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榮 (亂世高僧)
曇榮 (亂世高僧)
寺院里聚集著一群人,有身穿袈裟的僧人,也有沒有出家的俗人。人們靜靜地坐在那里,認真地聽一位法師宣講華嚴經。 法師叫靈裕,是南北朝和隋時的著名高僧,人稱裕菩薩。
在聽說的人中,有一個剛剛從遠處趕來的年輕人。他是特地來投奔靈裕出家的。這個年輕人一生下來,就對佛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后來,他竟然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學習佛經上。他早就想脫離塵世,遁入空門,只是一直沒有遇到好的法師。當聽說靈裕法師道法高深,名振天下時,就不辭勞苦地前來拜師。正趕法師在講經,他就坐下來聽講。
不久,他的注意力就被靈裕法師精彩的講法所吸引,旅途的疲勞也消失了。法師時而剖析佛理,時而解答疑問,所講的內容都切中佛法的幽微之義。這個聽講的年輕人,覺得法師的每一句語都是他有所體悟,只是他還不太明白的。他會心地微笑著,好像是進入了某種快樂之境。
法席結束。這個年輕人快步走到靈裕面前,撲通一聲跪下,懇切地對靈裕說:
“大師請收入弟子!”
靈裕把他扶起來,看了看年輕人那被長途的跋涉的汗水浸濕了的衣服,和他那真摯而渴望表情,就點了點頭,收下了這個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就是曇榮。
曇榮從靈裕學佛法,他先是鉆研科律,接著又閱讀其它佛典。最終成為一個通曉經藏的僧人。
在周武帝滅法時,曇榮身著俗人之服,讀經修持不斷。隋朝初年,佛教復興,他依然不求顯名,只是靜心修持,游于自在,放棄種種貪念。仿佛人世的滄桑,他已完全置之度外。
曇榮在四十歲時,為求至道而向西游學。走到上黨(今山西長治縣)的山中,他依山建起一座寺宇,在此修煉。很快就有人前來投他學法。曇榮再次在荊棘叢生的地方,拓出平地,建起一座座禪房。四周聞曇榮之名前來投奔者絡繹不絕。
隋末兵荒馬亂,全心學法的人生活困苦不堪,很少能有人堅守戒律的。曇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清除亂世對人心的污染,親自做法主,宣講佛理,以正風俗。
每年春夏兩季,曇榮為弟子們講解大乘佛經;冬季和秋季,則領著眾人坐禪修持。曇榮所建的禪房共有四處,僧人和尼姑別院而居。
在這個亂世里,曇榮主持的寺院卻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名聲與時俱進,前來學法者,勝過從前。一時,曇榮傳法遍及晉、魏、韓、趙、周、鄭等地。
在此期間,曇榮曾去韓州鄉(xiāng)邑(今陜西東部)延圣寺設立懺悔法的法門。當地有個刺史,名叫風同仁,一向供奉釋門,世代如此。刺史聽說曇榮到此,他就把自己家傳的三粒舍利子獻給曇榮,讓僧俗共仰。曇榮雖年事已高,但還是親率弟子和俗人三千,徒步二十里迎請舍利。
將舍利迎到寺中,曇榮向弟子們宣告:
“舍利功德無量,法力無窮,如果積累的罪業(yè)已經銷盡,向佛求寶,就可以如愿以償。”
于是,每人前面放一水缽,然后焚香念誦,默默祈求。后來,在缽中共得到舍利四百多粒。
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鄉(xiāng)邑縣?h令怕曇榮聚眾喧鬧不合律條,想制止曇榮的作法?删驮诋斕焱砩希泄肢F在縣令家的庭院中吼叫不停,周圍的住戶整夜心神不安。第二天早晨,縣令去向曇榮悔過,跟從曇榮受了佛法。
曇榮雖然歷經磨難,卻堅定不移地崇尚佛法,堅守戒律。曇榮在不惑之年,就斷粒少食,極度節(jié)儉。曇榮生性好凈。每天他都要到僧人的住處和廚房中察看,看到不干凈的地方,他立刻清除。曇榮在寺中的各房間里設一塊凈地,用草藥薰染,除去雜味,做為用溫水清洗法器的地方。每年行懺法時,曇榮都要和弟子們先沐浴凈身,然后恭敬侍立,行懺禮。
唐武德(高祖李淵年號)九年夏天,曇榮在潞城交障村宣講佛法。他所住的禪堂卻突然塌了,但屋里的佛像和舍利卻自己跳出來,散到院子當中,毫無損壞。
在貞觀(唐太宗年號)七年,有個叫常疑寶的和其他幾個居士,請曇榮到州府的法住寺設行“方等懺法”。
當時,法住寺有一個名叫僧定的沙門,誠心守戒,修持不斷,功夫已達于上乘。這一天,僧定忽然在道場看到大光明,五種彩光自上而下,明亮照耀,五色光環(huán)中有七位真佛,相貌堂堂。其中六位佛對他說:
“我們是毗婆尸。真性既是正覺,因為你的罪業(yè)已銷,功德圓滿,我們特地來作個見證。但只有你的本師才能給你授記。”
最后一位佛又說:
“我是你的本師釋伽牟尼。因你罪業(yè)已銷,特來給你授記。曇榮是你滅罪的最好機緣,他是佛中的普寧佛。你的根本清凈,以后也會成佛,名叫普明。”
后來,曇榮在法住寺得病。他在痛床上慈淚潸潸。弟子圍宗說:
“和尚生來德布四方,一定不會有什么災禍,您還有什么可悲痛的呢?”
曇榮答道:
“我的死期已近,我很遺憾不能為迷途的大眾引路了。”
圍宗問他:
“為什么一定會死呢?”
曇榮又說:
“自從佛法再度興盛,我不曾有過一次不持戒律的,F在病成這樣子,定是我氣數已盡。”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曇榮在寺中圓寂。享年八十五歲。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