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聞過即怒
12、聞過即怒
人人皆有自尊心,也是最愛面子的動物。就算一個癡癡呆呆的人,也不愿人家說他的壞處。尤其是愛面子的人做事好勝,只欲成功不能接受失敗和恥辱?墒世間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而且一切成功的事,都經失敗而來。自尊心重的人就經不起打擊,而懊惱喪志失意,或走上自我毀滅之路。這是很危險的事情,要知世間那一件輝煌的事業(yè),不是從種種打擊失敗中而得來呢?
從前有一個農村,在晚上集合許多人在那聊天,談論世事與談天說地。在談論中講到某甲,某乙說,某甲這個人的品德很高,人也很仁慈,只是很可惜也有一個壞處!‘什么壞處’,人類最奇怪的是,愛聽人的是非。某乙又說,‘某甲雖是一個好人,可是脾氣毛燥一點,做事也很魯莽!’剛好這時某甲從這里經過,聽到這樣的批評他。
某甲立刻暴跳如雷的說:‘我什么時候毛燥?’于是舉手就打某乙,傍人說:‘你怎么可以打人呢?’‘我怎么不可以,他說我脾氣毛燥,作事魯莽,我什么時候毛燥和魯莽?你們說?’眾人說:‘你現(xiàn)在發(fā)脾氣不是毛燥,舉手打人不是魯莽是什么?’某甲因理屈而不好意思的就走了。
世間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若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而消滅短處即是成功的人。若是怕人批評又不肯修改,其長處也因此而被隱沒。所以自古圣賢說:‘聞過即喜’。即是虛心肯接受人批評的人,也就是能成功的人。學佛修行更是要虛心請教,接受人的批評,才能時時改過。若是不肯接受批評的人,聞過即悶在肚子里,或欲爭執(zhí)到底,甚至發(fā)生動武之舉,即不但阻塞了善路,一切的是非斗爭都由此而發(fā)生了。
古人說:‘世人孰無過改非為圣賢’。依佛法說:眾生無始以來六道輪回,做過許多善事,故內心有許多善性,也做過許多惡事故內心也存有許多惡性。善性多即是一個好人,惡性多即惡人。只要我們肯改自己的惡性,而發(fā)揮自己的善性,即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反過來說:若不肯改惡而讓惡性一直增長,則不但是惡人,而且將來地獄、餓鬼、畜生必有份。
世間有許多人喜歡飲酒、賭博、花街柳巷而荒廢事業(yè)。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干些損人利己的事情,若有人善意的規(guī)勸,不但不肯接受,還要嗔恨他人,或無理的爭執(zhí),所以做好人的就少了。如果和他同流合污,或隨喜作惡朋友就多了。
聽說過去大陸的叢林,住的出家人都是上千人,五六百個人,所以規(guī)矩和戒律都很嚴,F(xiàn)在臺灣的佛寺都是住十幾個人,五六個人,寺多而人少,規(guī)矩也比較放松,因為寺多人少,所以你多說他幾句,他就開溜了。這里住住,那里也住住擇沒有人管他的地方,才肯住下來。規(guī)矩那里能夠嚴得起來?當然如此修行道業(yè)必然是荒廢的,欲求了脫生死那就更難了。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