至極之變化,誰能與於此者,言皆不能也。此結成易之變化之道,故更言“與於此”也。前《經(jīng)》論易理深,故云“非天下之至精”。此《經(jīng)》論極數(shù)變通,故云“非天下之至變”也。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非忘象者,則無以制象。非遺數(shù)者,無以極數(shù)。至精者,無籌策而不可亂。至變者,體一而無不周。至神者,寂然而無不應。斯蓋功用之母,象數(shù)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變至神,則不得與於斯也。
[疏]“易無思”至“於此”!鹫x曰:“易無思也,無為也”者,任運自然,不關心慮,是無思也;任運自動,不須營造,是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既無思無為,故“寂然不動”。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故謂事故,言通天下萬事也!胺翘煜轮辽,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易理神功不測,非天下萬事之中,至極神妙,其孰能與於此也。此《經(jīng)》明易理神妙不測,故云“非天下之至神”,若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也!鹱ⅰ胺峭蟆薄!鹫x曰:云“夫非忘象者,則無以制象”者,凡自有形象者,不可以制他物之形象,猶若海不能制山之形象,山不能制海之形象。遺忘巳象者,乃能制眾物之形象也。“非遺數(shù)者,無以極數(shù)”者,若以數(shù)數(shù)物,則不能極其物數(shù)。猶若以萬而數(shù),則不能苞億,以一億而數(shù),則不能苞千億萬億。遺去數(shù)名者,則無所不苞。是非遺去其數(shù),無以極盡於數(shù)也。言“至精者,無籌策而不可亂”者,以其心之至精,理在玄通,無不記億,雖無籌策,而不可亂也。言“至變者,體一而無不周”者,言至極曉達變理者,能體於淳一之理,其變通無不周遍。言雖萬類之變,同歸於一變也!八股w功用之母,象數(shù)所由立”者,言至精、至變、至神,三者是物之功用之母。物之功用,象之與數(shù),由此至精、至變、至神所由來,故云“象數(shù)所由立”也。言象之所以立有象者,豈由象而來,由太虛自然而有象也;數(shù)之所以有數(shù)者,豈由數(shù)而來,由太虛自然而有數(shù)也;是太虛之象,太虛之數(shù),是其至精至變也。由其至精,故能制數(shù);由其至變,故能制象。若非至精、至變、至神,則不得參與妙極之玄理也。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
[疏]正義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者,言易道弘大,故圣人用之,所以窮極幽深,而研覈幾微也!皹O深”者,則前《經(jīng)》初一節(jié)云:“君子將有為,將有行,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無有遠近幽深”,是極深也!把袔住闭,上《經(jīng)》次節(jié)云“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以定天下之象”,是研幾也!拔ㄉ钜,故能通天下之務”者,圣人用易道以極深,故圣人德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意,即是前《經(jīng)》上節(jié)“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遂知來物”,是通天下之志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者,圣人用易道以研幾,故圣人知事之幾微,是前《經(jīng)》次節(jié)“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是也。幾者離無入有,是有初之微。以能知有初之微。則能興行其事,故能成天下之事務也。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四者由圣道以成,故曰“圣人之道”。
[疏]正義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此覆說上《經(jīng)》下節(jié)易之神功也。以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不須急疾,而事速成;不須行動,而理自至也。案下節(jié)云“唯深也”言“通天下之志”,“唯幾也”言“成天下之務”。今“唯神也”直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言“通天下”者,神則至理微妙,不可測知。無象無功,於天下之事,理絕名言,不可論也。故不云“成天下之功”也。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者,章首論圣人之道四焉,章中歷陳其三事,章末結而成之,故曰“圣人之道四焉”是此之謂也。章首“圣人之道有四”者,韓氏注云“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則辭也,變也,象也,占也。是有形之物,形器可知也。若章中所陳則有三事,一是至精,精則唯深也。二是至變,變則唯幾也。三是至神,神則微妙無形,是其無也。神既無形,則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韓氏云“四者存乎器象”,故知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者也。但行此四者,即能致章中三事。故章中歷陳三事,下總以“圣人之道四焉”結之也。
[疏]正義曰:“天一地二”至“謂之神”,此第十章也。前章論《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卜筮尚其占。此章明卜筮蓍龜所用,能通神知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以極數(shù)通神明之德,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shù)也。
[疏]“天一”至“地十”。○正義曰:此言天地陰
- 上一篇:系辭下卷八
- 下一篇:下經(jīng)豐傳卷六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風·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 第一篇 立命之學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風·召南
- 了凡四訓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