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如來禪與祖師禪

  中國禪宗自達摩西來傳心地法,遞代相傳至第十代黃檗希運禪師時,大抵皆將宗門這一法名為最上乘禪,或如來清凈禪(如來禪)。黃檗的師兄溈山靈祐禪師,與其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創(chuàng)立了五宗之一的溈仰宗,仰山在驗證師弟香嚴智閑的悟境時,首次提出了祖師禪這一概念,并認為如來禪是低于祖師禪的禪法。所謂一石千層浪,古今議不休。本文將一面梳理自達摩以來的如來禪法思想,一面以溈仰宗人的禪法思想為中心,剖析祖師禪的見處、行處與證處,解讀祖師禪與如來禪的關(guān)系。

一、迦葉傳燈

  禪宗這一法,追溯其源頭,還應從“拈花微笑”這一則公案說起。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末后于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羅花奉獻于世尊,世尊隨即拈起婆羅花,瞬目揚眉,示諸大眾,一時百萬人天罔措,獨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說:“有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xù)不斷。”【見二卷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之《初會法付囑品第一》!秴d新續(xù)藏》第1冊,第418頁下!窟@即是宗門“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之第一則公案,目為禪宗的起源。摩訶迦葉受佛付囑,是為西天傳授正法眼藏的第一代祖師。

二、禪風東播

  正法眼藏遞代相傳,至菩提達摩大師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又為東土禪宗之第一代祖師。公元520年達摩大師來東土傳佛心印,面壁于嵩山少林,因感慧可、道育二沙門求法之精誠,乃傳授《二入四行論》一卷,作為入道指南。此論闡述入道要途,不出理入與行入二種:(一)理入,即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依此真性凝住壁觀,作為禪修之根本。(二)行入,即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及稱法行。此四行是將壁觀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之運用,內(nèi)于榮辱、毀譽境界而不動心懷,外行利濟眾生之事業(yè)而心無所著。這“二入四行”即是大乘行人安心法要及順物利生之法要。末后,大師傳法予慧可大師,并傳四卷《楞伽經(jīng)》以印證心地。達摩欲西歸,途經(jīng)禹門千圣寺時,期城太守楊衒之前來問法:“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師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見《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大正藏》第51冊,第219頁下!窟@句話意思是說,借助教理以悟明佛心作為修行的宗旨,行門與解門相應,即名之為祖師。達摩大師又說一偈,以闡明祖道: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祖師依“佛心”作為修行根本,以教理作為印證心地的禪法,當然就是祖師禪了,不過當時并沒有“祖師禪”這一概念出現(xiàn)。到五祖弘忍大師時,只言此宗禪法名最上乘禪,并著《最上乘論》一卷,借引《十地》、《維摩》、《金剛》、《法華》、《涅槃》諸經(jīng)論,闡述頓悟“自心本來清凈”為本門修行要旨。

三、如來清凈禪

  正法眼藏遞代相承到了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因聞《金剛經(jīng)》而發(fā)明心地,一生更是盛弘般若。據(jù)元·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宣詔第九》載:神龍元年(705),武則天、唐中宗遣使者薛簡來曹溪請法,薛簡問:“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六祖回答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jīng)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六祖大師依金剛般若宗旨,在回答薛簡問曹溪禪法的要旨時,第一次提到祖師所傳禪法,名為“如來清凈禪”。又于《壇經(jīng)·坐禪第五》中,六祖說:“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nèi)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是對如來清凈禪最親切的解釋。讀者還可以參照六祖《金剛經(jīng)解義》,進一步認識“如來清凈禪”的內(nèi)涵。不過這段“宣詔”的內(nèi)容在當今學術(shù)界頗有爭議,因為成書最早的敦煌寫本《壇經(jīng)》和稍后的惠昕本中都沒有相關(guān)記載,而后出的北宋契嵩本《壇經(jīng)》和元代宗寶本則加以了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是在祖師禪的概念出現(xiàn)之后,后人出于對如來禪的界定和肯定而加以添補。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完全不能成立,因為武則天宣詔的圣旨,現(xiàn)今還完整地保存在曹溪南華寺的藏經(jīng)閣內(nèi)供人瞻仰,這只能說明敦煌本和惠昕本不是善本,漏失了很多重要的內(nèi)容而未予記載。

  從六祖再下傳三、四代人,都把宗門下輾轉(zhuǎn)相傳的法名為如來清凈禪(如來禪)。像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在《證道歌》里面說:“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就是經(jīng)典一例。

  從六祖?zhèn)髂显缿炎,讓傳馬祖道一(709―788),馬祖示眾云:“心真如者,譬如明鏡照像,鏡喻于心,像喻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緣,即是生滅義;不取諸法,即是真如義。聲聞聞見佛性,菩薩眼見佛性,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無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不修不坐,即是如來清凈禪。”【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卍新續(xù)藏》第69冊,第3頁上!狂R祖的這段開示,和《大乘起信論》“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的思想有密切的聯(lián)系,與六祖釋如來清凈禪義如出一轍,是學人極佳的修證指南。

  從馬祖?zhèn)靼僬蓱押,海傳黃檗希運(?~850),黃檗在《斷際禪師宛陵錄》中說:“夫?qū)W道者,必須并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聞甚深法,恰似清風屆耳,瞥然而過,更不追尋,是為甚深入如來禪,離生禪想。從上祖師唯傳一心,更無二法。指心是佛,頓超等、妙二覺之表,決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門。”【見《古尊宿語錄》卷第三,《卍新續(xù)藏》第68冊,第19頁下!奎S檗明確指出歷代祖師“唯傳一心”之禪法即是如來禪。與黃檗同一時代的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輾轉(zhuǎn)相傳者,是此禪也。”【見《大正藏》第48冊,第399頁中!抗绶迨且晃宗教皆通的大師,他這一解見普遍被諸方所認同、引借。

  從以上所列舉內(nèi)容來看,從菩提達摩到黃檗先后十代相承,皆將頓悟自心本來清凈作為禪宗修行的根本宗旨,依此而修者,即名為最上乘禪,或如來清凈禪,向沒有祖師禪之說。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