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放下妄想 心性無染 本自圓戒

  懷海(720—814年),福州長樂人,依潮陽西山慧照出家,從衡山法朗受具足戒。后往廬江(今安徽廬江縣)浮槎寺閱藏經多年。他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贛縣)開法,即前往參學,與西堂智藏同稱入室。他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圓寂后,他初住石門(今江西靖安縣),繼往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住大雄山,巖巒高峻,又稱為百丈山。不久,四方禪者奔湊而來,以溈山靈祐、黃檗希運為其上首。他傳播禪風二十余年而圓寂,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

  懷海禪學的主要特點是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縛,就和諸佛無異。他有一段著名的語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些語句顯示心性本自寂照與隨事即用顯體的禪宗心要。他的修行法門就是根據這個思想,他說:“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并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xiàn),如云開日出。”

  懷海的作略,如打、笑、喝、舉拂等,和道一相似。他每逢說法下堂,大眾已經出去,卻呼喚大眾,等到大眾回過頭來,他又問:“是什么?”他這種提醒學人反省的方法,諸方稱為“百丈下堂句”。

  懷海并運用禪學于勞動實踐中,實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guī)制,他本人就是“作務執(zhí)勞,必先于眾”;他還在《禪門規(guī)式》里規(guī)定實行“普請”(集眾作務)法,上下協(xié)力勞動。

  禪宗僧眾以前多半住在律寺,后來參學的人日見其多,感到在律寺中對于說法和住持多有不便,道一才開辟荒山另建叢林,然而還沒有規(guī)章制度;懷海乃折衷大小乘的戒律,制定禪院清規(guī)。禪院的最大特點是不立佛殿,只設法堂,表示佛祖親自囑咐,以現(xiàn)前的人法為重。又規(guī)定以具道眼的禪僧為化主,稱為長老,住在方丈;參學的大眾,都住在僧堂;長老說法,兩序雁行立聽,賓主問答,激揚宗要。此外還有關于禪院事務的種種規(guī)定。此即所謂《百丈清規(guī)》(《傳燈錄》卷六題作《禪門規(guī)式》)。其書在宋時就失傳了,另行宗賾所編《禪苑清規(guī)》。元代朝廷令百丈山德輝重編,至元元年(1335年)頒行,書名《敕修百丈清規(guī)》八卷,但已全非百丈原來的面目了。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同山忠智重刊,即今所傳之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