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yīng)錄之孝順善報類
唐湘清居士 撰
第三篇 孝順善報類
1.楊黼受老僧開示竭力孝親
楊黼,是安徽省太和縣人。他感覺人生無常,立志修道,聽說四川省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為了要親近明師,他就辭別雙親,離開故鄉(xiāng),到四川去訪師求道。剛抵四川省境內(nèi),遇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的頂了一個禮,老和尚問他說:“你從哪里來?到四川來做什么?”他答道:“我從安徽省來,想到四川參訪無際大師,修學佛法的大道。”老和尚說:“你要見無際大師,那不如見佛。”楊黼問:“我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請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嗎?”老和尚說:“你趕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楊黼聽了老和尚的話,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裝,雇舟返鄉(xiāng),在路上跋涉了一個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蒼茫的黃昏,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媽媽開門,他媽媽聽到寶貝兒子回來了,歡喜得從床上跳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來開門,迎接愛兒。楊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媽媽,頓然覺悟父母才是活佛。從此以后,竭力孝順雙親,在物質(zhì)方面,盡量使父母滿足,在精神方面,盡量使父母快樂,后來楊黼享八十歲的高壽,臨終時候,誦金剛經(jīng)的四句偈,安詳而逝。(取材自德育古鑒)
看到披衾倒屐的媽媽,頓然覺悟父母才是活佛。
【湘清按】佛教的大集經(jīng)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檀雕刻,即今現(xiàn)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從以上佛教的經(jīng)文及古德的言論,可知無際大師對楊黼的開示,確有至理。
2.徐一鵬純孝感動猛虎
徐一鵬,是浙江省鄞縣人,對父母很孝順,家中貧苦,老虎很受感動似的竟掉頭而去。
不得不出外謀生,在海濱一個村莊中設(shè)館授徒。有一天夜間,他做了奇異的夢,醒來以后,對主人說:“恐怕我的父親在家中病重,我急欲回家看一看父親。”他在歸家的途中,經(jīng)過一處山領(lǐng),忽然遇見一只猛虎,由于孝父的一片誠心,雖然遭此危險,一些也不驚慌,他很鎮(zhèn)靜的祝禱說:“我為了父親害病,急欲回家侍候,愿老虎憐憫,不要阻擋我的去路。”說也奇怪,那只老虎好象很受感動似的,竟回頭而去。徐一鵬回到家中,他父親本已病重得昏迷不醒,看到兒子回家,竟蘇醒過來,對他說:“我的愛兒,你回家的時候,在路上遇到老虎嗎?剛才我被攝至冥府,聽到一個緋衣人的談話,知道我本來已命該壽終,因為兒子純孝的感動,使猛虎也退避,冥司特地延我壽命一紀。”后來他父親的病,果即痊愈,過了十二年才去世。(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感應(yīng),近今西洋科學家亦極注意研究。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日臺北中央日報刊載李元慶譯“神秘的靈感”一文,報導(dǎo)美國杜克大學靈感心理學專家李恩博士,研究心靈感應(yīng),極具成就。我國古代書籍,對于心靈感應(yīng)的事實,頗多記載,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曾參,他的母親在家中有事咬著手指,曾參在山中就發(fā)生心痛的感應(yīng)。本文所載孝子徐一鵬,他的父親在家病重,他在外就得到奇異的夢,這也是父子間的心靈感應(yīng)。從孝子曾參及本文徐一鵬的事實看來,可以證明父慈子孝,最易發(fā)生感應(yīng)。
3.潘綜以死救父免于匪禍
潘綜不顧自己的安危,盡力保護他老父。
