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一卷 翻譯名義集
第一卷 翻譯名義集
翻譯名義序
余閱大藏。嘗有意效崇文總目。撮取諸經(jīng)要義。以為內(nèi)典總目。見諸經(jīng)中每用梵語。必搜檢經(jīng)教。具所譯音義表而出之。別為一編然未及竟而顯親深老。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潤大師法云所編翻譯名義。余一見而喜曰。是余意也。他日總目成。別錄可置矣已。而過平江。云遂來見。愿求敘引。余謂此書不惟有功于讀佛經(jīng)者。亦可護謗法人意根。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三此無故。如閻凈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而七迷之作。乃謂釋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義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遍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無上正真之道無以為異。菩提薩埵。名大道心眾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夫三寶尊稱。譯人存其本名。而肆為謗毀之言。使見此書。將無所容其啄矣。然佛法入中國。經(jīng)論日以加多。自晉道安法師。至唐智升。作為目錄圖經(jīng)。蓋十余家。今大藏諸經(jīng)。猶以升法師開元釋教錄為準。后人但增宗鑒錄。法苑珠林。于下藏之外。如四卷金光明經(jīng)摩訶衍論。及此土證道歌。尚多有不入藏者。我國家嘗命宰輔為譯經(jīng)潤文使。所以流通佛法至矣。將未有一人繼升之。后翻譯久遠。流傳散亡。真贗相乘。無所放據(jù)。可重嘆也。云雖老矣。尚勉之哉。紹興丁丑重午日序。
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愛梵志。敬四句而析骨。久沈苦海今遇慈舟。秉志竭誠采經(jīng)集論。宜安像前燒香禮拜。息塵勞之雜念。游般若之法林。終卷掩帙攝心靜坐。照元明之本體。復常寂之性原。雖萬有以施為。然一無而亦絕。無機子法云奉勉。
夫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轉成漢地之言。音雖似別。義則大同。宋僧傳云。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左右不同耳。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其所無。故以此方之經(jīng)。而顯彼土之法。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通西言而云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始至。而譯四十二章。因稱譯也。言名義者。能詮曰名。所以為義。能詮之名。胡梵音別。自漢至隋。皆指西域以為胡國。唐有彥琮法師。獨分胡梵。蔥嶺已西。并屬梵種。鐵門之左。皆曰胡鄉(xiāng)。言梵音者。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為人祖。宣流梵音。故西域記云。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度。特為詳正。辭調(diào)和雅。與天音同。氣韻清亮。為人軌則。
或問。玄奘三藏義凈法師。西游梵國。東譯華言。指其古翻。證曰舊訛。豈可初地龍樹論梵音而不親(如以耆阇名鷲。掘名頭。奘云訛也。今云姞栗羅矩吒)。三賢羅什譯秦言而未正(什譯羅睺羅為覆障。奘譯羅怙羅為執(zhí)日)。既皆紕繆。安得感通。澤及古今福資幽顯。今試釋曰。秦楚之國。筆聿名殊。殷夏之時。文質(zhì)體別。況其五印度別千載日遙。時移俗化。言變名遷。遂致梁唐之新傳。乃殊秦晉之舊譯。茍能曉意。何必封言。設筌雖殊。得魚安別。法云十歲無知。三衣濫服。后學圣教。殊昧梵言。由是思義思類。隨見隨錄。但經(jīng)論文散。疏記義廣。前后添削。時將二紀。編成七卷六十四篇。十號三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燦爾在掌。免檢閱之勞。資誠證之美。但愧義天彌廣。管見奚周。教海幽深。蠡測焉盡。其諸鈌疑。傾俟博達者也。時大宋紹興十三年。歲次癸亥。仲秋晦日。居彌陀院。扶病云爾。
十種通號第一 諸佛別名第二 通別三身第三 釋尊別名第四 三乘通號第五 菩薩別名第六 度五比丘第七 十大弟子第八 總諸聲聞第九 宗釋論主第十 宗翻譯主第十一 七眾弟子第十二 僧伽眾名第十三。
十種通號第一
福田論敘三寶曰。功成妙智。道登圓覺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誠法也。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名為寶。無機子問曰。如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則應立教舉法為初。何緣垂訓佛居先耶。釋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能演之功。法無自顯之力。猶若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稱佛。然后示法。佛有無量德。亦有無量名。故今此集。先列十號。言十號者。一仿同先跡號。二堪為福田號。三遍知法界號。四果顯因德號。五妙往菩提號。六達偽通真號。七攝化從道號。八應機授法號。九覺悟歸真號。十三界獨尊號。
梵語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闥阿竭。后秦翻為如來。金剛經(jīng)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以法身釋。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以報身釋。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約應身釋。
阿羅訶。秦云應供。大論云。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yǎng)。亦翻殺賊。又翻不生。觀經(jīng)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大論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師言。正遍覺也。言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妙宗云。此之三號。即召三德。今就所觀義當三諦。正遍知即般若真諦也。應供即解脫俗諦也。如來即法身中諦也。故維摩云。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
