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起心動念,不離因果

起心動念,不離因果

  是什么驅(qū)使眾生六道輪回?為何說“心能造業(yè)”、“心能轉(zhuǎn)業(yè)”?由于眾生的心念差別,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不同,所造的業(yè)力千差萬別。由于業(yè)力差別,導(dǎo)致眾生不斷在六道輪回。

  因此,怎樣的心力,就會投射出怎樣的世界。所以,作為修行人應(yīng)該特別注意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可隨意生起不善念。念念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是正修行之路。

  只要有起心動念,就不離因果。所以日常在自己身口意的行為上,處處要正確地取舍。只有明辨善惡是非,善加取舍,才是真正走上了離苦得樂的正道。

  我們的心念,是萬善萬禍之根。沒折伏,就成了萬禍之根;折伏了,可成為萬善之根。因此,一切時都要以修法的力量,制伏放逸狂奔的心念。

  佛陀時代的一則公案

  昔日舍衛(wèi)國的國王波斯匿,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地頂禮佛陀,并長跪著說:“尊貴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誠的心,于城鎮(zhèn)的街道上,準(zhǔn)備素宴供養(yǎng)佛陀及僧眾們,讓國人能夠認(rèn)識世尊!愿一切眾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聽聞微妙的法要,而遠(yuǎn)離邪魔蠱惑及一切惡法,并守持五戒,不造作惡業(yè),以此消除一切災(zāi)難。”

  佛陀說:“真是有善根的國王!能夠用智慧整治國政,為人民種下未來的善因,并引導(dǎo)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

  之后,國王便親自準(zhǔn)備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們的到來。接著,佛陀和隨行的弟子們便來到設(shè)宴的街道,接受國王的供養(yǎng)。待用完齋,佛陀升座為國王及子民們,宣說佛法。

  此時聚集聽法者眾多,恰好有二商人路過,一人聽了佛陀的開示,便很歡喜地說:“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隨弟子們猶如忠臣般地隨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使國君這樣恭敬地供養(yǎng)!佛陀是這樣地尊貴,我也應(yīng)該奉行佛陀所說的教法。”

  而另一商人卻起了慢心,而說道:“這國王可真是愚癡!擁有如此大的財富、權(quán)勢和地位,為何要對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頭牛,其隨行弟子猶如牛車,牛拖著牛車南北奔波,居無定所,身上又一無所有,這有什么好值得如此尊崇與追隨的!”

  隨后兩人一同離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涼亭休息并喝起酒來,心起善念的商人,因?qū)Ψ鹜铀鸬墓Ь葱呐c歡喜心,感得龍?zhí)?a href="/remen/h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護(hù)法的護(hù)佑;而心起惡念的商人,卻招感地獄里的眾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燒,因而神智不清跌到?jīng)鐾ね狻?/p>

  隔天清晨,一商隊車路過,而慘遭碾斃。同行的商人見狀,怕回國時,國人會誤以為是他因貪朋友之財,而行不義的手段,只好離開本國轉(zhuǎn)往他國流浪。

  此時,該國國王駕崩,并留下預(yù)言:“將有一卑微的人來到我國,如果他將是繼承王位的人,我這匹神馬便會向他屈膝下跪。”

  之后,大臣們便帶著神馬找尋未來的國王。剛好此一商人來到此國,神馬見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舐舔他的腳,所有的臣子便很高興地,認(rèn)定此商人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新王,于是請他回王宮繼承王位。

  成為國王之后,商人心想:“這一生并沒有做什么善事,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福報?想必是因聽聞佛陀的教誨,獲其慈悲庇佑所致。”便與群臣出發(fā)前往舍衛(wèi)國請教佛陀,以釋疑惑。

  佛陀為他開示:“當(dāng)年波斯匿王在供養(yǎng)三寶時,你所生起的念頭是至誠的恭敬心,因此種下未來成為國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伙伴,心起驕慢,因而種下了惡念的種子,所以感得車禍之因。這一切的因緣果報,無非是由自己起心動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龍鬼神所能左右的!”

  于是佛陀說偈:“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行。”佛陀說完偈語,國王及臣子們明白了心是善惡源之本,歡喜信受奉行。

——摘自《法句譬喻經(jīng) 卷1——雙要品第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