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jīng)·首頁阿含部本緣部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jīng)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jīng)論部·毗曇部
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佛祖歷代通載 第一卷

佛祖歷代通載 第一卷

佛祖歷代通載序浮圖氏之論世。動以大劫小劫為言。中國文字未通。蓋不可知也。摩騰竺法蘭至漢而后。釋迦佛之生滅?梢阅嫱破錃q年。自是中國之人。得以華言記之。自天竺及旁近諸國東來者。莫盛于西晉。至于姚秦石趙等國。其人則鳩摩羅什佛圖澄那連耶舍曇無讖諸師。而東土卓絕奇?zhèn)ブ俊I厝陬5认酁橛鹨。翻譯經(jīng)義盡為華言。而佛理之精無不洞究。先覺之士至有逆知。其至理之未至者。佛學(xué)之行莫博于此時矣。彌天道安至于遠公辟地東南佛陀耶舍遠相從游而辟世。君子相依于離亂之世。乃若寶公雙林諸公起而說法。而佛學(xué)大盛于東南矣。若夫智者弘法華于天臺。三藏般若于唐初。清涼廣華嚴于五臺。密公說圓覺于草堂。宣公嚴律教于南山。金剛啟秘密于天寶。大小三乘唯識等論。專門名家豪分縷析。汗牛充棟。學(xué)者千百。有皓首而不能窮極者焉。達磨之來則有五傳其衣。五宗斯立。同源異派自梁歷宋。謂之傳法正宗。我國朝秘密之興義學(xué)之廣。亦前代之所未有。此其大略也。記載之書昔有寶林等傳。世久失傳。而傳燈之錄僧寶之史。僅及禪宗。若夫經(jīng)論之師各傳于其教。宰臣外護因事而見錄。豈無遺闕。近世有為佛祖統(tǒng)紀者。儗諸史記書事無法。識者病焉。時則有若嘉興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得臨濟之旨于晦機之室。禪悅之外博及群書。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說法之因緣。譯經(jīng)弘教之師。衣法嫡傳之裔。正流旁出散圣異僧。時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將相之所護持。論駁異同參考訛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編。謂之佛祖歷代通載。凡二十二卷。其首卷則言彰所知論器世界情世界道果無為五論。則我世祖皇帝時發(fā)思八帝師對御之所陳說。是以冠諸篇首。其下則以天元甲子。紀世主之年。因時君之年。紀教門之事。去其繁雜謬妄。存其證信不誣。而佛道世道污隆盛衰?刹⒁娪诖艘。嗟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塵影起滅何足記哉。嘗見溈山有問于仰山。每有年代深遠之對。則亦憫先覺之無聞?wù)吆。而法華一經(jīng)。前劫后劫十號無二。又曰。觀彼久遠猶古今日。則此書宜在所取乎。至正元年六月十一日。微笑庵道人虞集序