潘綜,是晉朝時代浙江吳興人。當時妖黨孫恩作亂,匪兵攻破村邑,潘綜有一個年老的父親,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難于行動,他就背負著父親,逃避匪禍。因此他不得不走得很慢,有給匪兵追上的危險。他的父親潘驃對他說:“我年已衰老,不能行動,無法逃走,你年紀輕,獨自一個人逃,還可來得及避去匪禍,如果帶著我走,走得很慢,勢必給匪兵追上,那么我們父子二人都要遇難。希望你不要管我,自己一個人逃,可以保全你的生命。”潘綜聽了父親這一番話,雖覺很有道理,但還不肯舍棄年老的父親,結(jié)果終于給匪兵追上。潘綜向匪兵叩頭說:“我的父親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求求饒恕他,保全他的老命吧!”他父親潘驃也向匪兵請求說:“我的兒子年齡輕,本來可以走避,為了不肯舍棄我,所以沒有走。但我年已老,死也沒有關(guān)系,只求求保全我兒子的生命。”有一個匪兵正要舉刀砍殺年老的潘驃,老人家嚇得魂不附體,潘綜急忙把老父抱在腹下,匪兵就舉刀轉(zhuǎn)砍潘綜,一時被砍得皮破血流,頓時昏暈過去。忽然另一匪兵跑過來,對其余的匪兵說:“這一青年以死, 救父,是難能可貴的孝子,怎么可殺他呢?殺孝子是不祥的事,萬萬不可殺!”其余匪兵聽了,急忙把潘綜救活過來,護送他們父子二人安全回家。(取材自德育古鑒)
4.孝媳守護病姑得免火災(zāi)
他為了看護病姑,決心不再改嫁。
清代乾隆庚子年間,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發(fā)生大火,焚毀的房屋,達百馀棟之多,死傷的民眾,數(shù)以千計,一時大哭小喊,情況極為凄慘,至于損失的財產(chǎn),更無法估計。可是在這一場大火中,也發(fā)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奇跡,就是在火災(zāi)的斷壁殘垣之中,竟有一間破屋巍然獨存,未被火焚。這一間幸運的破屋中住著什么人呢?為什么能單獨避去火災(zāi)呢?據(jù)人們這樣說:破屋中僅住著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寡婦,她們姑媳二人,相依為命。老婆婆的兒子,早于幾年前去世,鄰村的人,很多來向寡婦說媒,勸誘她再嫁,可是這位年輕的寡婦,因為婆婆久病臥床,需要她日夜看護,侍奉湯藥,所以她寧愿犧牲自己的青春,堅持拒絕人們的說媒,表示決不再嫁。一年復(fù)一年,她細心耐煩的看護著病姑,口無怨言,面無怨色。在這一場大火災(zāi)中,當熊熊的火焰燃燒到她們的鄰居時,忽然風勢轉(zhuǎn)變了方向,所以火焰沒有燃及她們的房屋。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孝媳守護病姑的孝行,感動了菩薩,因而菩薩保佑她們免了火災(zāi)。(取材自灤陽消夏錄)
5.道丕法師誠感父骨
后周道丕法師,是陜西長安貴胄里人,自幼抱著出世的大志,七歲就出家做和尚。十九歲時,長安發(fā)生戰(zhàn)事,帶著母親到華山避難,住在山洞中,那時因為兵災(zāi)的影響,米價很貴,沒錢買米,只得餓著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親問他:“兒子吃飽飯了嗎?”他雖饑腸轆轆,但為了避免母親傷心,回答說:“我已經(jīng)吃飽了。”他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在霍山的戰(zhàn)役中陣亡,他母親對他說:“你父親在霍山戰(zhàn)死,尸骨暴露在風霜中,你能把它尋回來安葬嗎?”法師奉了母命,一路趕往霍山,尋取父親的尸骨?墒撬吹綉(zhàn)場上東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無法知道究竟那一具是父親的遺骨。他就日夜的誦經(jīng),向空中祈禱說:“古人精誠的感應(yīng),有滴血認骨的事,現(xiàn)在我要尋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如果有轉(zhuǎn)動的,那就是我父親的遺骨。”他專心一志的注視著一大堆白骨,精誠祈禱,過了幾天,忽然有一具髑髏從骨堆中跳出,搖動了很久,他知道這決對是父親的遺骨,不禁高興得跳起來,把那具髑髏抱在自己的懷中,帶回家中見母親。就在這天夜間,他母親也夢見丈夫歸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師帶著父親的遺體回來,隨即安葬。當時的人,都認為道丕法師的尋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誠感應(yīng)所致。后來法師在朝中講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頗獲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師的孝行,絕粒而餉母饑,誦經(jīng)而獲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歿,至行超乎古今,可說是佛門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取材自高僧傳)
他注視著一堆白骨,精誠祈禱。
【湘清按】?益大師有言:“世人病釋氏無父,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于世人,傳記所載,蓋厲有明徵。”從道丕法師孝行的故事,不僅可以證明至孝的感應(yīng),且足以破除世人“釋氏無父”的誤解。
