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德累功。
積德累功。
存諸心。曰德。見諸事。曰功。由少至多。曰積。由卑至高。曰累。德不積不崇。功不累不大。茍能閔閔然。如農(nóng)夫之望歲。汲汲然。如商賈之營財。今日積一德。明日又積一德。今日累一功。明日又累一功。夫所謂天仙一千三百善。行之只在四年。地仙三百善。行之只在一年。第人不能。恐至中廢耳。蓋為錮蔽既深。習染難除。理不勝欲。良心旋發(fā)旋止。故終無為善之機也。惟愿世之發(fā)善愿者。具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進心。堅永心。勿吝財而中止。勿畏譏而自疑。勿狃于便安而不能奮發(fā)。勿牽于私欲而少于剛斷。勿聊且塞責而半途自廢。勿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勿妄希高遠而不務實修。勿因事大而畏難。勿因善小而忽略。勿以事冗而推諉。勿矜惜名節(jié)而不救患難。勿勉于昭昭而墮于冥冥。勿勉于動作而忽于語言。勿空為美言而實行不副。無持于常而忽于暫。無勤于始而怠于終。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間斷。勿鹵莽。勿圖報。勿務名。凡遇一切善事。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已。方是奉持真種子也。
紫虛元君曰。昔有傅先生。自小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積三年。忽遇太極真人。授以木鉆。使之穿一磐石。戒曰。石穿。吾當度汝。石厚五尺余。傅鉆之不息。積四十七年。石忽穿透。太極真人。果來度之。夫積德累功。雖不在于鉆石。即此而推。人患不為。及中途自畫耳。有志者。事竟成。此非明驗歟。
宋鎮(zhèn)江太守葛繁。每日行數(shù)善事。四十年不廢。人請問之。繁曰。吾無他。惟日行一二利人事。因指座間踏子曰。如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我為正之。人渴與之杯水。皆利之事也。自卿相至于乞丐。皆可行之。惟行之悠久。乃有利益耳。
楊旬任夔州推司。積累功德。效周篪行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一。收街市遺棄嬰孩。倩人看養(yǎng)。俟年十五。愿識認者。還歸父母團圓。二。每冬十一月初三日為始。收六十以上。十五以下。乞丐貧人。入本家養(yǎng)濟院。每日給米一升。錢十五文。滿三月后。令其自便求趁。三。普施應驗湯藥。救人疾苦。四。施棺木。周給無力成殮之家。五。女使長大。不計身錢。量給衣資。聽其適人。六。專一戒殺。救護眾生。遇有飛走大小物命。買贖放生。七。每遇荒年。其糧食貴糴賤糶。賑濟貧民。八。寺觀圣像。損壞剝落者。為修理裝飾之。橋粱道路。溝渠不通者。咸為整治。九。遠鄉(xiāng)士大夫流落者。助資還鄉(xiāng)。十。居官辨冤申枉。推己及物。濟困扶危。鋤強安弱。后子楊椿。大魁天下。夫不知有秋之利者。見人投種。怪曰。奈何以可食之物。棄之淤泥。不知福田者亦然。諺有之曰。種竹得筍。栽蓮得藕。凡我同人。業(yè)已知之。慎毋惜種。
后周燕山竇禹鈞。為五代時諫議。三十無子。夢祖父曰。汝無子。又不壽。當早行善。禹鈞唯唯。鈞為人素長者。先有家僮盜錢二百千。慮事覺。有女尚幼。自寫券。系女臂云。永賣此女于本宅。償所負錢。遂遠遁。鈞憐之。焚其券。囑妻善撫之。既笄。以錢二百千。擇良配嫁之。仆聞而感泣。還而待罪。鈞置不問。又元旦在延慶寺。拾金二錠。銀十兩。持歸。明日至寺。候失主還之。其人得贖父罪。又同宗外姻有喪不能舉者。出錢葬之。凡二十有七。有女不能嫁者。出錢嫁之。凡二十有八。故舊窮困者。隨多寡貸之。使之貿(mào)易。由公活者數(shù)十家。四方賢士。賴公舉者。不可勝數(shù)。又于宅南建書院四十間。聚書千卷。禮文行之儒為師。四方孤寒志學者。聽其自至。厚之廩糧。故其子聞見日博。公每歲。量所入。除伏臘供用外。皆以濟人。家最儉素。無金玉之飾。無衣帛之妾。后復夢祖父謂曰。汝無子。壽且促。數(shù)年積累陰德。已名掛天曹。上帝特延壽三紀。五子貴顯福壽。終后。仍充洞天真人。又曰。陰陽之理。大抵不異。善惡之報�;虬l(fā)于現(xiàn)世�;驁笥趤砩L炀W(wǎng)恢恢。疏而不漏�?蔁o疑也。公愈積陰功。五子八孫皆貴。公享壽八十二歲。一夕與親友談笑而逝。
宋韓魏公琦。少登顯仕。首能追孝祖考。育養(yǎng)諸侄。比于己子。衣食其宗百口。所得恩賜。先及親族。歷相三朝。茍利社稷。知無不為。奮其忠勇。置天下于太平。教子義方。嚴不可犯。其言語行事。一出至誠。周人之急。力或不足。則捐己服用玩好。及脫夫人簪珥以與之。故舊寒窶子孫。依以為生。常數(shù)十家。公為益州安撫使。歲大饑。為之蠲減稅糧。募人入粟。又募壯者為軍士。一人充役。數(shù)口可活焉。明道中。以災傷故。勸誘納粟。歸于常平。發(fā)給下戶為粥�;铕嚸癜倬攀嗳f。其知并州。河東俗用火葬。公買隙地。使得葬其中。知大名日。事無大小。悉親視之。雖患疾。就決于臥內(nèi)�;騽裎魧佟9�。訟獄。人之大事。生死得失。決于一言。何可不慎。吾常恐有所不盡。尚敢委于人乎。有人獻玉杯二只。公以百金納之。每宴客。特置一桌。出杯貯其上。藉以錦。一日宴漕使。小吏誤觸桌倒。杯碎。眾皆愕然。公神色不動。笑謂客曰。凡物成毀。皆有數(shù)。復顧吏曰。汝誤也。非故也。勿驚�?徒試@服。公帥武定。夜作書。一侍兵持燭于傍。兵偶他顧。火燃公須。公但以袖拂須。而作書如故。少頃回視。則已別易一兵。公恐主吏鞭之。亟呼還曰。勿易。渠今已能持燭矣。眾聞。無不感服。公以壽終。薨時。有大星隕。聲如雷。謚忠獻。子五人貴顯。子孫昌盛無比。
明紹興府城北三十里。即系大海。每潮水涌入。渰沒田禾。嘉靖間。蜀綿竹湯篤齋公。知府事。殫心竭力。為筑海塘百余里。造閘二十八洞。使得因時啟閉。自是每歲豐收。萬民永賴。后移任去。士民號泣震天。立祠三江。至今享祀不絕。
焦公。東京人。三世乏嫡嗣。遂為商旅。遍訪至人。問其因果。遇一老僧曰。無子之故有三。一祖宗無德。自身無行。二夫妻年命�?址�禁忌。三精神不守。妻妾血寒。焦曰。德行年命。皆可受持。血寒有何法治。僧曰。不難。但先積德累功。后養(yǎng)其身。三年后。至五臺山。當授異方。焦自此。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施恩布德者三年。竟往五臺。訪老僧不遇。忽見行童。手持一卷。言曰。老師傳語大夫。功成行滿�;丶液纤�。志誠服之。必有富貴子孫。隨念降生。后果生焦員外。員外生子又不肖。自恨何損德若此。亦往五臺。乃見行童曰。老師傳語。何必來問。但依汝父所行。則愚者自賢。貧者自富矣。員外曰。貧者得富。自是命也。愚者。性之本然。豈能反賢乎。行童曰。昔竇氏五子。初生皆不全形。后更行恩布德。悉皆安愈。且盡登第。彰彰不爽也。員外謝歸。信行其語。二十年后。多嗣且貴焉。今人皆知竇氏五子。相繼顯榮。豈知有生之初。皆患病廢。始以積累而安全。后以功德而際遇乎。天人感通之易如此。故特詳記于此。以為積德累功之券。愿有志者。堅心勿懈焉。
明袁了凡積善篇云。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粱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鬃臃Q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征之。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xiāng)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后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shù)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阯。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昔正統(tǒng)間。鄧茂七倡亂于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后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搜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后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至一升麻子之數(shù)。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 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臺州應尚書。壯年習業(yè)于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云。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后歸。夫婦相保如初。公又聞鬼語曰。吾當?shù)么�。奈此秀才壞吾事。傍一鬼曰。爾何不禍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應公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輒捐谷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賑貧乏。夜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xù)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于鄉(xiāng)。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造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后又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余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應塤。