華亭梅屋常禪師本傳通載序夫語言文字。載道之器。傳遠之用。歷千古微簡牘。何以紀事考實耶大成至圣。春秋作而賊亂懼大覺世尊。經(jīng)律集而賢哲興。其五經(jīng)六藝諸子百家。立言垂訓(xùn)。后之來學(xué)明今酌古。游心仁義。非編冊之益乎。佛祖歷代通載。梅屋禪師之所作也。其文博其理明。敘事且實出入經(jīng)典考正宗傳。殊有補于名教。至正辛巳。翰林道園虞公。序冠其首益尊韙之。禪師世居華亭。黃姓。父文祐。母楊氏。初祈嗣于觀世音。忽一夕夢僧龐眉雪發(fā)。稱大長老托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誕于夜。神光燭室異香襲人。逾日不散。既長喜焚香。孤坐。風(fēng)骨秀異氣宇英爽。年十二懇父母求出家。母鐘愛之。誘以世務(wù)終莫奪其志。遂舍之。依平江圓明院體志。習(xí)經(jīng)書尚倜儻。疏財慕義棲心律典。元貞乙未江淮總統(tǒng)所。授以文憑。薙發(fā)受具。弱冠游江浙大叢林。博究群經(jīng)。宿師碩德以禮為羅延之。皆撝謙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機和尚。自江西百丈。遷杭之凈慈。禪師往參承值上堂。佛智舉太原孚上座聞角聲因緣。頌云。琴生入滄海。太史游名山。從此揚州城外路。令嚴不許早開關(guān)。有省于言下。投丈室呈所解。佛智頷之。遂俾掌記室。囑之曰。真吾教偉器。外護文苑之奇材也。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遷徑山。禪師職后版。表率明年朝廷差官理治教門。承遴選瑞世嘉興祥符。至治癸亥夏五乘驛赴京繕寫黃金佛經(jīng)。暇日得以觀光三都游覽勝概。禮五臺曼殊室利。披燕金遺墟之跡。由以動司馬撰書之志。出入翰相之門討論墳典。升諸名師堂奧講解經(jīng)章。如司徒云麓洪公別峰印公。皆尊愛之帝師命坐授食。聞大喜樂密乘之要。自京而回姑蘇。萬壽主席分半座以延說法。眾服其有德。自非宿有靈姿稟慧多生。曷以臻其明敏。著述祖禰彰顯正教。致公卿大人篤敬也耶。至大間愚執(zhí)侍佛智。獲奉教于禪師。知梗概而序之。禪師諱念常。梅屋其號焉。至正四年三月。松江余山昭慶住持比丘覺岸謹序

佛祖歷代通載凡例一世祖皇帝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實帝師大臣欽承對旨。謹置于編一帝師所說彰所知論。冠于篇者尊之也一吾佛世尊未生以前時代。本不與書。欲便初學(xué)。卷自太古始一往古帝王。即位改元崩殂及僭國之主。宰臣護教尊法者。略見始末。余不書一帝王于圣教御制贊序及大臣碩儒撰述。其間有關(guān)大教者。皆具載焉一僧道對析論辨。詳收始末以備參考一世尊示滅之后。凡經(jīng)百年必書。其于旃檀像及教被東土之年仿此一佛祖?zhèn)鞣ㄙ省7g詳見梁大同六年一教門隆替。并依史籍編錄。使來學(xué)知有自焉一諸祖事實。備載于示寂之年。仿先經(jīng)終義之例一屏山居士鳴道集說。凡二百一十七篇。今錄一十九篇。蓋彰其識見耳一教門事要。異同訛正略加考定。據(jù)諸傳記摭集。不以私臆謬加論辨;蚩址笔в谌吆喪в诼。以俟博雅之士。改而正之一太史公史記稱。黃帝三十八年。命風(fēng)后定甲子。始因而編之。隨年列為橫歷于上佛祖歷代通載凡例

