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四十一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四十一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從此就俗利生成行門中。自文殊師利童子已下至經(jīng)末。長科為三段。

  第一從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已下。至六十二卷之初。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此一段經(jīng)。名為創(chuàng)始就根入俗游歷門。

  第二漸次南行經(jīng)歷人間至福城東。是文殊入俗人間。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

  第三從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已下。直至經(jīng)末。是辨根與法成行門。第一從創(chuàng)始就根入俗游歷門中。分為兩段。

  一從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至辭退南行往于人間有二十行半經(jīng)。明與同行菩薩及常隨侍衛(wèi)之眾辭佛南行往于人間分。

  二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成就一切佛法。有八十六行半經(jīng)。明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隨逐文殊師利南行在路發(fā)心得此一乘法門分。

  隨文釋義者。第一從初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一段中。經(jīng)云。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者。明以自法身現(xiàn)根本智。樓閣中起差別智。以利眾生故。名為出。無量同行菩薩者。成助道翼從。共教化眾生故。是萬行主伴。常隨侍衛(wèi)諸金剛神者。都舉諸侍衛(wèi)之神。此神之中。約有二義。一以諸神所行約自德立名。二約文殊師利之德差別行上。以標(biāo)其德。以為侍衛(wèi)守護之義。此一段并菩薩神天有三十二眾。通后六千比丘眾。以為四十二眾。以為四十二種方便行。成就眾生大智慧解脫之海。初金剛神者。法身中普光明智也。智現(xiàn)名神。普為眾生供養(yǎng)佛身眾神者。是恭敬義。以廣化身云十方恭敬供養(yǎng)諸佛引接眾生報得其身端正嚴飾故。足行者。是精勤義。教化眾生無疲勞行。風(fēng)神者。以摩尼為寶冠。表明凈無垢智能設(shè)教義。以風(fēng)體能吹壞散一切萬物。亦能升持生長一切萬物。然自無體性所依。以離垢寶冠表之。像法身智慧能說教網(wǎng)散壞煩惱染凈自無所依。以巽為風(fēng)教故。余如經(jīng)自具。如鳩槃茶王所除餓鬼趣者。以此大囊垂下如冬瓜。坐以踞之。行以置之于肩。取像表法。以大悲垂俗擔(dān)負眾生無辭勞倦。摩睺羅伽王者。此是腹行大蟒之類。取像表法。以胸腹行是恭敬義。此是守護僧伽藍神。自余準名下義。表之仿此。文殊師利及諸菩薩出自住處者。隨根接俗也。右繞如來無量匝者。敬順?biāo)。右繞者。從南自東至北是。

  第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隨逐文殊南行段中。復(fù)分為七段。

  一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皆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有十二行半經(jīng)。明舍利弗及六千比丘隨文殊師利南行分。

  二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有十六行經(jīng)。明舍利弗勸諸比丘觀察文殊師利隨路行時十種福相嚴身及道路分。

  三爾時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此諸比丘愿得奉覲。有十行半經(jīng)。明舍利弗贊嘆文殊師利十無量德諸比丘眾咸欲愿見文殊師利舍利弗為白文殊師利分。

  四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至愿我一切悉當(dāng)具得。有六行半經(jīng)。明六千比丘頂禮文殊師利自發(fā)大愿佛證知分。

  五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已下至近如來地。有十八行經(jīng)。明文殊師利菩薩為諸比丘說十種無疲厭法行不墮二乘地入如來地分。

  六時諸比丘聞此法已下。至住菩提心堅固不動。有十六行經(jīng)。明六千比丘聞文殊師利說法得無礙眼三昧于一切法各得十十法解脫門分。

  七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已下。至卷末。有六行經(jīng)。明文殊師利重勸比丘住普賢行便得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賢于十方佛所悉現(xiàn)身具足一切佛法分。