6.宗賾禪師念佛度母
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宋代長蘆宗賾禪師,湖北襄陽人,自幼喪父,他的母親陳氏,把他帶往舅父家中撫養(yǎng)。少年時代,讀誦儒書,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忽然覺悟人生的無常,立志修學佛法,禮 長蘆秀禪師出家,參通玄理,深明宗要。想到母親養(yǎng)育的深 恩,當圖報答,就迎接母親在寺內(nèi)方丈東室,朝夕侍奉,除了供養(yǎng)豐富的物質(zhì)外,更懇切的勸導(dǎo)母親念佛,修學凈土法門,過了七年,他的母親在念佛聲中,安詳生西。禪師曾著勸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說明物質(zhì)的奉養(yǎng),是世間的孝,后二十篇,說明勸父母修凈土,是出世間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當以孝養(yǎng)父母為先。(取材自凈土圣賢錄)
【湘清按】蓮池大師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yǎng)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凈土,大孝之大孝也。”據(jù)此而論,那么像宗賾禪師的念佛度母,可說是“大孝之大孝”的典型了。
7.徐積侍母寸步不離
徐積,是江蘇省淮安縣人,在三歲時,父親就已去世,他每天晨晚,跪在地上哭呼父親,十分悲哀。少年時,讀誦孝經(jīng),想到父恩難報,常常流涕不止。二十歲以后,跟從胡安定先生求學,深得孔門正心誠意的道理,因此事奉母親,更加謹嚴,除非遇有極重要的大事,決不輕易離開母親的身旁,每天衣冠端正的侍候,備了豐美的食物孝養(yǎng)。后來他赴京參加考試,因為不忍離別親愛的媽媽,就背負著老母徒步進京,真是形影相隨,朝夕相伴。他的父親名石,因此他生平遇見了路上的石,不忍加以踐踏,有人對他說:“你要避免踐踏路上的石,那是不可能的事。”徐積答道:“我并不是故意躲避路上的石,實在因為我的父親名石,所以我一看到石,就要想到我的父親,不禁惕然傷心,不忍踏在上面了。”母親去世的時候,他痛哭到嘔出血來,數(shù)天水漿不入口,居喪在墳?zāi)古缘男∥葜,每天在墓前哀呼問視,如同母親生前一樣。徐積去世以后,后人謚為孝節(jié)先生,至今祭祀不絕,人們都很崇敬他,認為徐先生的孝行,可與曾閔相比呢!(取材自德育古鑒)
徐先生赴京趕考背母同行。
【湘清按】大般涅?經(jīng)云:“我母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生之后,推乾去濕,除去不凈,大小便利,乳哺長養(yǎng),將護我身,以是義故,我當報恩,色養(yǎng)侍衛(wèi),隨順供養(yǎng)。”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云:“善男子,于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yǎng)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yīng)當如是報父母恩。”以上經(jīng)文,說明慈母健在,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所以徐積先生在他母親健在時,要寸步不離的侍養(yǎng);反之,慈母去世,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故徐先生在母親去世時,痛哭到嘔出血來。但在佛教的看法,慈母去世,固然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惟在臨終時,萬不可在床前哭泣,以免妨礙生西,而應(yīng)抑制悲傷,以念佛代替哭泣,助慈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對。
8.顧態(tài)奉父誠心不欺
顧態(tài),是一位天性很孝順的人。他的父親娶妾,生了二個兒子,十分鐘愛,顧先生以教書為職業(yè),每年所得薪金,全數(shù)奉獻給父親。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為張氏家塾的老師,到任的那日,張氏知道顧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給他,并且對他說;“今天我送給你的銀子,你的父親不知道,這里有人出售田地,你可把這銀子買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獲得幾石的租米,這樣才是增加收入的好辦法,何必把薪金都給父親呢!”顧態(tài)回答說:“父親是我家庭中的家長,我的薪金收入,應(yīng)該都給父親分配應(yīng)用,才能盡到做兒子的責任。我怎可為了幾石租米而改變孝心,怎敢把錢私用而欺騙我的父親呢?”他收受了張氏全年的薪金,仍是誠心恭敬的全數(shù)奉獻給父親。由于顧先生孝順的榜樣,所以他的兒子都有良好的品行,有一名叫際明的兒子,少年時就考中了進士,做到翰林的官位。(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佛教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上說:“慈父之恩,高如山王。”儒家的孝經(jīng)上說:“孝莫大于嚴父。”像本篇故事中的顧態(tài)先生,誠心尊敬其父,可說是莫大的孝,因而能得到高貴的兒子,真是善有善報。