佛祖歷代通載目錄第一卷(一)七佛偈(二)彰所知論器世界品(三)日輪(四)月輪(五)諸星宿(六)妙高山三十三天(七)情世界總有六種(八)人祖大梵(九)三末多王及諸王種(十)器世界壞(并贊)第二卷(一)盤古王(二)天皇(三)地皇(四)人皇(五)五紀(六)有巢氏(七)燧人氏(八)伏羲氏(九)社神(十)神農(nóng)氏(十一)黃帝(十二)少昊(十三)顓頊(十四)帝嚳(十五)唐堯(十六)虞舜(十七)夏后氏(十八)殷湯(十九)周文王(二十)武王(二十一)成王(立七廟制)(二十二)稷神(二十三)四國諸侯(二十四)康王第三卷(一)周昭王(二)世尊示降生(三)世尊示出家(四)穆王(五)世尊示成道(六)瑞像緣起(七)世尊示說法(八)世尊示涅槃(九)孝王(十)第一祖摩訶迦葉(十一)秦非子(十二)厲王(十三)二祖阿難(十四)上座大眾二部(十五)宣王(十六)三祖商那和修(十七)王殺杜伯感報(十八)平王(十九)四祖優(yōu)波鞠多(二十)莊王(二十一)五祖提多迦(二十二)襄王(二十三)六祖彌遮迦(二十四)定王(二十五)老聃生于楚(二十六)七祖婆須密(二十七)靈王(二十八)孔子生于魯(二十九)景王(三十)八祖佛陀難提(三十一)敬王(三十二)九祖伏馱密多(三十三)貞定王(三十四)十祖脅尊者第四卷(一)周安王(二)十一祖富那耶舍(三)顯王(四)十二祖馬鳴大士(五)赧王(六)十三祖迦毗摩羅(七)秦始皇(八)室利防等十八化人(九)十四祖龍樹尊者(十)西漢文帝(十一)十五祖迦那提婆(十二)武帝(十三)十六祖羅睺羅多(十四)昭帝(十五)十七祖僧迦難提(十六)宣帝(十七)論師無著天親(十八)成帝(十九)十八祖伽耶舍多(二十)新室王莽(二十一)十九祖鳩摩羅多(二十二)東漢明帝(二十三)帝夢金人(二十四)教流東土(二十五)摩騰竺法蘭(二十六)釋道比較焚經(jīng)(二十七)二十祖阇夜多第五卷(一)安帝(二)二十一祖婆修盤頭(三)桓帝(四)安世高至洛(五)二十二祖摩拏羅(六)靈帝(七)竺佛朔至洛(八)黃巾作叛(九)獻帝(十)牟子理惑論(十一)漢史范曄論釋(十二)袁宏論佛(十三)康猛竺大力至京(十四)二十三祖鶴勒那(十五)道始作靈寶醮章(十六)三國魏文帝(十七)蜀先生(十八)吳大帝(十九)維只難支謙(二十)明帝(二十一)曹植傳(二十二)齊王芳(二十三)康僧會至吳(二十四)吳闞澤論佛(二十五)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二十六)曇摩迦羅等傳律(二十七)高貴鄉(xiāng)公(二十八)罽賓賊亂累釋(二十九)陳留王(三十)沙門朱士衡講經(jīng)始第六卷(一)西晉武帝(二)吳皓毀神祠及梵宇(三)竺法護至京(論)(四)育王塔緣起(五)惠帝(十六國附見)(六)鮑靖撰三皇經(jīng)(七)竺耆域至洛(八)愍帝(九)維衛(wèi)迦葉石像至吳(十)元帝(有敘)(十一)沙門吉友至建康(十二)明帝(十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十四)成帝(十五)三藏惠理至杭(十六)庾冰議令僧拜俗(十七)何充議不應(yīng)拜俗(十八)穆帝(十九)佛圖澄示寂(論)(二十)釋涉公入寂(二十一)沙門于法開醫(yī)術(shù)(二十二)哀帝(二十三)詔竺潛講經(jīng)(二十四)詔支遁繼講(二十五)郄超慕佛(二