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第七章·流通分 第二節(jié)·如來贊許

  佛說盂蘭盆經(jīng)佛教孝慈之道

  第七章·流通

  第二節(jié)·如來贊許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

  解字

  [大善]古印度于開會議決之際,表示贊成時的日常用語;又釋尊或其它諸佛于贊同其弟子之意見時,亦發(fā)此語,如無量壽經(jīng)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太好了、好極了”等。

  [快問]快,喜也,在這里作形容,是“問”字的狀語,含有“使吾意快”的意思,即你的提問正符合我的意思。

  [我]代指化主——釋迦牟尼佛。

  [正欲說]這里,“正”、“欲”二字作“說”字的狀語,用來表示說的狀態(tài)。“正”,副詞,正好,恰好的意思;“欲”,想的意思,表示意圖。“說”,這里用的是本義,相當于“解釋”、“陳述”!盾髯?正名》有云:“說不喻,然后辨。”但歷來高僧的解釋是“說,悅所懷也。”

  [汝]古漢語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

  [復]在這里作副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又,再”。

  說文

  佛陀說:“太好了,你的提問正符合我的意思,真是快慰我心!我正要說的,你現(xiàn)在又問了。

  會意

  這段話是如來贊許當機的嘉獎語,即是對當機的勇敢與機智的十分肯定,當機的活潑發(fā)問,不但揭穿了如來的本懷,也渲染了法會的氣氛。這充分說明了當機與如來是同一鼻孔出氣,二人的一唱一和表現(xiàn)得十分默切,心心相印之旨于此大顯。如來正欲吐露的心聲,不料被當機一語問中,問在答處,答在問處,句句指歸孝順之道,言言皆詮慈悲之宗?梢,當機有代如來分座說法的本領,故作此會之請法代表人,良有所以也。并且,這句話中暗藏機鋒,如來滿口即劍,觸之則喪生失命;當機渾身是法,效之則成佛作祖。

  鑒賞

  賞析此段如來印證當機發(fā)問之言,可以想見當時如來是何等的欣慰暢快也。

  “大善”一詞,說明當機的發(fā)問上契佛旨;“快問”一詞,說明當機的申請下合群機。如來說法貴在觀機逗教,而當機的啟請正好契理契機,這正符合佛的本懷,故先以“大善快問”之語贊嘆許可之,后以“我正欲說,汝今法問”之句解釋之。先標贊,后釋說。

  若細細品味,其“問在答處,答在問處”的真旨盡在不言中?梢,當機之與如來心心相印也,宗密贊言“機感相投,譴通密應”。

  這段對話,含有默照、彈斥的意思,并且富有禪意。

  引證

  為了說明“問在答處,答在問處”的深刻道理,以便更好地體會如來的嘉獎贊許當機的用意,故今引“南泉斬貓,兆州脫履”一案如下:

  南泉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南泉見,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斬。”

  眾無對,泉斬貓兒為兩段。

  因趙州白天外出故,晚上南泉復舉前話,問趙州,州便脫草鞋,于頭上戴出。南泉云:

  “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此中,南泉與趙州的出言土語,惟獨他們師徒二人了了分明、心心相印,營外人則一概不知。同樣,本經(jīng)中當機目連之所以如吃申請發(fā)問,因為最為了知如來之心懷,所以,如來贊嘆說“我正欲說,汝今復問”也。當然,這樣的對話目的在于啟發(fā)與會者、及以未來者。

  料簡

  問:如來如是贊許當機的目的何在?

  答:佛陀欲說此經(jīng)的本意有三:一、欲說孝道最大故;二、欲拔苦事重故;三、欲顯盂蘭盆法勝故。正因當機的這一發(fā)問,道出了如來的度生本懷,世尊眾生勝緣機熟可教化故,便極力贊許當機而宣說法門深意。

  點評

  這段文說明了當機體悟到了如來未開口處的真實意旨,所以能得到如來的如此高度贊許。如來之所以自己不先宣說,直待當機申請發(fā)問后而說,其目的是要令行人自己悟解其深意,這就好比參禪須自悟一般重要。如來的贊許之詞,是機鋒、是轉(zhuǎn)語,希望與會同人能在佛陀的贊許言語下轉(zhuǎn)迷成悟,領悟到孝順之道即是如來之三德秘藏,行孝順之事乃人人本分事,可謂“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