他把全年薪金,都奉獻給父親。
9.楊孝行乞供親死后升天
楊孝子,是江蘇省武進縣圩橋里人。他的父母親生活十分貧苦,并且體弱多病,終年與床褥為伍,苦水為伴,除了衣食以外,還要支出很多的醫(yī)藥費。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楊孝子實在無法負擔父母親的生活,萬不得已,只好冒著恥辱做乞丐了。把行乞所得食物,供養(yǎng)父母,倘若父母還沒有吃飽,雖然自己餓得饑腸轆轆,也不敢先吃,一定要待父母完全吃飽以后,方才進食。如有美好的珍貴食品,就跪在父母的面前,很恭敬的獻給雙親吃。不僅在物質(zhì)上,使父母親的衣食滿足,另在精神上,使雙親有所娛樂,可是地處鄉(xiāng)間,沒有戲院劇場等娛樂場所,楊孝子就自己編造了很多山歌,在雙親面前,一面唱歌,一面跳舞,博得雙親的歡笑。這樣經(jīng)過了十多年,當?shù)氐娜,都為楊孝子的孝行所感動。有一家富戶,要雇楊孝子為傭仆,但他并沒有接受,回答富戶說:“我的雙親終年害病,纏綿床褥,我每天除了行乞之外,就要在家為雙親侍奉湯藥,不能一天離開家庭,所以我無法到你家中來做傭仆,只能謝謝你的好意了。”從此以后,他仍是像以前一樣的行乞,稍有馀錢,就替雙親延醫(yī)診病。后來楊孝子的父母相繼去世,他把行乞所得的錢,買了二具棺材,脫下自己的衣服做殮衣,雖天氣嚴寒,赤身忍凍,也不顧惜。父母的遺體葬在田野間,他露宿墓旁,日日夜夜的哀哭,過了一個多月,竟因悲慟過度致死。
楊孝子把美好的食物跪著獻給雙親。
在楊孝子死后的一天,鄉(xiāng)間有一姓徐名道之的人,因病去世,被鬼差帶到冥府,看到一個穿著紫袍的冥官,向冥王報告說:“楊孝子到了。”冥王趨前歡迎。徐道之仔細一看。原來冥王所歡迎的人,就是剛?cè)ナ赖臈钚⒆。當時聽到冥王對楊孝子說:“久仰你的孝行,像你這樣的大善人,我們地府是不敢驚瀆你的。現(xiàn)在天帝有命令,召你升到天堂去。”徐道之因經(jīng)冥官查明楊壽未盡,回陽?醒了。在徐道之復(fù)活以后,逢人講述在冥府親聞冥王宣布楊孝子升天的事,因此當?shù)氐娜,都知道楊孝子死后,受到升天的善報?取材自德育古鑒)
【湘清按】依佛教的人天乘而論,孝行可得升天的善報。再進一步而言,修學佛教的出世法,求生西方凈土,尤應(yīng)以孝順為本。佛說觀無量壽經(jīng)列舉求生西方極樂國土的條件,當修三福,而以孝養(yǎng)父母列為三福的第一,可見孝順在出世法上,亦極為重要。楊孝子因未聞佛法,所以雖極孝順,其福止于升天,倘能更進一步,念佛求生凈土,那么往生極樂,尤勝于升天萬倍了。
10.崔侍郎竭力孝母子為賢相
崔沔,自幼就有孝順的天性。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母親因為悲哭過度,得了目疾,十分嚴重,崔沔變賣了家產(chǎn),遍請名醫(yī),為母親診治目疾,可是他母親目疾太厲害,終至醫(yī)???藥無效,雙目失明。自從母親成為盲人以后,他每日躬親奉養(yǎng),至誠恭敬,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親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氣候的寒暖,適時供養(yǎng),使老人家的生活過得很舒適,沒有絲毫的匱乏。每逢美景良辰,一定要扶著母親到野外去游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雖老母雙目失明,不能欣賞美麗如畫的風景,可是崔先生把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龍活現(xiàn),津津有味地講給母親聽。以及社會上每日發(fā)生的動人新聞及趣事,也一一向母親有說有笑的談?wù),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記了雙目失明的痛苦,樂而忘憂,十分愉快。后來崔先生年齡漸高,官位亦尊,還親自與兒子侄兒等。在庭園中種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樹,使母親四季都有新鮮的水果吃。到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悲傷得形容憔悴,口吐鮮血。他為了報答母恩,晚年終身茹素。由于崔先生有高尚的德行,所以官也做得很大,位至“中書侍郎”的職位,他的兒子佑甫,也成為一代的賢相。(取材自德育古鑒)