十六)廢帝(二十七)釋道安法師(論)(二十八)孫綽(二十九)許詢(三十)桓溫末年奉法(三十一)簡文帝(三十二)詔法曠禳星第七卷(一)東晉武帝(二)東林惠遠法師(三)劉遺民卒(四)符秦德星現(xiàn)獲安什(五)秦主姚萇感報(六)北魏道武皇帝(七)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八)安帝(九)太山竺僧朗(十)北魏興佛教詔(十一)羅什法師(論)(十二)道[契-大+石]僧正(十三)道融與婆羅門辯論(十四)道恒道標抗表行道(十五)僧睿四海僧望(十六)僧肇詳定經(jīng)論(十七)天竺弗多羅尊者(十八)佛陀耶舍尊者(十九)柏玄下書令僧拜俗(二十)沙門不敬王者論(五)(二十一)佛馱跋陀被擯(二十二)招淵明入社(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二十四)法顯西天取經(jīng)始(二十五)三藏曇無讖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師豎石為徒(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薦寇謙之(論)(二十九)玄高禪師被譖(三十)齊著作魏收佛老志第八卷(一)宋文帝(二)神僧杯渡(三)求那跋陀羅入朝(四)帝幸大莊嚴寺(五)謝靈運伏誅(六)求那跋摩三藏(七)蕭京尹請制建寺像(八)帝幸曲水(九)惠琳叛教獲報(論)(十)詔法瑗主天保寺(十一)浩譖太子及僧玄高(十二)魏寇謙之修張魯術(shù)(十三)魏武詔誅天下沙門(十四)魏武受箓建靚輪宮(十五)魏崔皓伏誅(論)(十六)沙門曇始至魏救法(十七)魏又下詔復(fù)釋(十八)武帝(十九)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二十)詔求那跋陀羅(二十一)詔道猷為新安法主(二十二)中興寺寶亮法師(二十三)羌人高阇反累釋(二十四)右司陳僧拜俗(二十五)朱靈期遇圣僧(二十六)姚興欽重僧導(dǎo)(二十七)廢帝(二十八)疏勒王送佛衣(二十九)明帝(三十)寶志大士(三十一)康居邵碩公(三十二)詔僧瑾為僧正(三十三)魏史釋老志(三十四)齊太祖(三十五)帝幸僧遠所居(三十六)武帝(三十七)敕法獻為僧主(三十八)玄暢首述華嚴疏(論)(三十九)寶志獄中顯化(四十)曇超為龍說法(四十一)顧歡夷夏論(四十二)司徒袁粲駁夷夏論(四十三)孟景翼正一論(四十四)張融作門律辟之(論)(四十五)魏詔度僧尼(四十六)東昏侯(四十七)陳顯明造步虛經(jīng)(四十八)和帝(四十九)僧伽跋陀羅律藏第九卷(一)梁武帝(二)陶弘景造太清經(jīng)(三)詔志公任便宣化(四)郗氏夫人求懺(五)帝舍邪歸正愿文(六)何點何胤不仕(七)帝注大品命法云講(八)魏主尚釋(九)詔僧旻講勝鬘經(jīng)(十)帝制涅盤疏序(十一)宗廟祭祀戒殺(十二)沈休文中食論(十三)魏胡太后建寺(十四)惠皎著高僧傳(十五)僧朗及道英神異(十六)帝受歸戒(十七)僧達入水觀(十八)僧藏諫帝律僧(十九)藏登御座(二十)魏評釋道(二十一)魏書佛老志(二十二)初祖達磨大師(論)(二十三)昭明太子(二十四)劉勰出家(二十五)雙林傅大士(二十六)惠約法師(二十七)高王經