鞞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大論云。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三乘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也。
修伽陀。秦言好去。大論云。于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智慧中去;蛎拶ざ。此云善逝。菩薩地持經(jīng)云。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
路伽憊。大論云。是名知世間。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果。世間因。出世間滅。出世間道。地持經(jīng)云。知世間眾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凈。名世間解。
阿耨多羅。秦云無上。大論云。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地持經(jīng)云。唯一丈夫名無上士。大經(jīng)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富樓沙曇藐娑羅提。秦云可化丈夫調(diào)御師。大論云。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令不失道。若言佛為女人調(diào)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
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此云天人教師。大論云。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又云。度余道眾生者少。度天人眾生者多。
佛陀。大論云。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xiàn)在眾生非眾生數(shù)。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后漢郊祀志云。漢言覺也。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原極底。行滿果圓故。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肇師云。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者。其唯佛也。妙樂記云。此云知者覺者。對迷名知。對愚說覺。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
路迦那也。大論云。翻世尊。成論云。具上九號。為物欽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間所共尊故。此十號義。若總略釋。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diào)他心名調(diào)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涅槃疏云。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diào)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十數(shù)方滿。涅槃及大論。開無上士與調(diào)御丈夫為兩號。而輔行云。大論合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以為一句。此文誤也。學者詳之。
婆伽婆。應法師云。薄伽梵總眾德。至尚之名也。大論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別諸法。三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四能破淫怒癡。新云薄伽梵。名具六義。佛地論曰。薄伽梵聲。依六義轉。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名薄伽梵。其義云何。謂如來永不系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猛焰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yǎng)咸稱贊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唐奘法師明五種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諸佛別名第二
仰則真法俯立俗號。名雖各異。義亦互通。故法苑云。如釋迦翻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阿彌陀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但以逗機設化。隨世建立。題名。則功能雖殊。顯義。乃力用齊等。方知三世無量之名。具顯諸佛無量之德也。
釋迦文。凈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大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座燈明石蜜漿。便發(fā)愿言。我于當來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我于釋迦。最初發(fā)心。于迦葉佛。滿三僧祗。須知三祗正滿。在于勝觀。今言迦葉兼百劫故。大論云。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三阿僧祇中。了知得佛?谧园l(fā)言。無所畏難。我于來世。當?shù)米鞣。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刺那尸棄佛。為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刺那尸棄佛。至燃燈佛。為二阿僧祇。是時菩薩。七枝青蓮華。供養(yǎng)燃燈佛。敷鹿皮衣。布發(fā)掩泥。便授其記。汝當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毗婆尸。為三僧祇。過三僧祇。種三十二相業(yè)。
罽那尸棄。名出俱舍大論。則名刺那尸棄。此云寶髻。亦云寶頂。吾佛世尊初僧祇滿時。值此佛。與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先達謂同。故今辯異。
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羅。此云燃燈。大論云。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云燃燈。以至成佛。亦名燃燈。鐙字說文從金。徐鉉云。錠中置燭故謂之燈。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燈。故瑞應經(jīng)。翻為錠光。摭華云。錠音定。燈屬也。古來翻譯。回文不同;蛟迫紵簟;蛟棋V光。語異義同。故須從金。釋尊修行。名儒童時。二僧祇滿。遇燃燈佛。得受記莂。