崔侍郎種植四季水果,為了孝養(yǎng)母親
【湘清按】感應(yīng)篇匯編上說:“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有驚怖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像本篇故事中的崔沔先生,于美景良辰扶親出游,對母笑談故事,就是實行了“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的孝行。
11.朱壽昌修懺遇母
宋朝朱壽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兒子,他的母親劉氏,出身微賤,在壽昌七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與母親離婚,后來他母親又改嫁民間,不通音訊,到壽昌長大以后,常常思慕自己的母親,但不知母親的下落,苦于無法會面,十分悲哀。他就辭去了官職,立志一定要尋到母親,經(jīng)過了萬里的跋涉,吃盡了千辛萬苦,還是沒有達到尋見母親的愿望。當時沒有像現(xiàn)代一樣的報紙,無從在報紙上登廣告尋人,那樣毫無方向的尋訪,確實是十分困難,希望異常渺小的事?墒撬⒉换倚膯手荆贿_目的不休,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深信感應(yīng)的不虛,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鮮血,用血寫成水懺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眾,并且日日夜夜的持誦水懺不輟,祈求佛菩薩的靈感。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一天,他走到陜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見了母親,那時他母親雖已白發(fā)蒼蒼,面有皺紋,但容貌還能認識,可是壽昌以前還是七歲的小孩,現(xiàn)已長成了大人,他母親卻不認識他了。壽昌親切的連呼:“媽媽!媽媽!”并且高聲的說:“我是壽昌,我是壽昌。”他母親哎呀一聲說:“我的兒,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此與你相見。”母子二人,二十多年不見,一旦會面,不禁驚喜交集,喜極而涕,抱頭痛哭,感動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駐足而觀。朱壽昌把母親迎回家中,盡心孝養(yǎng),后來他出任“司農(nóng)少卿”的官職,孝行更篤。當時士大夫中,對于朱壽昌的孝行感應(yīng),一時傳為佳話。(取材自夢溪筆談)
【湘清按】近代心理學家,也承認有心靈感應(yīng)的事。但心靈感應(yīng),并不常見,原因是如果缺乏誠心,就不易獲得感應(yīng)。像這件故事中的朱壽昌,刺血書懺,晝夜持誦,萬里跋涉,而無退志,是何等的精誠!宜乎感應(yīng)所致,而獲母子相會,俗語說:“誠則靈。”信然。
母子久別重逢抱頭痛哭
12.林承美樹德資親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時,父親就已去世,他母親艱苦的守節(jié),才把他撫養(yǎng)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難報答,因此日夜哭泣。有一位禪師對他說:“孝子思念親恩,痛哭是沒有益處的,當求怎樣報答的道理。古語說:‘作善親有益,作惡親有憂。’你要報答親恩,只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才是真正的孝道。”承美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以后,立志戒殺放生,廣修救人濟世的善事,后來他享九十六歲的高壽,得到很高的科第。(取材自陰騭文廣義)
戒殺放生以報親恩。
【湘清按】孝經(jīng)上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親,孝之終也。”可見立身行道,是孝的終極,而林承美的戒殺放生,廣修善事,尤為立身行道,報答親恩的好榜樣。
13.錢氏孝護翁姑全家免疫