應坤。應埈。皆顯官。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nèi)纻褶。系新置。其仆請已之。憑曰。但得圣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后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xiāng)。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業(yè)。枉費苦心。無益也。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shù)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圣人則寧取狂狷。至于謹愿之士。雖一鄉(xiāng)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圣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則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則為曲。皆當細辨。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fā)。陰陽之際。微矣哉。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皆受金于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鬃勇劧鴲褐�。賜失之矣。夫圣人舉事�?梢砸骑L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后。不復贖人于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酉苍弧W越耵攪�。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yōu)。子路之受牛為劣�?鬃觿t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xiàn)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F(xiàn)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F(xiàn)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jié)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決擇。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nèi)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xiāng)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梢孕投蠼�。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不謂養(yǎng)成其惡。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攫粟于市。告之縣�?h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zhí)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于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后入宮富貴。攜數(shù)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汝親為懺悔。今施數(shù)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鐘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為金�?梢詽�。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后。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已。此又一說也。譬如以財濟人。內(nèi)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何謂大小。昔衛(wèi)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如筯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筯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嘗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之。朝廷不從。于事何益。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少。
何謂難易。先儒謂�?思�。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苦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如鎮(zhèn)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之降福特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謂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河濱。見漁者。皆爭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fā)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身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當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能通圣賢之志。何者。圣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圣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蚱淙酥究扇 6Y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驗橹劷琛;驗橹S持�;驗榘灼湔_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xiāng)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杰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镏倍o翼之。其功德最宏。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fā)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何謂救人危急�;茧y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蛞砸谎陨炱淝帧;蛞远喾綕漕嵾B。崔子曰�;莶辉诖�。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xiāng)之內(nèi)。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蜷_渠導水�;蛑谭阑��;蛐迾蚵芬员阈新��;蚴┎栾堃詽嚳�。隨緣勸導。協(xié)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nèi)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茍未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nèi)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蕩滌私情。祛除執(zhí)吝。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jīng)世出世。故凡見圣賢廟貌。經(jīng)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飾之。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侍。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見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yǎng)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能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 上一篇: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 下一篇:慈心于物。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