毗婆尸。亦名維衛(wèi)。此云勝觀。俱舍云。三無數(shù)劫滿。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此由釋尊于勝觀佛初種相好。故毗婆尸為七佛首。以贊弗沙精進力故。超九大劫故至于今。過九十一大劫也。
尸棄。亦名式棄。大論翻火依。佛名經(jīng)。過三千劫。
毗舍浮。翻遍一切自在。藥王藥上經(jīng)云。莊嚴劫中最后一佛。
俱留孫。此云所應斷。又翻作用莊嚴。賢劫第九減六萬歲。出成佛道。為千佛首。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大論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人。四萬歲時出現(xiàn)閻浮。
迦葉波。此云飲光。二萬歲時出成正覺。至百歲時。釋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種觀世。故大論云。一者觀時。人壽百歲佛出時到。二觀土地。諸國常在中國生故。三觀種姓。剎利種姓。勢力大。婆羅門種。智慧大。隨時所貴。佛于中生。四觀生處。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亦能自護凈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毗羅婆。凈飯王垢能懷菩薩。如是思惟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彌勒。西域記云。梅哩麗耶。唐云慈氏。即姓也。舊曰彌勒。訛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凈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zhí)。觀下生經(jīng)云。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袍休蘭羅。漢言大寶。即多寶佛。出薩云分陀利經(jīng)。
弗沙。正名富沙。清涼云。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達勝義故也。亦底沙。亦云提舍。此翻明。又云說度。說法度人也。什師解弗沙菩薩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時相應鬼宿。因以為名;蛎行恰;蛎眯恰
樓夷亙羅。清凈平等覺經(jīng)。翻世饒王。無量壽經(jīng)。翻世自在王。
曇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無量壽行因時名阿彌陀。清凈平等覺經(jīng)。翻無量清凈佛。無量壽經(jīng)。翻無量壽佛。稱贊凈土經(jīng)云。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
阿閦。凈名經(jīng)云。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疏云阿之言無。閦之言動。
刺那那伽羅。此云寶積。以無漏根力覺道等法寶集故。名為寶積。問若爾一切佛皆應號寶積。答但此佛即以此寶為名。
樓至。此翻啼泣。又名盧遮亦名魯支。此翻愛樂。
鞞恕婆附。大論云。秦言一切勝。
提和羅耶。晉言天人王。佛授調(diào)達。作佛之號。
須扇多。亦云須扇頭。此云甚凈。弟子未熟。便入涅槃。留化佛一劫。
通別三身第三(別標釋迦通貫諸佛)
萬匯沉迷居三道而流轉。十力超悟證三身為圓通。由是三諦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也。三智一心合名報身。三脫一體合名應身。此顯二修也。以斯定慧互嚴。致使法身圓顯境智冥合。應物現(xiàn)形。三身明矣。
毗盧遮那。輔行曰。此云遍一切處。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唯識論云。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故經(jīng)言。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摩訶衍論云。克其法身真實自體。湛湛絕慮。寂寂名斷。能為色相作所依止。今問。寂寂名斷安名法身。答法實無名。為機詮辯。召寂寂體。強稱法身。問湛湛之體。當同太虛。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覺五音如谷響。知實無聲。了萬物如夢形。見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昭然。不可聞無謂空斷絕。
盧舍那賢首。梵網(wǎng)疏云。梵本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義。一內(nèi)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約自受用義。二外以身光。照應大機。此約他受用義。凈覺。雜編云盧舍那。寶梁經(jīng)翻為凈滿。以諸惡都盡故云凈。眾德悉圓故云滿。此多從自受用報得名;蚍饷鞅檎铡4硕鄰乃苡脠鬄槟。若論色心皆得凈滿。身智俱有光明。則二名并通自他受用也。唯識論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習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又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現(xiàn)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菩薩,F(xiàn)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wǎng)。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曰報身。摩訶衍云。所言報身者。具勝妙因受極樂果。自然自在決定安樂。遠離苦相。故名為報。