清代順治甲午年三月,江蘇省武進縣(古名晉陵)城東居民顧成,娶錢氏小姐為媳婦。有一次,錢氏回母家省視父母,忽然夫家鄉(xiāng)間流行急性時疫病,傳染很廣,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全家數(shù)口都死于時疫,也有一條巷中的人,大半死去,只剩數(shù)人。病勢的兇猛,令人心驚股栗。如果得了這種急性的時疫病,至親也不敢過問,大家深恐傳染。不幸顧成夫婦也染了時疫,后來他的兒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疫病。錢氏在母家聽到了翁姑都患時疫的信息,急欲回夫家視病,他的父母愛女心切,恐怕女兒也會染到疫病,所以力勸錢氏不要回到夫家去?墒清X氏深明大義,她說:“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侍候翁姑,現(xiàn)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歸,那與禽獸何異!”終于不顧父母的反對,不怕疫病的猖獗,只身回到夫家去。當錢氏回到夫家以后,顧成夫婦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霍然而愈。當時的人,都認為顧成全家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錢氏至孝的感應(yīng)。(取材自德育古鑒)
錢氏聽說家中染了時疫,急忙回家侍候翁姑。
【湘清按】民國以來,我國由于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推翻舊道德”的惡劣影響,固有道德,日益低落。今世能孝順父母的兒女,固如鳳毛麟角,而求其能孝順翁姑的女子,更寥不可得。像本文的錢氏女,能不怕疫病的傳染,孝護病危中的翁姑,實可為今世女子的楷式。至于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由于病菌,但科學家亦認為人身的抵抗力,足以抗御病菌而不使患病,所以顧成全家的免疫,當是由于錢氏至孝的偉大正氣,因而增強全家的抵抗力,而使病菌無從作祟,免于死亡。這種因果事實,是很合于科學的,絕不能視為迷信。
14.吳二事母盡孝免于雷擊
吳二,是江西省臨川縣的一個貧民,侍奉老母,極為孝順,頗能博得老母的歡心。有一天夜間,夢見神對他說:“你前生有宿惡,明天午刻,將為雷擊死。”吳二因為不忍離開老母,求神救命。神說:“這是天數(shù),沒有辦法避免的。”吳二深恐雷擊使母受驚,第二天早晨,準備了早膳對母親說:“我今天有事出門,請母親暫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親不允許,過一會兒,天空中烏云滿布,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吳二更加憂慮母親受驚,急忙把大門關(guān)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靜待雷擊的懲罰。那知再過一會兒,天空放晴,吳二竟沒有遭受雷擊,平安歸家。回到家中以后,小心的保護著母親,還不敢把夢中的經(jīng)過說出來。第二天夜間,又夢神對他說:“你的至孝感天,已宥除前生的宿惡。”后來吳二更加孝養(yǎng)母親,終身不懈。(取材自德育古鑒)
吳二跑到郊野,坐待雷擊,那知天空放晴了。
【湘清按】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yīng),有“現(xiàn)報”“生報”“后報”之別,現(xiàn)報是現(xiàn)世造的業(yè),現(xiàn)世受的果報。生報是這世造的業(yè),來世受的果報。后報是某一世造的業(yè),隔了二世以上才受果報。本篇故事主角吳二,因前生惡業(yè),今生本來要受雷擊的惡報,這是屬于生報。但吳二因現(xiàn)世至孝的感應(yīng),未受惡報,這又是心能造業(yè),心亦能轉(zhuǎn)業(yè)的道理。至于佛教雖非神教,只是佛教認為神還是六道中的凡夫,不能與至圣佛陀相比,但并不否認神的存在,所以在佛經(jīng)及因果故事中,常有關(guān)于神的記載。
15.許坦舍命救親
許坦,是唐朝時代的孝子,在他十歲的那年,有一天,跟著他的父親一同入山采藥,忽然半路中跳出一只猛獸大豹,張開了血盆大口,攫著他的父親。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小小年紀的許坦,并不驚慌,他一面鼓足了最大的力氣,高聲呼救,一面舉起了木杖,奔著向前追擊那只大豹。說也奇怪,那只兇猛的豹,竟出乎意外的,舍棄他的父親,回頭逃走。許坦的父親,得以死里逃生,真是驚喜交集。父子二人,在飽受虛驚之后,再也無心采藥,就一同徐步回家。從此遠近各地的人,傳播著這一件頗有傳奇性的事實,大家都認為許坦的孝行,制服了猛獸。否則的話,那只兇惡的大豹,能猛攫他的父親,怎么反而畏懼十歲的小孩子呢?這顯然是至孝的感應(yīng)所致。后來這件孝行的美談,傳到朝庭,皇帝唐太宗聽了大奇,對侍臣們說:“許坦是一個小小的 兒童,竟能舍命救親,因而制服猛獸,這樣令人感動的至孝,應(yīng)該予以大大的嘉獎。”后來 皇帝授予“文林郎”的官銜,享受殊榮。(取材自歷史感應(yīng)統(tǒng)記)
十歲的孩子,竟把猛獸擊退了。
16.孫瑾孝感天晴