(jīng)緣起(二十八)譯佛祖偈始末(二十九)隱士阮孝緒(三十)古今書籍之數(shù)(三十一)逆賊侯景反(三十二)梁史魏征論(三十三)簡文帝(三十四)北齊臺宗惠文禪師(三十五)元帝(三十六)真諦三藏(三十七)荊山居士陸法和(三十八)北齊詔稠禪師(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齊敕陸修靜與曇顯角試(四十一)北齊杜弼(四十二)齊著作王劭述佛(四十三)周惡黑衣廢釋第十卷(一)陳高祖(二)柏巖稠禪師(三)洪偃法師(四)寶瓊法師(五)衛(wèi)元嵩上疏減僧(六)廢帝(七)天臺惠思禪師(八)宣帝(九)周武命三教伸述利病(十)周武滅佛(十一)甄鸞上笑道論(十二)道安著二教論(十三)周武登座序廢立義(十四)靜藹以法滅舍身(十五)任道琳伸請復(fù)教(十六)隋文帝(十七)下詔復(fù)教(十八)法師曇延授帝八戒(十九)釋尼智仙傳(二十)律師靈藏陪駕(二十一)李士謙喻報應(yīng)說(二十二)二祖惠可大師(二十三)天臺智者禪師(二十四)詔三十州建塔(二十五)文中子講道(負苓篇附并論)(二十六)阇那笈多譯法華經(jīng)(二十七)詔問洪山智舜禪師(二十八)煬帝(二十九)詔僧道拜俗明瞻登對而罷(三十)三祖僧璨大師(三十一)楊宏率僧道論議(三十二)恭帝(三十三)神僧法喜傳(并論)第十一卷(一)唐高祖(二)詔僧道論議定優(yōu)劣(三)傅奕疏請滅釋(四)李師政內(nèi)德論(辨惑篇附)(五)詔汰釋道二教(六)太宗(七)帝問群臣治政難易(八)敕建寺以度陳亡(九)玄奘往西天求法(十)敕葬玄琬法師(十一)詔度僧尼建寺(十二)太子問張士衡奉佛事(十三)詔道先釋后(十四)敕魏王泰祭虞世南(十五)詔三學(xué)秀異論議(十六)惠琳被譖(十七)華嚴杜順法師(十八)傅奕感報(十九)丞相蕭瑀傳(二十)帝幸弘福寺(二十一)只羅國主仰唐聲教(二十二)原州瑞石記國禎祥(二十三)玄奘赍經(jīng)歸朝(二十四)三藏進新譯經(jīng)請序(二十五)秘讖女主代有天下(二十六)帝勸奘師罷道為政(二十七)奘陳辭愿終身行道(二十八)帝制三藏圣教序(謝表附)(二十九)太子繼圣教序(三十)賜奘百金磨衲(三十一)詔創(chuàng)弘法院留奘師(三十二)詔建大慈恩寺(三十三)詔奘陪駕(三十四)史贊并論第十二卷(一)唐高宗(二)四祖道信大師(三)敕建大慈恩塔(四)惠寬禪師及姐信相(五)天竺致書奘師(答書附)(六)立法師斥呂才論(七)制設(shè)官監(jiān)護譯經(jīng)(八)御制大慈恩寺碑(謝表附)(九)奘法師示疾(十)詔辨二教先后(十一)牛頭法融禪師(十二)追僧道論議(十三)奘法師表辭還山(十四)復(fù)追僧道論議(十五)屈僧拜俗道宣上疏(十六)法師玄奘示寂(十七)道世法師辯道經(jīng)真?zhèn)?