  隨文釋義者。六千比丘表信心亦入位故。以十信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路上一時總得故。故云六千前后圍繞。以舍利弗為主。自余為伴。主伴同行。明升進求正法故。出自住處者。出自聲聞及諸權(quán)見故。趣求法界大菩提故。繞佛三匝。皆順佛正教故。繞佛三匝。皆是右繞自南向東向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匝。以為右繞成法。令人返左行。如是六千比丘是舍利弗同住。出家未久非是羅漢。宿世有種皆易發(fā)心。經(jīng)云。六千比丘悉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深植善根解力廣大信眼明徹者。明往昔曾種信根今生信種已熟。舍利弗勸諸比丘令觀文殊師利菩薩福德圓光映徹者。是心凈之常光。能令見者歡喜。光網(wǎng)者。是法網(wǎng)圓滿明其教光。嚴身見者。滅苦故。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者。明身心常與八正道俱故。周回十方常有道場者;谐M十方。諸佛說法之時。放眉間光灌文殊頂者。明文殊師利是十方佛創(chuàng)蒙發(fā)心。法身無相智慧之頂。一切諸佛初發(fā)心時。入此智慧而生佛家故。一切眾生初發(fā)菩提心。皆以此法身無相智慧為體。一切眾生皆自有之。皆須方便三昧。方能明現(xiàn)故。樹皆寶嚴。明因行報生六千比丘觀察文殊師利及所聞十種無疲厭法。便獲得無礙眼三昧者。得法身中無相智眼明凈。以執(zhí)亡見謝智眼圓通非肉眼故。身邊等五見亡法自明矣。即十方礙盡。初一切法中各明十法。以明三昧力創(chuàng)始。初明后勸普賢愿行加進一切諸明悉達。此已上明六千比丘發(fā)心竟。后明覺城化緣利物。如舍利弗。是示現(xiàn)聲聞。前已述訖。已上余義可解之意。如文自明。

  第二入俗人間。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即在福城東娑羅林大塔廟處也。又此一段從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已下。至娑羅林中大塔廟處。有十五行半經(jīng)。復(fù)分為兩段。

  一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至人與非人之所供養(yǎng)。有七行半經(jīng)。明文殊師利行往人間至所堪授化緣之分。

  二時文殊師利與其眷屬已下。至大塔廟處。有八行經(jīng)。明文殊師利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聞法獲益分。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fā)菩提心都結(jié)前法漸次南行經(jīng)歷人間者。明菩薩接引向明以離為明。經(jīng)人間者。明菩薩大悲為不請之友就根引化故。福城者。約人多修福以立城名。亦約圣者所止皆為福德莊嚴。幢者有二義。一過去諸佛曾于此處難舍能舍破所著故。名之為幢。二此處古佛塔廟并有林木森竦高妙之所莊嚴。大塔廟者。名稱十方佛國遠聞。名之為大。亦約說法界門無里外中間見亡。名之為大。于中安置尊者之形像不可毀壞。名之為塔廟。亦名為幢。有梵僧云。其此塔廟。南邊打鼓。北邊不聞。故世間名為大也。娑羅云高竦也天龍夜叉已下。明天龍八部及人常所供養(yǎng)故。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者。所同來菩薩神天六千之眾。說普照法界修多羅者。是根本智明徹遍周隨根遍故。百萬億那由他者。當(dāng)此溝也。大意明不可說修多羅以為眷屬。此明差別智遍周應(yīng)根授益。修多羅此云長行經(jīng)。說此經(jīng)時于大海中已下。明無量龍聞法悉舍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zhuǎn)及無數(shù)眾生于三乘中各得調(diào)伏。明各自依根隨差別智得自根性法門。已上明普照法界修多羅隨根濟門如經(jīng)自具。

  第三辨根與法成行門。從無量大眾從其城出。直至經(jīng)末?偸菫槲氖鈳熇^察善財及其數(shù)。并往南方妙峰山上。以次南行詢求五十三人。為善知識。用五位因果修行門。欲令后人仿之成行。劫名辨根與法成行門。于此一段之中。復(fù)分為兩段。

  第一從無量大眾從其城出已下。至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有九十四行經(jīng)。明福城四眾咸集文殊師利隨所樂求為其說法令得清凈及觀善財推其因果勸令親近善知識門。

  第二爾時文殊師利如象王回已下。直至經(jīng)末。名為知根與法令其成行發(fā)生后學(xué)門。從初第一段中。有九十四行經(jīng)。約分為六段。

  一從無量大眾從其城出來詣其所已下。至五百童女。有二十一行半經(jīng)。是大眾來集分。

  二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至回向菩提無所障礙。有二十五行經(jīng)。明文殊師利菩薩觀察善財名字所因及嘆往昔善根今生果報分。

