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凡事不必太較真兒

  凡事不必太較真兒

  有的人凡事都喜歡較真兒,有什么事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搞得清清楚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非要分出個一二三來。其實,比起玩世不恭、游戲人生來,態(tài)度認真是好的,但是凡事過于較真兒、做事太死板,斤斤計較,就會走進“死胡同”,給我們帶來額外的煩惱和精神上的負擔。

  凡事太較真兒,斤斤計較別人的一言一行,眼里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優(yōu)點,對朋友的某次疏忽耿耿于懷,與人論短爭長,總想報復一下得罪過自己的人,或者有負于自己的對手,勢必引起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紛憂、爭斗、糾葛、矛盾、麻煩、傾寓排擠、是非,讓自己活得很不自然,很不舒服,以至于長嘆:做人真累!

  凡事太較真兒,如同隔著放大鏡照鏡子,本來鏡子很平,但你看到的卻是坑坑洼洼,凡事太較真兒,如同把本來很衛(wèi)生的食物放到顯微鏡下檢查一番,看到的卻是無關(guān)大礙的細菌,結(jié)果吃什么都不放心了。

  凡事太較真兒的人,人生觀往往是非黑即白,不對即錯,并認為自己有原則性。這種人很難擁有一種更為綜合的灰**域。其實世界上很少事物是絕對的黑和白、絕對的對和錯。大部分情況是處于這二者之間,即灰色領(lǐng)域內(nèi)。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避免不了會有磕磕碰碰,產(chǎn)生一點矛盾,如果一方或雙方都是一個愛較真兒的人,非要弄個是非分明,爭個你上我下,你表現(xiàn)出一分敵意,他有可能還以二分,然后你則遞增為三分,他又還回來六分,那這日子就很難安定了。

  當然,不較真兒也不是一味地姑息遷就,喪失原則。而是要巧妙轉(zhuǎn)換,注意方法,講究策略,把敵意換成善意,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古時候,有一個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銀子堆滿屋,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沒有家人的和睦。婆婆精明能干,辦事認真,態(tài)度強硬,媳婦也不是好惹的,脾氣刁蠻,而且懶惰成性,兩代人相處總是爭吵不斷、互相怨恨。作為兒子夾在中間,兩頭不好受。

  年輕媳婦由于怨氣難消,茶飯不思,臥床不起。丈夫找來大夫,但經(jīng)檢查,一點毛病都沒有,只是臉色難看,似有許多怨氣。經(jīng)過一番詢問,得知身體不適是由家庭矛盾引起的,于是,大夫把其他人支開,故意壓低聲音對她說:“攤上這樣一個不講理的婆婆,我很同情你,為了幫你解解氣,我送給你些藥物,當成調(diào)養(yǎng)身體的補品天天給婆婆吃。這是慢性毒藥,但保證用不了一年半載的,婆婆就會中毒身亡,而且旁人看不出任何破綻,相信是老太太自己得病死的。不過在實施期間,要像侍候婆婆喝補品一樣,必須逆來順受,一天不要落下。當她吃完藥,想吃好吃的時,就給她做些她愛吃的飯菜。”

  媳婦思量了一會兒,認為為了以后不再受氣,暫時放低自己,這也值了。

  于是,媳婦按照大夫囑咐的,每天給婆婆熬補品,恭恭敬敬地端到婆婆面前。面對兒媳婦180度的大轉(zhuǎn)彎,起初婆婆也懷有戒心,但后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兒媳婦都記著按時按點給她吃補品,婆婆不想吃時,兒媳婦還耐心地跟她講不按時服用對身體的不利影響。婆婆有一點吃得不對付了,兒媳婦都會像對待親媽一樣噓寒問暖。這讓當婆婆的很感動,也就前嫌盡釋,愛如己出,矛盾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而且誰也離不開誰。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媳婦不知不覺地堅持了將近半年的時候,突然想起當初大夫告訴她的這是慢性毒藥,開始害怕起來,擔心哪一天婆婆真的會毒性發(fā)作,離她而去,于是,連忙向大夫求救。大夫告訴她說,給婆婆服用的并不是毒藥,只是調(diào)節(jié)胃口疏散氣血的補品而已。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wù)事。說明有好多家務(wù)之事是很難說出誰對誰錯的,一般來講,如果彼此心里都裝一點糊涂,互諒互讓,懂得“轉(zhuǎn)彎”,家人才會和和睦睦,一年開開心心,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氣洋洋,年年財源廣進,日日笑口常開。

  凡事不必太較真兒,對周圍的環(huán)境、人事,假如有你看不慣的地方,不必棱角太露,過于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喜怒不形于色,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凡事不必太較真兒,不要求全責備,該裝糊涂就裝糊涂,才是瀟灑的處世哲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