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布袋羅漢和彌勒菩薩是同一個人嗎?

布袋和尚、布袋羅漢和彌勒菩薩是同一個人嗎?

布袋和尚、布袋羅漢和彌勒菩薩是同一個人嗎?

  布袋和尚,五代梁時著名僧人,明州奉化(或謂四明)人氏,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號長汀子。世傳他是彌勒菩薩的應(yīng)化身,平日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則乞,人稱布袋和尚。有一首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云頭。”可為其一生之寫照!毒暗聜鳠翡洝返诙呔碛涊d,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皺眉大腹,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于囊中,時人稱為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兇,頗能預(yù)知時雨。梁代貞明二年三月,師將示寂,于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其后,有人于他州見師負(fù)布袋而行。世人以其為彌勒之化現(xiàn),江浙之地多畫其像,流傳于世。又傳至日本后,成為日本信奉的七福神之一,民間多祭祀之。

  布袋羅漢,十八羅漢之一,又稱為因揭陀尊者。此圣者與其眷屬一千三百阿羅漢住于廣脅山中,護(hù)持正法,饒益有情。唐代禪月大師貫休繪制其像:杖藜倚肩,左手托經(jīng),垂頭注視,右手掐珠。蘇東坡曾贊其形象:“捧經(jīng)持珠,杖則倚肩,植杖而起,經(jīng)珠乃閑。不行不立,不坐不臥,問師此時,經(jīng)杖何在?”又有一種傳說,因揭陀原是印度一位捉蛇人,捉蛇是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毒牙,放生于深山中,因發(fā)此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就是用來裝蛇。

  彌勒菩薩,彌勒原是梵文音譯,意譯“慈氏”!稄浝丈仙(jīng)》《彌勒下生經(jīng)》記載,彌勒出生于婆羅門家庭,后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滅,住于兜率天中,以菩薩身相為天人說法。相傳菩薩欲成熟諸眾生,由初發(fā)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緣名為慈氏!洞笕战(jīng)疏》卷一則說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釋迦牟尼世尊曾經(jīng)預(yù)言授記,當(dāng)其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彌勒菩薩下生此世,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度一切眾生。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稱作一生補(bǔ)處菩薩;又至彼時已經(jīng)成佛,故又稱彌勒佛、彌勒如來。據(jù)《法華經(jīng)》《平等覺經(jīng)》所說,彌勒與佛陀另一弟子阿逸多是同一人;然據(jù)《中阿含經(jīng)》《出曜經(jīng)》及《大毗婆沙論》等所說,則以彌勒與阿逸多為不同之二人。在密教中,彌勒菩薩是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來之東北方),于金剛界曼荼羅則為賢劫十六尊之一。中國一般寺廟供奉的笑口常開胖彌勒,則是五代僧人契此和尚,因傳說為彌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

  由此可見,布袋羅漢、布袋和尚和彌勒菩薩這三者,雖然不是同一個人,但確實(shí)有一定關(guān)系。尤其布袋和尚,在歷史演變中,已經(jīng)成為彌勒菩薩化身,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比天冠彌勒印象更深刻。至于布袋羅漢,在一般人眼中,也容易與布袋和尚混為一談。

布袋和尚的故事

  據(jù)歷史記載,彌勒菩薩為五代梁時僧,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yīng)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yǎng)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放進(jìn)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xù)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應(yīng)化事跡不勝枚舉,在這里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xì)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睹人青眼在,問路白云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fù)書一偈于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diǎn)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凈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yīng)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塑像于寺內(nèi),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他在后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圓寂,示寂于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之所以示時人,時人不識,因?yàn)樗?ldquo;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yǎng)?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么來由?”(清·王廷諍題福山涌泉寺聯(lián))有人曾贊其像曰: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贊語反映出作者及大眾的心聲。

  彌勒塑像蹙頻皤腹,形裁服腰,撫膝袒懷,喜笑顏開,樂觀處世的姿態(tài)在匠人的手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加上龕頂匾額“皆大歡喜”,對講究實(shí)惠的中國人來說,那“皆大歡喜”四字就能滿足大眾的口味了,給人們帶來喜氣和希望。

  彌勒造像在北魏一直到隋朝以前多呈菩薩裝束,因彌勒是未來的佛,所以現(xiàn)在的身份還是菩薩。唐代對彌勒信仰趨于成熟,故彌勒多以佛裝束出現(xiàn),菩薩相的彌勒在唐代則罕見。

  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之說廣為流傳,故各寺院塑彌勒像時按布袋和尚生前形像來“定造型”,“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

  勒佛從造型到觀念都民間世俗化了,成為中國人心中最為熟知又親切的佛像。時至今日,大肚彌勒佛的小塑像還時常被人們安置于案頭,正迎合人們的中庸隱忍處世哲學(xué),消解心中的怨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