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hù)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節(jié)·目連悲泣陳情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節(jié)·目連悲泣陳情

  佛說盂蘭盆經(jīng)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節(jié)·目連悲泣陳情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解字

  [大]作形容詞,與“小”相對而言,以反襯目連之大呼、大喊之急切心情。

  [叫]作動詞,呼,喊的意思。

  [悲號]有聲無淚曰悲,哭而有言曰號。悲,作形容詞;號,作動詞。如《詩豳風(fēng)七月》云:“女子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涕]名詞作動詞,涕,本指眼淚。在這里指流淚、哭泣。

  [泣]作名詞,指眼淚。如白居易《琵琶行》云:“座中泣下誰最多”。

  [馳]作動詞用,疾行的意思。如:每冒風(fēng)馳行,未百步輒反。——明?袁宏道《滿井游記》;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沁園春?雪》。

  [還]作動詞用,返回的意思。如:還而不入。——《詩?小雅?何人斯》。

  [白]作動詞用,稟告,報告的意思,亦含有尊敬之意。

  [佛]指釋迦文佛。

  [具]作副詞用,完備,詳盡。如《岳陽樓記》之“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陳]上言、陳述。

  [如此]如,助詞;此,指示代詞,代指上文所發(fā)生的事,即“食未入口,化成火炭”之事。

  說文

  目連見自己以神通之力所饋餉其母之缽飯,因其母“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食”故,“食未入口,化成火炭”,其母“遂不得食”。情急之下,

  于是目連大叫悲痛,血淚哭泣,疾行返還祗園精舍,稟告佛陀,詳盡陳述,如上所見情況。

  會意

  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勢所必然。目連之神通,可以化刀杖作天華,翻大地而取地肥,震動世界,回轉(zhuǎn)日月。外道移山制之不動,滿城釋子舉之梵天。曾止耆婆之車,焚得勝之殿。其審理叵可思議而得也。豈料其母身縈極苦,命若倒懸,但竭其孝誠,盡其神變,而竟不能令母除惡報,暫濟(jì)饑渴。所以,大叫悲哀,急馳白佛,備申懇請。此則更顯孝子度母之急切心情,亦更說明其母墮落之深。

  更令人深思的是,目連雖得六通,自以為神通廣大,可以度母得解脫。但他不知與母之食,乃是循業(yè)化成火炭的道理,故其神力是不能挽母定業(yè)的。這充分說明,“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的道理。原以“求人不如求己”故。所以,命運(yùn)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人之幫助僅僅是外緣而已,改變命運(yùn)的主因在自己。

  鑒賞

  僅僅十六字,就把尊者“馳還白佛”之原委交代得一清二楚。鑒賞此段文,甚有意義:

  1、從尊者的“大叫”、“悲號”、“涕泣”等情形看,尊者只得心自在,還未能得法自在。所以,一見與其母之食頓成火炭,就難以接受如此之現(xiàn)實(shí),故悲痛萬狀。豈不知此種現(xiàn)象乃是循業(yè)發(fā)現(xiàn)也。尊者的“馳還白佛”,乃為下文如來之彈斥作了伏筆,以此可證此經(jīng)乃屬大乘。

  2、“具陳”一詞,說明尊者將自己所見之實(shí)況,如實(shí)稟告于佛陀,將尊者出家修道,欲度父母之孝心本懷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了也。就此一詞,為下文之發(fā)揮孝順之到張本,可謂妙哉!

  出典

  這里出一“求人不如求己”的典故:

  佛印禪師擅長詩文,經(jīng)常和東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詩作對,而且均不乏幽默機(jī)智,禪師常用宗下機(jī)鋒取笑東坡,所留佳話為人們津津樂道。

  一日,佛印禪師攜東坡居士游玩吳越山水。為訪三生石上的舊精靈,途徑杭州中天竺,便走了進(jìn)去參禮,此寺乃觀音菩薩示現(xiàn)千手千眼圣像之道場也是生逢佛世的千歲寶掌和尚棲真之地,名傳中外。

  當(dāng)他們走進(jìn)山門,經(jīng)過哼哈殿的時候,見兩尊神態(tài)威猛的金剛神像鎮(zhèn)守山門。東坡好奇地問道:“禪師你說,這兩尊金剛神將,哪一尊重要!”

  佛印禪師“哼”地答道:“當(dāng)然是拳頭較大的那一尊啊”

  東坡無語,“哈”地跟了進(jìn)去。

  當(dāng)他們來到后殿時,又看到千手觀音菩薩手持念珠,東坡又問道:“禪師,觀音既是菩薩,為什么還要數(shù)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禪師“奧”了一聲說,“她像凡夫一樣,也在祈禱!”

  東坡不解地問道:“她向誰禱告呢?”

  禪師笑答:“咦,她向觀音菩薩禱告呀!”

  東坡又追問道:“她自己既然是觀音菩薩,為什么要向自己禱告呢!”

  點(diǎn)評

  目連尊者的“馳還白佛”,警告我人神力難以挽救定業(yè)的道理,亦是說明因果報應(yīng)絲毫不爽。而目連不能以自己的神力挽救自己母親的墮落餓鬼之苦,這充分說明大乘佛教的救濟(jì)不是外道所謂的純救濟(jì),而是自他不二的。“天上降包子,還須自己張口”,這句名言即是明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