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法照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跡多不詳。有一說云,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遠公之芳蹤,結西方道場,專修禪觀,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于佛側而大驚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受凈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門

  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云峰,偶于缽中感見祥云高山與寺院,澗溪北面有一石門,內中有一寺廟,題有“大圣竹林寺”金字。大師見此景象雖然清晰,然內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覺。過了一段時間,于用齋時,又在缽中睹見五色祥云,樓閣臺榭,還見文殊菩薩與諸圣眾講經說法。齋食用畢,景象方消失。大師咨詢他僧,知是五臺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臺的念頭,然障緣甚多,未能成行。

  大歷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師于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彩云彌覆其寺,祥云中現(xiàn)出許多樓閣寺宇,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相高大,滿虛空中。參與法會的人都清楚地見到,個個泣血頂禮,歡喜踴躍。如是景象持續(xù)了四小時才消失。

  大師于當晚,在念佛道場遇到一老人,老人對大師說:“法師曾發(fā)愿朝拜五臺,為何遲遲不行呢?”大師回答:“障難甚多,路途遙遠,怎么去得了呢?”老人說:“只要肯下決心,道路遙遠崎嶇又怎能擋得住呢?”說完,倏爾不見。大師又驚又喜,在佛像前重新發(fā)誓,待念佛法會期滿,即當起程,縱火聚冰河,終不退志。于是,偕同志數(shù)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順利。

  大歷五年四月五日,大師等數(shù)人到了五臺山,蒙佛光照引,尋至大圣竹林寺,看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師子寶座上,為眾說法,歷歷可聞。大師向二大菩薩恭敬頂禮后稟問:“末代凡夫,知識淺劣,佛性無由顯現(xiàn),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菩薩回答:“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于過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大師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菩薩開示:“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愿力難思,汝當系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后,菩薩為大師摩頂,為他授記:“你因念佛,不久當證得無上道果。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如欲快速成就佛道,應當修持念佛法門。”語訖,二位大圣互說偈頌。大師恭敬聆聽,法喜充滿,作禮而退。頃時,剛才的景物倏然隱去,大師心感悲戚,便在原地立了一塊巨石,用資紀念。后蒙一老梵僧的勸告,將所見所聞宣示諸道友,并在原地仿建一莊嚴的寺廟,名為大圣竹林寺。

  由是,大師精修念佛法門,用功尤勤,于并州行五會念佛法,教化信眾念佛。德宗于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于太康,果見大師勸化之盛,遂敕迎入宮內,教宮人念佛。大師亦以五會音聲曲調傳之,敕號為國師。

  大歷十二年,大師率弟子八人,在五臺山精勤念佛,在東臺睹見奇彩云光,文殊菩薩乘青毛獅子,當時,天飄雪花,文殊菩薩的五色圓光,遍及山谷。其后,銷聲匿跡,不知其終。

  大師一生修持念佛法門,精進勤苦,有諸多殊勝之感應,不勝備述。并撰有《 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 》三卷、《 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等問世流通。

  2.思想

  法照大師的凈土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五會念佛的理念中。五會念佛以《 無量壽經 》作理論基礎。經云:“(諸寶樹)清風時發(fā),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大師傳示的五會念佛法是:

  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阿彌陀佛

  五會念佛法,最初第一會平聲緩念,引聲唱六字名號,次第而高聲急念。至第五會,更加高聲,唯速念阿彌陀佛四字。大師贊嘆:修此法者,即于此生能離五濁煩惱,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凈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成就五分法身。

  按大師自述,此五會念佛實系阿彌陀佛親授。大師自述:照(法照大師自稱——注)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岳彌陀臺,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場,精進用功。至第二七日夜,至阿彌陀佛所,法照白佛言:“有何妙法,唯愿說之,唯愿說之。”佛言:“有一無價梵音五會念佛法門,正與彼濁惡世。”言訖,彼佛國界,佛菩薩眾,水鳥樹林,皆悉五會念佛誦經,法照粗記少分。阿彌陀佛言:“汝但依此五會念佛誦經之時,我此國土水鳥樹林,諸菩薩眾,無量音樂,于虛空中,一時俱和念佛之聲。”可見,五會念佛的音聲旋律與西方凈土的音聲能產生同構共振的效應,誠為不可思議之法門。惜此五會念佛在末法只傳五百年,現(xiàn)已絕響,亦是末法眾生業(yè)重福薄所致。

  大師的五會念佛體現(xiàn)凈宗以音聲作佛事的特質。大師判言:念佛三昧是真無上深妙禪。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以名號為佛事,音聲語言與第一義諦無二無別。大師極力彈呵禪徒不拜佛,不立文字,以音聲語言為執(zhí)相等瞽論。若離念求無念,離生求無生,離相好求法身,離文字求解脫,是住斷滅見,謗佛毀經,成破法之惡業(yè),墮無間地獄。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之母,諸三昧之王,此即諸佛共所印定,又名如來禪。大師破斥禪家偏見,與慈愍三藏之說,遙相呼應。

  法照大師的凈土思想亦極具深切的宗教情懷,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懇切,感人良深。茲錄二段贊文:“歸去來,生老病死苦相催。晝夜勤須念彼佛,極樂逍遙坐寶臺。”“歸去來,娑婆苦處哭哀哀。急須專念彌陀佛,長辭五濁見如來。”厭欣心于凈業(yè)成就關聯(lián)甚密,法照大師言傳身教,并以諸多靈瑞感應動發(fā)人心,作如來的使者,傳布五會念佛,廣度眾生,其德業(yè)功行,實不愧一代祖師之榮稱。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