  三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已下。至說一切佛平等無二法。有六行半經(jīng)。明文殊師利知善財根堪而為說法分。

  四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已下。至然后而去。有四行半經(jīng)。明文殊師利為善財及大眾說法已而去分。

  五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而說頌曰。有兩行半經(jīng)。明善財聞法生信已勤求無上菩提向文殊師利說頌自嘆三有苦輪及請法教授分。

  六說頌中。有三十四行頌明善財自嗟苦本以頌請法自利利他分。其此一段三十四行頌中。初四行頌自嗟生死苦因已下。有三十行頌。是嘆文殊師利菩薩德。及請法門分。

  隨文釋義者。如初一段中四眾來集。經(jīng)云。無量大眾從其城出及其列數(shù)但言五百者。此明約能發(fā)菩提心以五位十波羅蜜。成其數(shù)不從人為數(shù)。以五位修行中十波羅蜜互體有百為一中有十故。且如檀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戒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忍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皆仿此。如是百波羅蜜。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升進見道治惑習(xí)氣深淺上隨行名殊。安立五百若約普賢行?傇摲ń鐭o盡剎海。即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諸波羅蜜。今且但約五位中。一位有百波羅蜜。五位五百。前言一萬龍皆發(fā)菩提心者。即明萬行圓滿。須達多者。此世善給。施無依怙者。亦名給孤獨。婆須達多者。此云財施。日有善行。如是四眾并一萬龍。發(fā)菩提心。眾數(shù)有五眾。如龍眾及五百優(yōu)婆塞五百優(yōu)婆夷。并是居世俗流。信心純厚。童子童女皆是二十已下。年未弱冠。無染世欲。清信男女。名曰童子童女。年幼創(chuàng)啟初心。歸法流而受教。名曰童子童女。童者創(chuàng)蒙也。立下里為童。為年居未長立志德于閭里之間。號曰童子。年居長者能有清凈信心。但云清信士女。已上列眾。但隨名下義。是所修之德。或以形貌立名。如大智居士女。以父之號故約德立名。余準知之。經(jīng)云。威光赫奕者。明文殊師利身色盛明映于大眾。如文殊師利觀察善財名字因緣以初入胎時于其宅內(nèi)自然出七寶樓閣者。此從因感果不可無因而有報生。明先世信心能信自心是具足白凈無垢法身及無依住普光明智以為信種。名之為胎。如信位中普光明殿說金色世界不動智者。是以白凈無垢法身。名為金色世界也。普光明智號為不動智佛為本無性可動故。即今號無明者。是為往世信此自心無明及一切眾生無明?偸且磺兄T佛法身清凈智種。以此信心。名之為胎。以此信胎生于世間。報得七寶樓閣。此信時以智慧觀照力之所成就。云七寶及七伏藏者。并約七種助道分之所報生。已下七數(shù)例然。處胎十月者。于信心中。行十波羅蜜。世法滿也。誕生者出世智生也。形體支分端正者。以八正道法之所成就故。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諸寶器中間映相嚴者。明于先世信種之中信佛因果五位行門十波羅蜜五百行門七覺八正同異萬行始終因果總在信中之所報得。是今生以此信還能發(fā)心。不離一生。一百一十城之法門。一時頓印無虧。信處成一百一十之法門。不出娑羅之林。而身遍游諸國。只為塵含法界性自如然智該三世古今一念。此乃約法界實。然不依凡情虛妄。余義向下對文方明。此已約因辨名約報辨因竟。經(jīng)云。又此童子已曾供養(yǎng)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者。明往世信種今生信滿。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所謂一切佛積集法者。明積集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助道之分五位加行一百一十城之法門。一百一十城之法門者。以五位中有五十個所修之因果。即如前十住中十個慧菩薩。是即十個佛果。同號為月者是。如是十行中十林菩薩十眼佛等十回向中十幢菩薩十妙佛等。如是十地十一地。皆依此十回向中菩薩佛因果。如是五位五十重因果上。各具進修因果。分為一百。不離根本三世諸佛恒常法界體中十波羅蜜為一百一十。以初從十住之中。以方便三昧顯發(fā)法身根本智慧。乘法界乘行普賢行。以治習(xí)氣安立次第。治惑習(xí)氣差別之門。以此一百個因果。以為治惑習(xí)之升降次第。十個波羅蜜下理智悲愿之因果。即是法界體中普賢常爾之行。與一切發(fā)菩提心者。以為履踐之跡故。是故名乘如來乘直至道場。以初發(fā)心即乘法界中文殊普賢體用理智大悲愿行門故。即道場本之體用也。已下善財童子善知識五十三人。是入道五位中行相故。明前五位但說其法?置云湫薪翊宋氖鈳熇兴_。欲令善財起求法之樣。重明前菩薩五位中行相法則令其后學(xué)者仿之故。安立此五十三人。成一百一十重之因果門故。明于法界體中。安立文殊為法身佛根本智。普賢為差別智。彌勒佛是此文殊普賢理行中無作之果。以此三法。成一法界體用自在無礙之門。遍與五位中五十個菩薩。以為因果。還如前以法界體中十波羅蜜為所乘之行。隨其勝進中五位上五十重波羅蜜。皆有因果。如是五十善知識中一中有二。五十中有百。通法界中本常行十波羅蜜。為一百一十。文殊普賢彌勒佛果。此三法但為一法界無功用中大用自在門。但與一切勝進菩薩作因果以明勝進之功。然自無因果故。猶如帝王自無階品。但如威德自在。而與一切官屬。隨有功者而作階品故。

