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什么是隨喜功德?為什么要隨喜功德?

什么是“隨喜功德”?為什么要隨喜功德?

什么是隨喜功德?

  在普賢菩薩十大愿中,有一愿為“隨喜功德”,佛教不僅講求布施,更注重隨喜。隨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更有功德,隨喜的功德是廣大不可限量的。什么叫隨喜功德的布施呢?隨喜就是把快樂隨時隨地布施給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說一聲:“你早!”“你好!“這就是隨喜布施;見到人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種隨喜布施。隨喜功德有很多種,譬如隨眼功德,對人行注目禮,就是做了隨眼功德。

  隨喜的道德生活在我們?nèi)粘I钪校軌螂S時隨地去實踐。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贊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當你吃到珍肴美味時,請你的朋友和你共嚐,你會覺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當你聽到金玉良言時,轉(zhuǎn)告你的朋友和你共享,你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而你若能將佛法的法味珠璣,布施給你的朋友,乃至一切眾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隨時展現(xiàn)在你的臉上;把”你好”的親切招呼,隨時掛在你的嘴邊;把隨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

為什么要隨喜功德?

  隨喜主要是指見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離苦得樂,心中升起歡喜心。

  其實隨喜是一種很方便的修行方式,不需要出資出力就可完成,是一種徹底的修心的方法,但是我卻覺得要完全如理如法的隨喜也還是很困難的,口頭上的隨喜很容易做到,心中無偽的隨喜還是需要長期訓練才可以做到的。

  我們都知道,人是有嫉妒心的,只不過有些人嫉妒心很強,表現(xiàn)很明顯,有些人稍微弱一些,表現(xiàn)不明顯,但只要是凡夫,你就一定會有嫉妒心,偶爾升起的隨喜心就不可能是完全清凈如法的。

  換句話說,修習隨喜可以很好的對治我們的嫉妒心。也許我們會認為嫉妒心沒有多大的危害,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不及時的遏制嫉妒心,任其發(fā)展的話,將來一定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為在強烈的嫉妒心差遣下,人極易形成變態(tài)的心理,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

  曾經(jīng)在江城接連發(fā)生時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劃傷的流氓傷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變態(tài)者,他的童年、少年時代是灰色調(diào)的,成年后幾次戀愛都告吹。

  所謂“變態(tài)心理”,一般認為是指人格畸形發(fā)展,離開正常范圍,以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心理和異常行為表現(xiàn)。當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層次,在向前發(fā)展時,即進入變態(tài)嫉妒心理層次中。

  進入這一層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進行攻擊,表現(xiàn)出種種損人利己的卑劣行為。另一種嫉妒者則是變成一種無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該嫉妒的事也要嫉妒。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嫉妒心,會發(fā)現(xiàn)嫉妒心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

  首先是以自我為中心,只要別人比我好、比我強,都會產(chǎn)生嫉妒心理;

  第二是具有對抗性,甚至會產(chǎn)生憎恨心;

  第三,嫉妒心是普遍存在的;

  第四,嫉妒心是具有很強的可發(fā)展性,持續(xù)的嫉妒是會升級的。

  如果我們要根治嫉妒心這個壞毛病,用佛法中的隨喜修法是最有效的,因為嫉妒的根源來自于自己內(nèi)心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心理還是來源于對自我的執(zhí)著。

  如果你是一個三寶弟子,你已經(jīng)知道了嫉妒的危害,但是又不可能馬上證悟空性達到無我的境界,那么一點一點的練習隨喜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如理如法的隨喜,我們應該要做到:

  第一、當別人的生活境遇比你好的時候,你應該升起隨喜心,因為我們修行就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即使他得到的只是暫時的安樂,我們也應該歡喜。

  要防止升起諸如“他人比我過得好,上天對我不公平”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二、當別人行善事時,應該升起隨喜心,因為任何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行為皆是諸佛菩薩歡喜贊嘆的,我們既然以佛為師、菩薩為榜樣,那么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對這些善行贊嘆隨喜。

  要防止升起諸如“他們行善是做秀、是為了爭名爭利的虛偽行為”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三、當同修道友修行有所成就之時,應該升起隨喜心。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今日的師兄道友在將來都會成佛證果,他們有所成就,也就說明他們離成佛更進一步了,贊嘆隨喜他們也就是贊嘆隨喜未來佛。

  要防止升起諸如“這點成就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比他強多了”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四、當其他宗派的高僧大德弘揚佛法時應該隨喜贊嘆。因為佛門的宗派是為了對治不同根基的眾生才產(chǎn)生的,不過是站在不同的角度闡述同樣的道理而已,因此各個宗派都是佛陀教法的護持者和所有者,贊嘆自宗毀謗他宗皆是毀謗三寶。

  要防止升起諸如“我是某某宗派的弟子,我只學我們宗派講解的經(jīng)典,其他宗派講的法沒必要去聽聞”一般的嫉妒心理。

  如果能如理如法的隨喜,你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