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佛教是如何定義善惡的?如何正見善惡?

佛教是如何定義善惡的?如何正見善惡?

佛家對善惡的定義是什么?

  惟賢法師:善、惡在佛家分別有定義,善就是以利他為主,惡以害他為主。能夠以利他為主,達到利他必利己,自他都利。假若是以害他為主,結(jié)果就是害他自害,他受害,自己還要受害。這是兩種定義,決不能混在一起。

  善惡是有標準的:凡是以利他為前提,而達到自利利他,性質(zhì)純凈無染,結(jié)果這一輩子、下一輩子、下下輩子都好,叫做善;什么叫惡呢?凡是以害他為前提,首先目的是害別人,結(jié)果害人害己,性質(zhì)是暴惡的,結(jié)果這一輩子、下一輩子、下下輩子都受苦,叫做惡。這是佛家關(guān)于善惡的定義,里面有因果定律,三世因果。中國的《易經(jīng)》也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不昌,必有余殃,殃盡必昌;作惡不滅,必有余德,德盡必滅。這都是客觀真理。

  濟群法師首先,善的行為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安樂。比如布施這種善行,既能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貪心和吝嗇,使人格得到凈化,還能招感未來福報。其次,善的行為不僅對自身有利,更能對其他眾生有所利益。仍以布施為例,我們在自己受益的同時,也給被幫助的人帶去利益。衡量一種行為是否屬于善行,可以用這兩個標準檢驗。

  有些行為雖能帶來眼前的快樂和滿足,卻不能使人格得到提升,不能給未來生命帶去利益,甚至會造成過患,則不能稱為善行。所以,佛教評判善惡行為的標準,不僅看現(xiàn)前產(chǎn)生的苦樂,更要看它對未來生命的延續(xù)是否有益。

善惡難分,如何正見善惡?

  如本法師:善與惡不離心,心(梵語citta)能生善,也能起惡,善惡由心所發(fā),要制止善與惡也不離心;是故,心是罪源,也是善之本。

  心動念頭之際,純以利益他人為出發(fā)點,是名為善;有害于他人之念頭,是名為惡。往往角度或立場不同,站在這邊是善,但站在那邊是惡。非善心出發(fā)點,有目的為善,此善所得功德不大;純善心出發(fā)點,因而作惡,此惡之罪不大;善惡的標準在于心地的動機而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