  問曰。何故在此取彌勒佛為佛果。何不取毗盧遮那如來以為佛果。

  答曰。明毗盧遮那是已成之果。彌勒是當(dāng)來之佛果。明如今毗盧遮那佛所初發(fā)菩提心。一念成當(dāng)來彌勒佛果契會相應(yīng)。故同于彌勒樓閣之內(nèi)。會三世時劫日月。總一時故。明以根本智印印三世古今無前后故。經(jīng)云。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xù)法乃至說一切佛次第法??cè)缟厢屨f。一切佛眾會清凈法。明一切佛眾會皆同一清凈故。身土眾會不相障礙。重重重重以相映徹故。自余如文自具。如此三十四行頌。初四行頌。自嘆生死由三有為首輪回諸苦生老不休。已下有三十行頌。明善財嘆文殊德并及請法。三有為城郭者。明善財自嘆居三有中自固其身不出如處城郭。三有者。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此三有身一切眾生不能出離。憍慢者。非禮為憍。輕他曰慢。又有七慢。慢。過慢。慢過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諸趣者。所謂見趣戒趣。又有三趣。邪定趣。不定趣。正定趣。又有四惡趣。又人天五戒十善趣。又二乘厭苦出世間趣。大乘菩薩凈土趣。一乘菩薩智悲圓會未自在趣。如是等諸趣。隨善惡言之。皆是門戶所入之業(yè)。愛水為池塹者。以愛能津潤生死故。如池塹。愚癡者。能迷真諦號曰愚癡。凡夫有八萬四千。十地菩薩有二十二種隨位不了愚癡。若隨五位上一百一十種愚癡若了。成一百一十種解脫。貪恚火熾然者。三界煩惱以貪。為十使之首。恚為嗔之眷屬。無明為總。覆慢為輕。自輕他。疑與五見俱能障道。共成生死之因果。疑亡見謝智乃現(xiàn)前。十使之中。疑與五見俱能障圣道。貪嗔癡慢能障修道者行。若于行中不以道治之。還于生死中隨業(yè)流轉(zhuǎn)不得自在。今以經(jīng)文略。言其貪恚二門。余八總例其義。以此貪恚二障。一切善根不生故。如火熾然。魔王作君主者。所謂四魔。陰魔。煩惱魔。天魔。生死魔童。蒙依止住者。所謂覆障令心不明。名為童蒙。貪愛為徽纏者。前因貪起恚。此因貪起愛。以自纏縛。徽纏者。執(zhí)縛罪人之繩。諂誑為轡勒者。明樂虛誑被制御故。疑惑覆其明者。以于正道生疑。趣入。諸邪道者。以于無性理智生疑即邪道生也。慳嫉憍盈故者。慳有五種。住處家舍。財物不樂。稱贊他善。于法悕惜。不樂與人。是為五。嫉者。憎余勝己。憍者。自縱為憍。不抱禮故。奢者。不儉也。如愛恚慢嫉慳。但為下界五結(jié)。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通上界下界五結(jié)。以如是十使正結(jié)四魔。入于三惡道。生老病死苦不得出世者。已上善財嘆三界生死苦因緣竟。已下三十行頌。嘆德請法。如文自明。如是三界煩惱。初地二地治下界惑。三地治上二界惑。四地出三界。五地習(xí)世伎。六地出世慧具足。七地入生死等三界六道行行大慈悲。八地?zé)o功用智悲圓。九地佛用方滿。十地普賢行周。十一地功齊法界理智恒然。十住法則一分與此十地行門法用相似。但勝進不同。十行但論無染行門。十回向中會融悲愿。如下五十三善知識具彰至位具明。第二文殊師利知根與法令其成行發(fā)生后學(xué)門中。約立五門。一明信心已發(fā)。二明圣者攝受。三明圣者勸親近善友。四明善財請法。五明文殊指授修行所歸。