十八)南山道宣律師(十九)詔僧道定奪化胡經(jīng)(二十)五祖弘忍大師(史贊)(二十一)佛陀波利尊者(二十二)慈恩窺基法師(二十三)道世著法苑珠林(二十四)則天武后(二十五)始定母服及建明堂(二十六)慶山始出(二十七)譯華嚴大經(jīng)(二十八)詔康法藏為僧(二十九)詔嵩山惠安禪師(三十)義凈三藏自西土回(三十一)斂僧錢鑄佛像(論)(三十二)詔賢首法藏講新經(jīng)(三十三)鑄像成百僚禮祀(三十四)中宗(三十五)房融潤文譯楞嚴(三十六)詔六祖不起(三十七)大通神秀禪師(張說作記)(三十八)神僧萬回法云公(論)(三十九)詔僧道齊行并集(四十)安國師卒(四十一)詔三藏實叉難提(四十二)泗洲大圣(四十三)召道岸律師授戒(四十四)菩提流志譯寶積經(jīng)(四十五)詔一行赴闕不起第十三卷(一)唐睿宗(二)六祖惠能大師(三)玄宗(四)永嘉玄覺禪師(五)詔一行禪師赴闕(六)嵩岳元圭禪師(論)(七)天竺三藏無畏至京(八)宋璟禮六祖塔(九)詔一行改撰大衍歷(十)智升上藏經(jīng)目錄(十一)一行制黃道儀成(十二)郭行女嘗齋感報(十三)牛云求聰感應(yīng)(十四)日本始有律(十五)三藏菩提流志卒(十六)嵩山破窖墮(十七)一行示寂(論)(十八)般若心經(jīng)序(張說作)(十九)重定五服制(二十)三藏金剛智卒(二十一)義福禪師卒(二十二)恒州張果先生(二十三)三藏?zé)o畏卒(二十四)不空三藏降狂象(論)(二十五)法秀獻回向寺玉簫(二十六)李長者著華嚴合論(二十七)青原行思禪師(二十八)興唐寺普寂卒(二十九)太子詹事嚴挺之(三十)詔本凈禪師赴闕(三十一)南岳懷讓禪師(三十二)詔道士吳筠問道(三十三)制僧尼給祠部始(三十四)詔不空驗羅思遠(三十五)鶴林玄素禪師(三十六)詔立毗沙門天王祠(三十七)臺宗左溪玄朗禪師(三十八)天臺法門議(梁肅作)(三十九)魯山元德秀卒(論)(四十)肅宗(四十一)閬州斬畫像(四十二)納錢度僧道始(四十三)新羅無漏凌空立化(四十四)詔南陽惠忠禪師(四十五)詔置放生池碑(顏真卿撰)(四十六)王摩詰卒(四十七)真如升天授十三寶第十四卷(一)唐代宗(二)良賁造新仁王經(jīng)疏(三)道義始作盂蘭盆會(四)杜鴻漸問法于無住禪師(論)(五)清涼澄觀國師(六)召忠國師試太白山人(七)詔徑山國一禪師(八)牛頭惠忠禪師(九)忠國師試大耳三藏(論)(十)不空三藏碑(嚴郢作)(十一)曇一律師碑(梁肅作)(十二)三祖鏡智禪師碑(獨孤及作)(十三)撫州寶應(yīng)戒壇記(顏真卿作)(十四)史華與僧崇惠角法(十五)李源訪圓澤(十六)詔耽源問無縫塔話(十七)天柱山崇惠禪師(十八)德宗(十九)千臂千缽文殊經(jīng)序(二十)南岳明瓚禪師(二十一)荊溪湛然禪師(二十二)止觀統(tǒng)例(梁肅作)(二十三)御制大乘六波羅蜜經(jīng)序(二十四)馬祖道一禪師(二十五)大珠惠海禪師(二十六)石頭希遷禪師(二十七)詔清涼講華嚴經(jīng)題(二十八)詔清涼講華嚴宗旨(二十九)東林熙怡律師碑(許堯佐作)(三十)黃石巖記(劉軻作)(三十一)云峰法證律師(三十二)陸羽傳(三十三)東都圣善凝公(三十四)幽州盤山寶積禪師(三十五)浚上人歸淮南序(子厚作)(三十六)南岳般州和上碑(子厚作)(三十七)順宗(三十八)鸚鵡舍利記(韋皋作)(三十九)帝問法于佛光滿禪師第十五卷(一)唐憲宗(二)鵝湖大義禪師(三)寒山拾得豐干(四)荊州天皇道悟禪師(五)荊州天王道悟禪師(并論)(六)江西北蘭讓禪師(七)上問政寬猛孰先(八)信州草衣記(德輿撰)(九)上問澄觀華嚴法界(十)無著禪者入五臺(十一)詔懷惲禪師居上寺(十二)龐居士(十三)彌陀和尚碑(子厚作)(十四)永州凈土院記(子厚作)(十五)智[(工*幾)/言]法師施食感報(十六)道樹法師降夭幻(十七)百丈懷海禪師(十八)大明律師碑(子厚作