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慈心?生活化的慈心

界文法師: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慈心?生活化的慈心

  生活化的慈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踐。

1、隨時開啟祝福之心

  就像你走在街道上,處在茫茫人海中,看到飛翔的鴿子,路上的小貓,隨時隨地都能開啟我們的慈心,在這個時候,不斷地對他們散布祝福。

2、辨識出你的善法

  我們在生活中要能夠辨識出自己生起的慈悲。比如說交流的時候,有一位同學,他的分享很精彩,大家就會給予掌聲。當你給予掌聲的時候,你要辨識出來,這是一個隨喜,是一個對他的認可,也是一種愛心。你辨識出來,這個就是一個與智慧相應(yīng)的善法,它是非常有力量的。

  如果你沒有辨識出來,你只是覺得太好了,嘩嘩嘩就鼓掌了。它是不是善法呢?仍然是善法,但是沒有與智慧相應(yīng),就是這個業(yè)果智沒有被呈現(xiàn)出來。你只是下意識跟著大家一起鼓掌,它的力量就小。所以以后就要慢慢養(yǎng)成習慣,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能把它辨識出來,它是善法還是不善法。

  讀了《地藏經(jīng)》,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很多人就會覺得很可怕。但是實際上,如果善用其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并不只是造不善業(yè),我們的善法也可以是很多的。特別是你用功了以后,舉手投足間都可以生起各種各樣的善法。你把它們標明出來的時候,善業(yè)的力量就會增長,你的正能量就會增加,整個人會有一種很光明的感覺,身心變得輕盈,自信心和力量也會增長,不會出現(xiàn)對生活對自己很迷茫的感覺。

  另外,也要經(jīng)常的回向,把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給增長福德,開發(fā)智慧,能夠自利利他,這些善的方面。

3、防止無智的慈悲

  最后,慈悲需要與智慧結(jié)合,需要防止無智的慈悲。我們說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農(nóng)夫救了蛇,但是蛇咬了他一口,導(dǎo)致他失去了生命。慈悲并不意味著要犧牲自己,除非你是在修舍身的布施波羅蜜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要舍身,除此之外我們保護自己的安全,保護自己的修行,都是重要的。自利和利他要平衡,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是前提,所以自我關(guān)懷很重要。

  慈悲不是沒有原則和無限制,所以一般都會講眼鏡蛇的公案,老學員都聽過很多遍了。眼鏡蛇學了慈心禪之后,它在森林里修慈心禪,然后來了一個砍柴的老太婆,眼花地把它當做繩子就拿來捆柴火,因為它在修慈心嘛,它就一聲不吭的忍耐了,然后呢,老太婆把它捆起來之后,往車上一扔就帶回家。一直到了深夜,它才傷痕累累地逃回森林。

  然后它就跑到老師那里去告狀,“你看我修了慈心禪讓我變成什么樣子了!你知道我吃了多少苦嗎?”這時候它的老師就說道:“你這是缺少了智慧,是愚癡的慈悲。你是眼鏡蛇,就應(yīng)該告訴對方你是眼鏡蛇,不是一條繩子。雖然你修了慈心禪,你不會去咬對方,但是你可以發(fā)出嘶嘶的叫聲,告訴她你是蛇,是不是?”

  這個寓言故事是很深刻的,它告訴我們底線是什么,我們能做到多少。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有了智慧,千萬不要像這條眼鏡蛇一樣哦。

  我們學了慈悲首先不傷害人,能夠友善,對自己也要友善。然后對生命要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修慈心禪還要多修智慧,佛法是一個大寶藏,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六個波羅蜜,所以不要得少為足。而是要不斷地進取,要有學無止境的意識。

4、不含敵意的堅持

  最后,說到慈悲,心理學里邊也有兩句話,我覺得講得也挺好的。一個叫做“不含敵意的堅持”,第二個是“不帶誘惑的深情”。有時候我們拒絕,我們堅持一些原則,但是你里邊可以不帶有敵意,你可以用很溫和的堅決,既尊重了對方,也堅持了我們的原則和底線。

5、不帶誘惑的深情

  第二就是不帶誘惑的深情。有時候我們對人很慈悲,但是我們這個慈悲不能成為一種工具,好像因為展示慈悲了,讓對方對你有好感。博取對方的好感,甚至想吸引對方,要控制住對方,那都是不可以的。

  我們要從一種生命關(guān)懷的角度,就是真正的去關(guān)心一個人的幸福,他的真正的利益,而不只是去取悅別人,或者想要吸引別人,想要讓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變得重要。所有的這些都不是慈心禪。所以說不帶誘惑的深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就要時時刻刻的在生活中捫心自問,不斷的洗心滌慮,不斷的調(diào)整我們的動機。這是很難的,但是也非常的重要。當我們這樣來做的時候,我們才能擁有大慈大悲,真正的做到生活的智者,當我們做到這些的時候,就會擁有自利利他的能力。

結(jié)束語

  慈悲這個法門是非常好的,它能夠照亮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擁有信心,擁有力量,擁有溫度,擁有美好的人際關(guān)系,擁有幸福。大家將來要好好的去體會。短短一期三天的慈心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想理解一個法門,要用一輩子去體會的。所以也祝愿大家,鼓勵大家繼續(xù)努力,在未來的人生旅途里讓我們變得更慈悲,更智慧,更光明,更自在!

相關(guān)閱讀:佛 教 是 如 何 看 待 慈 心 禪 的?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戒幢法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