  一明信心已發(fā)者。如經(jīng)云。善男子。汝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此信心菩提入位菩提。以三昧行方能顯得理行。相顯業(yè)盡純明。

  二明圣者攝受者。經(jīng)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者。是攝受義。如大圣無方智圓形遍隨根對現(xiàn)不背眾生一切眾生如應(yīng)見者。皆悉對面時諸眾生各不相知。但謂圣者獨與我語。今言文殊師利見善財所請如象王回者。是知根采顧攝受與法故。

  三明圣者勸親近善友者。經(jīng)云。善男子。親近供養(yǎng)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此一切智是菩提心無所得。因此而現(xiàn)名根本智。以無所得為體。而照現(xiàn)萬法為用。

  四明善財請法者。經(jīng)云。云何學(xué)菩薩道。有十一問請菩薩道。

  問曰。何故但云求菩薩道。不云學(xué)菩提心。

  答曰。為菩提無所得無所修無所學(xué)無所行。是故但求菩薩道學(xué)菩薩行。然菩提心自恒明現(xiàn)。如下妙峰山上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者。明托事表法。以艮為山。為止。以約止心無念。妄想不生正慧現(xiàn)前。名為憶念。以正慧與一切諸佛無相妙理合故。以此無相正慧現(xiàn)前普照心境。身邊等五見總亡萬境虛寂。見亡業(yè)謝。名曰光明。故言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此明三昧禪定是方便行。能顯理智體用二門。圓周自在。乃至不可說三昧?偸乾F(xiàn)正智之方便行故。如十波羅蜜中唯智波羅蜜。是無功用自在之果。余九波羅蜜。是助顯之行。從初發(fā)心住。十十互參。如煉真金轉(zhuǎn)轉(zhuǎn)明凈。而令成就種種莊嚴。業(yè)亡智滿。行周入因陀羅網(wǎng)法門。方可稱法界。功堪任運。從初發(fā)心住。皆以菩提心無作用。無所修無所行為體。而求修學(xué)普賢一切無盡行門。以此但求菩薩道學(xué)菩薩行。無作菩提隨行自明。以行行之中常有禪波羅蜜助顯。體用理智轉(zhuǎn)令明白自在故。大意初發(fā)心住以無念無作三昧加行方便。助顯菩提。以菩提無體無性。與一切諸行作無住之緣。以此求菩薩諸行。以諸行即菩提無體性故。若于行外別修菩提。聲聞緣覺及空觀菩薩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賢理智萬行悲愿自在菩提。以是如來對權(quán)教菩薩。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權(quán)教菩薩修行。法明空觀破三界有。如來對此說諸行無常。未明三界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實教菩薩。但求菩薩道行菩薩行。即菩提用。明理智體用總該不別求也。若也別求菩提即體用各別二見恒存。不名乘不思議乘故。是故但求菩薩道無別菩提也。以明菩提無求無發(fā)心無所行無處所無問無答無得無證。行一切行具普賢道。無行無修。是菩提大用圓滿故。但求菩薩道學(xué)菩薩行故。始可得名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

