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入世而出世

  世間眾生生活的世界,“云何世間?世間者,名曰眾生”。與在家和出家密切相關的必須處理的另一個問題是世間和出世間的關系。一般的理解,佛教是追求出世間的,而眾生生存的世界是世俗的人世間;佛法是出世間法,而世俗社會遵循的是世間法(世法)。世間是此岸,出世間是彼岸;世間是現(xiàn)實世界,出世間是理想境界。從世間向出世間的超越方法是,即世法是出世法,不離世法而求出世法,或者說,即入世而出世。其內在超越的意義在于,沒有離開世間的純粹的出世法,沒有離開世間的所謂覺悟,出世間的佛法,只能在世間存在,理想的境界只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彼岸世界只存在于此岸之中。慧能在《無相頌》中這樣表達他的這種觀點:“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這可以說是在家修行的總綱。

  這一觀點表明,必須有入世的情懷才能求得出世的解脫,信仰佛法不是逃離現(xiàn)世,而是要通過在人世間的去惡行善,實現(xiàn)出世的理想,在這一點上,慧能是和其師弘忍體現(xiàn)出某種程度上的差別,《楞伽師資記》卷一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足以顯出慧能和弘忍的不同:

  問:“學問何故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

  答曰:“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一一長成大物,后乃堪為棟梁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yǎng)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

  弘忍明確認為,修行在遠離俗世塵囂,遠離世俗之事。這種看法,也曾是歷史上中國政界對佛教的要求。唐高祖李淵說:“釋迦闡教,清凈為先,遠離塵垢。”“伽藍之地,本曰靜居,棲心之所,理尚幽寂。”明確要求佛教僧團以避塵囂行出世業(yè)為務,反對涉足世務;勰芤獙崿F(xiàn)其即現(xiàn)世而出世的理想,必須在宗教制度上有所改革,強調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是一重要思路,而這一改革的理論基礎則是其心性論。這種入世的精神體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儒家風格。一般所理解的儒道佛三教,儒主入世,道主避世,佛主出世,明僧德清則稱之為涉世、忘世和出世,“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勰軈s要讓一般認為出世的佛教顯現(xiàn)入世的風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