釋迦牟尼。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fā)軫云。本起經(jīng)。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jīng)。譯牟尼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長水云。寂者現(xiàn)相無相。默者示說無說。此則即真之應也。能仁是姓者。長阿含云。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shù)年間。郁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嘆。我子釋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樹林。又號釋迦。既于林立國。即以林為姓。此以釋迦翻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經(jīng)云。又諸釋種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稱贊凈土經(jīng)名釋迦寂靜。又釋迦牟尼。翻度沃焦。如舊華嚴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長。眾生流轉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唯佛能度故此為名。釋迦牟尼屬應身也。摩訶衍云。所言應者隨順根機而不相違。隨時隨處隨趣出現(xiàn)。非安樂相故名為應。而此應身周匝千華上復現(xiàn)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召釋迦牟尼。名千百億化身也。唯識論云。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來登地菩薩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若就應身。開出變化。則成四身。以現(xiàn)同始終名應。無而欻有名化。然此三身之法。或執(zhí)即義名失三身;驁(zhí)離義相乖一體。今約三義。通而辨之。一者體用。智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名真身。他報下赴機緣用名應身。故光明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而觀世音普門示現(xiàn)。令無涯人獲乎冥顯兩種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權實。權名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故。從勝起劣。三佛離明。以顯實故從劣起勝。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是知順機則權設三身。就應乃實唯一佛也。三者事理。觀經(jīng)疏云。佛本無身無壽。亦無于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是則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跡垂化事。猶明鏡也。像體本虛。若水月焉影元非實。茍于跡事。而起封執(zhí)。則同癡猴墮井而死。學出世法。宜誡之哉。
釋尊姓字第四
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西域記云。姓者所以系統(tǒng)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也。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婆羅門凈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剎帝利王種也。奕世君臨仁恕為志。三吠奢商賈也。貿(mào)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戎陀羅農(nóng)人也。肆力疇壟。勤身稼穡。智度論云。隨時所尚。佛生其中。釋迦出剛強之世。托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順之時居凈行以標德。故佛諸文姓有六種。一瞿曇。二甘蔗。三日種。四釋迦。五舍夷。六剎利。今具釋之。
瞿曇;驊x曇彌;蚓阕T。西域記云。喬答摩。舊云瞿曇。訛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于后代。改姓釋迦。慈恩云。釋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曇此云純淑。應法師翻為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如十二游經(jīng)明。阿僧祗時。大茅草王。舍位付臣。師婆羅門。遂受其姓。名小瞿曇。仁賢劫初。識神托生。立瞿曇姓。故知瞿曇。遠從過去近自民主。二姓甘蔗者菩薩本行經(jīng)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壽命極長。老不能行。時諸弟子。出求飲食。以籠盛仙。懸樹枝上。獵師遙見。謂鳥便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開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師立男名善生。即灌其頂。名甘蔗王。女名善賢。為第一妃。三姓日種者。本行經(jīng)云。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四姓釋迦。具三身篇。
舍夷。文句云。舍夷者貴姓也。此名訛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經(jīng)云。以住釋迦大樹蓊郁枝條之林。是故名為奢夷耆耶。此以其處而立于姓。故國名舍夷。
剎帝利。肇曰王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漸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為名。為其尊貴自在強暴快意不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義。一言忍辱。二言能嗔。言此人有大力勢。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剛強難伏。因以為姓。
薩婆悉達。唐言頓吉。太子生時。諸吉祥瑞。悉皆具故大論翻為成利。西域記云。薩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云悉達。訛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摩納縛迦;蛱柲δ瞧。瑞應翻為儒童。本行翻為云童。又云善慧。又翻年少凈行。燃燈佛時為菩薩號。今問瑞應明昔為摩納獻燃燈華。諸文引此證二僧祇。何故妙玄證通行因耶。答經(jīng)中既云。得不起法忍。三藏由伏惑故。無此法忍故證通教。而諸文中證二僧祗者。以瑞應是三藏故。凈名疏中義以初祗為伏。二三祇為順。百劫為無生。三十四心為寂滅故。諸文中證二僧祗。發(fā)軫問若通別圓妙玄何故判為通教。答非但通二亦通三藏。隨教所說。淺深不同。一往瑞應多屬通義。以得忍故。異前三藏。不說行因不思議相。異后別圓。況復若判屬通必兼后二。又云。余經(jīng)說遇燃燈是八地。正是通教辟支佛地。
- 第五卷 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規(guī)
- 第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