  五明文殊師利指授修行所歸者。經(jīng)云。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者是也。又于此知根與法令其成行發(fā)生后學(xué)門中。直至經(jīng)末。長科為八段。

  一從爾時文殊師利如象王回已下。至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并頌。有二十二行。明文殊師利勸發(fā)善財童子親近善知識。明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即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是以次向下至王女慈行童女。有十個善知識?偸鞘∥恢猩浦R也。從此妙峰山已下約立七門。

  一從信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十住品是。

  二依真發(fā)起諸行門。即善見比丘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識。是十行品是。

  三理智大悲愿行會融門。即從鬻香長者青蓮花等。已下十善知識。是十回向品是。

  四蘊修悲智成德門。即夜神婆珊婆演底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識。是十地品是。

  五悲終起智成佛門。即佛母摩耶夫人并下共有十善知識。是十定品已下共有十品是。

  六修行已滿佛果門。即慈氏如來。是如來出現(xiàn)品經(jīng)是。

  七法界自在無功大用如因陀羅網(wǎng)互參圓融門。無功法界大用。是法界品是。明總法界該括所收。如是五十三善知識起此行門。方便令發(fā)菩提心者識其五位進修行門。令易解故。前雖法說在行恐迷。是故令善財重起行門。表示令學(xué)者不錯謬故。第一從信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中。從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已下。至愿學(xué)普賢乘并頌有二十二行經(jīng)。于此段中分為四段。

  一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已下。至是故于此勿生疲厭。有五行經(jīng)。明文殊師利稱嘆善財發(fā)菩提心勸親近善知識勿生疲厭分。

  二善財白言已下。至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有五行半經(jīng)。明善財請問十一問菩薩所行分。

  三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捎幸恍薪(jīng)。明文殊師利說頌贊嘆善財分。

  四正申其頌。云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者。明以生死苦為菩提即無所壞若離生死苦修菩薩行發(fā)菩提心即有所壞。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凈二障所壞。即有是非二見斷常所壞。又云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隨導(dǎo)師學(xué)當(dāng)成一切智者。明以大愿大悲萬行海為方便方可安住佛菩提。若于一切法一切行。一法不明。一行不行。即菩提心不得圓滿。以菩提心無障礙無體性。一法一行上有取有舍。即有障礙但以法界普光明智印印之。無法不徹。以此但求菩薩行滿。即菩提心圓滿。以菩薩行與菩提心無一不俱無合散故。二俱不可得故。如是而行菩薩行故。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住于生死安住涅槃。如是修行一切菩薩行。長大慈大悲大愿。滿普賢道故。自余如文自明。又第一從信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中。從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下。至德云比丘當(dāng)為汝說。有十二行半經(jīng)。分為五段。

  一從爾時已下。有兩行半經(jīng)。明文殊師利嘆善財發(fā)無上菩提心分。

  二善男子已下。至倍更為難。有兩行經(jīng)。明嘆善財求善知識倍更為難分。

  三善男子已下。至應(yīng)決定求真善知識。有一行經(jīng)。明求一切智應(yīng)決定求真善知識分。

  四善男子已下。至勿見過失。有兩行半經(jīng)。明文殊師利教誡善財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勿見過失分。

  五善男子已下。至德云比丘當(dāng)為汝說。有四行半經(jīng)。約有五法。一示善知識所居方面。二示善知識所居國土。三示善知識所居處所。四舉善知識約德立名。五舉善知識道德堪能演說何法如文具說。

  從此已下七卷?偸巧曝斏浦R。自此已下十個善知識是十住門。

  一示善知識所居方面者。何故令往南方。以明托方隅而表法。以南為正。為離為明。以離中虛。以中虛故。離為明為日。為九天。在身為頭為目為心。心達虛無智日自明故取之像表其道也。是故經(jīng)云。明煉十方一切儀式主方神。方者法也。但取其法大像無方如日行于天明麗于地。智行于空。明麗于萬物。無不知無不明。取之一法十方混然。