孫瑾,是元朝時代的孝子。侍奉父親及繼母,竭盡心力,表現(xiàn)至誠的孝行,頗為當時人民所稱道。父親去世以后,棺柩停在家中四年,他憂傷萬分,整日衣不解帶,每天只吃稀粥,斷絕葷腥,虔誠的念佛誦經(jīng),以期父親魂超極樂。將要出葬的時候,雇船載著棺柩渡江,正值狂風怒號,波浪洶涌,可是當運柩的船剛開出時,頓時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好象行于平地一樣,大家都贊嘆這是孝順的感應(yīng)。他侍奉繼母唐氏,宛如母親,有一年,繼母胸部生了一個大癰,膿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萬分。他為孝心的驅(qū)使,不嫌膿血的污穢腥臭,用嘴吮著繼母的瘡口,用舌舐去皮膚上的膿血,過了幾天,繼母唐氏的癰,竟霍然而愈。唐氏又患眼病,起先只是雙目紅腫,視力模糊,延醫(yī)診治,病勢并未減輕,反而一天一天的加重。最后竟至雙目失明。他看到繼母不能看見世界上的一切,實在太可憐,他想,以前繼母患癰,是他用舌舐愈的,倘使再用前法,是否也有復(fù)明的希望呢?因此,他又不畏污穢,不怕麻煩,每天用舌舐著繼母的雙目,一星期,二星期的過去,并不見效,但他一點也不灰心,每天繼續(xù)為唐氏舐目,因為他想這樣最少可給繼母精神上的安慰,持續(xù)了二個月,繼母的雙目,居然復(fù)明,重見天日,母子二人,真有說不出的喜悅。后來繼母老病去世,將要下葬的時候,每天苦于大雨滂沱,因而葬事受阻,他夜間向天號哭,祈求天公放晴。第二天早晨,果然云開日朗,天空大放光明,葬事得以順利進行。葬畢以后,天又下雨,數(shù)日不止。天公放晴一天,分明是便利孝子葬母的。從孫瑾孝順格天的事跡看來,可知孝順之至,所求皆應(yīng)。無感不通,真是不可思議。(取材自歷史感應(yīng)統(tǒng)記)
孫瑾為繼母舐目,使盲者復(fù)明。
17.陳氏受托養(yǎng)姑
你安心出征吧!我在家一定孝養(yǎng)母親。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陳氏,在二十歲那年出嫁,婚后正過著甜蜜的生活,那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離別,是多么黯然神傷。臨別的時候,她丈夫諄諄地囑咐她說:“我離家以后,你要好好的侍養(yǎng)我母親。”她也溫存的安慰丈夫,使他沒有后顧之憂。后來她的丈夫在前線作戰(zhàn)陣亡,英勇地為國犧牲,陳氏既遭生離之苦于前,復(fù)受死別之痛于后,悲哀之情,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但是為了要侍養(yǎng)堂上的老姑,不能不節(jié)制悲哀,保重身體。她的父親看她雙十年華,忽然喪夫,倘若守寡,虛度青春,未免太可憐,所以懇切的勸她改嫁?墒顷愂弦庵緢詻Q,回答父親說:“親愛的爸爸,你愛你的女兒,你更應(yīng)尊重女兒的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囑托,侍養(yǎng)他的母親,而今丈夫為國犧牲,我怎可違背我對丈夫的諾言,拋棄堂上的老姑不顧呢?我寧可自殺,決不愿再嫁。”她父親看她意志堅決,怕她真的自殺,也就不再勸她改嫁了。從此以后,陳氏勤苦操作,為人縫紉洗衣,所得微薄的收入,孝養(yǎng)堂上的老姑,一直經(jīng)過五十多年,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到老姑去世的時候,喪葬都能盡禮。陳氏節(jié)孝的美德,感動了遠近的人。偉大的事跡傳到了朝廷,皇帝頒賜金旌,號曰孝婦。(取材自女范)
18.黃道賢減壽益親
黃道賢,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喪母,全賴父親把他辛辛苦苦的教養(yǎng)成人。他深深地感覺到親恩如海。因此侍奉父親,竭盡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誠誠懇懇的向父親噓寒問暖,從來沒有一天懈怠。有一年,他父親患了很重的病,遍請名醫(yī)治療,那知非但不見痊愈,反而一天一天的危險,神識昏迷,不省人事,竟使群醫(yī)束手。黃道賢看到父親危篤的病狀,急得日夜憂慮,手足無措。幸而他平日有宗教信仰,想起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有求必應(yīng),就在觀音菩薩圣像前焚香點燭頂禮祈禱,愿意減少自己的壽命一紀,增添父親的壽命。俗語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yīng)。”當他祈禱完畢以后,父親的神識就清醒過來,全身病痛,爽然若失,許多名醫(yī)看到他父親不藥而愈,都嘆為奇跡。到了元統(tǒng)一年,他的父親才老病去世,果然符合增添一紀之數(shù)。道賢雖自愿減壽,卻反而享到高壽,并且生活富足,兒孫滿堂,臨終的時候,毫無痛苦,安祥而逝。(取材自萬善之元)
他父親不藥而愈,名醫(yī)嘆為奇跡。
19.吳老人諸子婦輪養(yǎng)記
吳老人五世同堂孫輩繞膝共祝壽。
