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義法師:讀經(jīng)求悟,因緣不同

知義法師答:一天在路上看見些賣菜的,其中有一個人的扁條忽然斷了,我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別人的不斷?一面走一面想,后來才知道,這是他們的負荷量和使用的時間不同,以致如此。別人只要經(jīng)常使用,總有一天也會斷,但何時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處是整體的,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大師誦至此處開悟,是他個人的福德因緣和賣菜的斷扁條的道理一樣。從前有人誦至‘除諸糞穢’的糞字處而悟,你能說他悟的不對?

讀經(jīng)求悟,和買獎券一樣,每張都有中獎的可能性,只要你買,就有中的機會,所謂‘多買多中,不買不中。’但經(jīng)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圣的力量,至于何時何處,那要看各人的因緣,只要長久的修,瓜熟則蒂自落。你不了解那兩句的妙處,所以就不能成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簡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動不動就能開悟,‘驢要跑得快,馬就不值錢。’

修行要看各人的業(yè)力和因緣,而讀經(jīng)和參禪的方法不一樣,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處,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讀,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謂‘驅(qū)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以瞄準來說,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確的方法了。

我讀法華,也不過十年,因工作關(guān)系,每天由一部減為一卷,有時因外出而缺課,事后雖補足,好像用壞了的物品,修補的總不如原裝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點也沒有,不過對佛法領(lǐng)悟力比較強,以前不懂的地方現(xiàn)在能懂,這大概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單純,生存條件的簡化所致,因此才感覺生無所愛,死不足懼!這是出家人應有的態(tài)度,也談不上是心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