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妄想,會陷入擔憂和恐懼后果,該怎么調整?

界文法師:對于妄想,會陷入擔憂和恐懼后果,該怎么調整?

問題:

  有時候打著妄想,生起了覺知,就會陷入擔憂和恐懼中,不知道剛剛的念頭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后果,不能釋懷,怎么調整?

界文法師:

  看來你好像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妄想,同時又擔憂這些想法的后果,這樣的話就加劇了內心的煩惱和恐懼。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在見地意識到這個妄想已經(jīng)滅去了,但是我們卻抓著這個妄想,因為這個而擔憂。

  就像刻舟求劍,船已經(jīng)開走了,但是我們還會在標記的地方,跳下去想撈劍。所以說,這個妄想它已經(jīng)生起,滅去,那就接受它的生起和滅去。我們要做的:實際上是關懷此刻的心。這時候你要觀察妄想滅去之后,你現(xiàn)在的心,它是怎樣的?是安定還是動蕩。有時候產(chǎn)生了一些思維,覺得剛才的念頭不好,怎么辦?這樣的思考就導致了焦慮感、害怕。

  但其實佛教的用心并不是讓我們一直停留在自責和罪惡感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感中,而是非常如實地意識到過去的不善念頭已經(jīng)滅去,此刻的念頭生起的是慚愧心和懺悔心,是善心所。那就已經(jīng)夠了。過去法已過去,這是事實,所以用心的重點不是對過去所發(fā)生的一直耿耿于懷,而是關注于當下所生起的心是怎樣的。

  如果當下的心是不接受過去的發(fā)生的,就會生起憤怒、懊惱;如果當下的心不愿接受未來可能的果報,就會生起恐懼、害怕、焦慮。不管是憤怒或是焦慮,仍然是不良的的心理狀態(tài)。前念是不善的,當下這一念又是不善的。如果當下的心能夠看清實際所發(fā)生的,并有接納和如實的態(tài)度,我們會生起慚愧和懺悔心,同時也能夠意識到自己此刻的心是慚愧和懺悔這樣的善心所,內心就會平靜下來,變得清涼。

  所以佛法是一種非常如實的智慧,永遠關注于當下所發(fā)生的。不管過去發(fā)生了什么,我們都要重新從當下做起。不要對念頭產(chǎn)生自性見,覺得它似乎是永恒的,不要活在對過去或未來無益的糾結中,全然活在當下,擁有慈悲和智慧,就是最好的。

原文標題:界文法師禪修問答選輯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戒幢法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