清代江蘇省崇明縣,有一位吳姓老人,生了四個兒子,因為家中赤貧如洗,把兒子都賣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個兒子都在富人家中當奴仆,長大以后,都贖身自立,各人娶了妻子,大家同住在一起。起初,他們奉養(yǎng)父母,是一月輪流一次。可是兒媳們說:“一月一輪,必定經(jīng)過三個月后,才有侍候父母的機會,這樣對父母太疏遠,應(yīng)當一天一輪才好。”后來覺得一天一輪,還是要經(jīng)過三天以后,才能奉養(yǎng)父母,仍是太疏遠,應(yīng)當一餐一輪更好。從此以后,他們改為每餐輪流,譬如早餐輪到大兒子奉養(yǎng)父母,午餐就輪到二兒子奉養(yǎng),晚餐輪到老三,明天早餐就輪到最小的兒子老四奉養(yǎng),這樣周而復(fù)始的輪流奉養(yǎng)父母。每逢五日十日,四個兒子共同設(shè)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個兒子及孫子們東面坐,四個媳婦及孫媳們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吳老人夫婦敬食敬菜。在老人食堂的后面,兒子們?yōu)槔先酥靡荒緳,櫥中每家都放一串錢在里面,當老人每次吃飯完畢,就回頭在櫥中取錢一,到街上去買水果糖餅吃,櫥中的錢,從來沒有匱乏的時候,因為四個兒子每天源源的把錢補進去。老人空閑的時候,常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時候與朋友一同下棋,有時與朋友一同打牌。他的兒子們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暗暗地送幾百文錢給老人的朋友,請朋友故意把錢輸給老人,老人贏了錢,揚揚得意,回家津津樂道的告訴孫兒們,或買玩具給孫兒娛樂,并不知道贏得的錢,就是自己兒子的,因此整天樂而忘憂,全家洋溢著一團喜氣。當老人九十九歲的時候,老太太九十七歲,長子七十七歲,次子七十六歲,三子四子也都已須發(fā)斑白,五世同堂,曾孫玄孫繞膝,共約二十馀人。崇明劉公兆給吳老人題一門聯(lián):“百齡夫婦齊眉,五世兒孫繞膝。”這真是人生第一樂事,孝順善報的現(xiàn)實寫照。凡是做兒子的人,都應(yīng)當像吳老人的兒子一樣,竭力盡孝,及時奉養(yǎng)。大家不見世上失父的人嗎?要孝父親而無從盡孝了;大家不見世上喪母的人嗎?要孝母親也無從盡孝了。像吳老人兒媳們孝順的事跡,真是值得世人效法的。(取材自漁洋夜譚)
20.魏母陳悟證居士割臂療親
魏母陳悟證居士,是清代末年湖南郴州詩人陳筠心先生的孫女,也就是邵陽佛學鉅子魏默深大德的孫媳。他的兒子魏逖先,法名真安,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經(jīng)講述他母親割臂療親的孝行,極能勸世勵俗,現(xiàn)在寫在下面:
大家看了老太太割肉處的刀痕,感動而泣。
魏母十二歲的時候,她的父親遠出謀生,因此只有她一人在家侍奉母親。有一天深夜,她的母親忽患急病,吐血不止,這時家中沒有一個男子,母女二人,驚惶失措。正在危急的時候,她毅然割下左手臂上的一條肉,煎了湯給母親吃,說也奇怪,她母親喝了湯以后,吐血立止,轉(zhuǎn)危為安。當時她為了顧慮母親心痛不忍吃,沒有告訴母親是煎臂肉的湯,只說是藥汁,也沒有對別人說,所以這件割臂療親的孝行,不但當時沒有人知道,且當時婦女都是穿的長袖衣服,無人發(fā)覺她臂上的刀痕,因此數(shù)十年來一直無人知曉,就是她的兒女也不知其事。直到一九二八年,這位童年時曾經(jīng)割臂療親的魏老太太,已是七十三歲的高齡,這年冬天害病,她的兒子逖先居士,想到母親衰老之年,世間的供養(yǎng),力不從心,就發(fā)心為母親祈求出世的大道,在十二月十八日,左臂燃香,為母發(fā)愿祈求三業(yè)清凈。到同月二十三日的夜間,魏母忽有衰弱無力的現(xiàn)象,呼吸微弱,全家的人睹狀,就環(huán)繞在她病榻旁齊聲念佛。那年的除夕,逖先居士又于右臂燃香九炷,為母發(fā)普賢十大愿。到了第二年,即一九二九年正月十五日的夜間,逖先居士的妹妹悟進居士,也燃香左臂三炷,正月十六日的早晨,又燃右臂六炷,三月初一日,逖先與二位妹妹,再各燃香左臂三炷,共同為母祈求佛力加被。這時魏母陳悟證居士,看到兒子們的孝心,極為感動。因此呼喚兒女們到病榻前說:“我在十二歲的時候,曾割臂醫(yī)療你們外祖母的急病,當初我絕對沒有希望將來我的兒女也能報答我,想不到現(xiàn)在我病了,你們竟為我燃這樣多的臂香,祈求佛力加被,這應(yīng)該是我童年時割臂療親的感應(yīng)。”說完以后,就揭開衣袖,露出左臂給兒女們看,大家才發(fā)覺魏老太太童年時割肉處的刀痕,長約三寸,寬約七八分,看到的人,都感動而泣。到了三月初六的辰時,魏母在念佛聲中,含笑合掌而西歸。
我們看魏老太太童年時的割臂療親,志在救親,非求名聞,所以經(jīng)過六十年之久而無人知曉,因為純孝出于至誠,所以能不著相,不求表揚。但到臨終的時候,兒女們都在臂上燃香,使其母獲得佛力加被,得生凈土,這顯然是她童年時割臂療親的感應(yīng)。孝經(jīng)上說:“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確是真實不虛的。(取材自真安居士筆記)
- 上一篇:現(xiàn)代因果啟示錄二則
- 下一篇:附錄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dǎo)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