  二示善知識所居國土者。南方有國名為勝樂者。為明理智虛無能凈煩惱。名為勝樂。

  三示善知識所居處所者。其國有山名曰妙峰。無念靜禪名之為山。心空智現(xiàn)名之為妙理。凈智明慧能破惑名之為峰。以艮為山。為止。為童蒙。為小男。為門闕。以正為初。明以三陽爻生之始。為正月。一下止則正字也。以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故取。之為正月故三。陽生故以三為正。又三陽生處火生于寅。以火為日。日生于寅。以日生于寅。是明初生處故。名為童蒙小男位故。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以文殊師利居?xùn)|北方清涼山者。取摩竭提國菩提場之東北方。此山是此南閻浮提菩提場之東北。是此閻浮提之眾山之王。以艮為山故。萬菩薩于中止住。是文殊師利主伴萬行圓滿之侶也。故以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為一切諸佛啟蒙之師。有一切處文殊師利。亦乃一切眾生皆自有之。皆從此法初入圣智也。初生佛家。與一切諸佛同一智慧解脫知見。從茲之后學(xué)差別智發(fā)起愿行成大慈悲。號曰普賢法界行也。是故如來取像世間法則用表其法。令易解故。即以勝樂國妙峰山取像。明其三陽生處艮以為止。以止則明初生故。以明初生號曰童蒙。亦以文殊師利以發(fā)蒙入圣之初故。故號文殊為童子。菩薩因化立名故。以發(fā)起一切眾生。入無相妙智慧故。此明以方便三昧現(xiàn)根本智。初生一切諸佛智慧家故故立名也。故以取像表法。令學(xué)者先以心無念慮寂靜不動如山王。無相妙理智慧便現(xiàn)。自心智慧得解脫。清涼即不要身足登山也。是故十住位于須彌山頂上。說十個隨位升進佛果。皆號之為月同此。妙峰山德云比丘已下十個善知識。創(chuàng)從凡得法清涼樂也。此明善財舉行用彰十住門。言妙峰山者。意明從定方能顯發(fā)自心根本智慧。如諸佛見萬法無性萬法無相萬法無依萬法無有本末住處。契此法已。名為住佛所。住方得見亡業(yè)謝。生圣智流中。學(xué)差別智。成就法界無限普賢大用。廣化無盡一切法界眾生。皆使入于根本智之知見故。亦可凡初學(xué)先入山樂靜方學(xué)定心用現(xiàn)正智。亦是方便。亦可得名勝樂國妙峰山也。以心離俗境樂山寂靜亦是勝樂義。引凡方便種種利生。但不住其中也。

  四舉善知識約德立名。名為德云者。以德云能雨法灑潤眾生令得清涼之義。比丘者。此云滅諍。以滅有無是非煩惱之諍。故云滅諍。以身邊等五見及有無二見能障道故。先須以無念無思三昧止之正智方現(xiàn)。故云滅諍。故以妙峰山表其比丘三昧行。智現(xiàn)定亡寂用自在。方能說教以潤童蒙。名為德云。故居艮為蒙位。以止是潤生啟明之。初以比丘德云居山之頂。取像表法。明此位從信心凡夫。創(chuàng)始以三昧加行啟蒙。入圣位中。十住之首至法頂故。與無相妙智慧會處。號為妙峰。以妙智慧能說教處潤益含生號名德云。修學(xué)如是方便現(xiàn)其自心正智現(xiàn)前。其妙峰山德云比丘之義?傇诩汗。乃至文殊普賢佛果?偨宰杂小R苑奖闳晾碇乾F(xiàn)前利眾生行。行之。即是一。如經(jīng)具明。此明于法界品中安立如是五位行門。明五位方便修行行門總以法界佛果為體。以法界普光明根本智具普賢差別智為大用故。始終本末不移此也。以進修生熟處安立諸位。起一百一十城之法門?偣餐皇_蜜行。一三十七道品一四攝四無量心。總別同異成壞六門在其中也。以智照之可見。一百一十城義如前福城東已釋訖。

  五舉善知識道德所能者。此善知識堪說示菩薩行之加行。具普賢行五位門戶。是故文殊令善財問德云比丘。云何學(xué)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乃至云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德云比丘當(dāng)為汝說。此是入十住之初心名初發(fā)心住。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