)(十九)馬總奏六祖謚碑(子厚作)(二十)五臺鄧隱峰(二十一)歸宗智常禪師(二十二)布毛會通侍者(二十三)重巽赴中丞請序(子厚作)(二十四)陜右馬郎婦(二十五)上弘律師碑(白樂天作)(二十六)臺教元浩禪師(二十七)詔迎佛骨韓愈排佛表(二十八)韓潮州遇大顛辨論(二十九)潮陽大顛禪師(三十)柳州刺史子厚(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師(三十二)穆宗(三十三)鳥窠禪師(三十四)詔無業(yè)禪師不赴(三十五)龍?zhí)冻缧哦U師(三十六)杭永福石壁經(jīng)記(元微之作)(三十七)王智興冒禁置戒壇(三十八)福州古靈禪師第十六卷(一)唐敬宗(二)詔劉從政資質(zhì)仙事(三)文宗(四)藥山惟儼禪師碑(五)李翱作復(fù)性書(二)(六)蘇州重玄石經(jīng)碑(白居易作)(七)丹霞天然禪師(八)凌行婆(九)蛤蜊中現(xiàn)菩薩像(十)李訓(xùn)上疏沙汰僧尼(十一)南泉普愿禪師(十二)大達法師碑(裴休作)(十三)清涼國師碑銘(御贊附)(十四)圭峰宗密禪師(十五)武宗(十六)潭州云巖晟禪師(十七)帝銳意永仙詔(僧道論議)(十八)作望仙臺于禁中(十九)敕并省天下佛寺(二十)詔下廢釋(史贊)(二十一)宣宗(二十二)詔復(fù)釋氏(二十三)香山居士白居易(二十四)貶李德裕詔(二十五)華林善覺禪師(二十六)黃檗希運禪師(二十七)詔弘辯問南北宗旨(二十八)復(fù)廬山東林碑(崔黯作)(二十九)溈山靈祐禪師(三十)李節(jié)贈疏言序(三十一)詔羅浮軒轅問攝生(三十二)補陀示現(xiàn)事跡第十七卷(一)唐懿宗(二)大慈寰中禪師(三)德山宣鑒禪師(四)臨濟義玄禪師(五)長沙景岑禪師(六)洞山良價禪師(七)悟達國師知玄傳(八)裴相國禪源詮序(九)詔迎佛骨(史贊附)(十)僖宗(十一)夾山善會禪師(十二)巖頭全豁禪師(十三)昭宗(此下十三處霸)(十四)仰山惠寂禪師(十五)趙州從諗禪師(十六)云居道膺禪師(十七)五代(十八)梁太祖朱溫(十九)雪峰義存禪師(二十)玄沙師備禪師(二十一)惟勁集寶林傳(二十二)末帝(二十三)明州布袋和上(二十四)唐莊宗李存勖(二十五)興化存獎禪師(二十六)明宗(二十七)長慶惠棱禪師(二十八)圣節(jié)設(shè)立試僧科(二十九)晉石敬瑭(三十)打鐘息苦緣起(三十一)遼主德光御汴宮(三十二)漢劉知遠(三十三)云門文偃禪師(三十四)周郭威(三十五)南院惠颙禪師(三十六)世宗(三十七)詔廢釋造僧帳(三十八)清涼文益禪師第十八卷(一)宋太祖(二)詔雕佛經(jīng)一藏(三)德韶國師示寂(四)風(fēng)穴延沼禪師(五)永明智覺禪師(六)吳越王作宗鏡序(七)宗鏡后序(楊無為作)(八)太宗(九)御制三藏圣教序(十)贊寧修大宋僧傳(十一)詔立譯經(jīng)院(十二)趙普報應(yīng)(十三)香林澄遠禪師(十四)南安自嚴尊者(十五)首山省念禪師(十六)真宗(十七)帝制繼圣教序(十八)道原集傳燈錄(十九)詔諸路建天慶觀(二十)孤山智圓法師(二十一)汾陽善昭禪師(二十二)賜天臺教入藏(二十三)大陽警玄禪師(二十四)四明法智講師(二十五)長水子璇法師(二十六)慈云遵式懺主(二十七)御制廣燈錄序(二十八)慈明楚圓禪師(二十九)楊岐方會禪師(三十)言法華(三十一)李覯留意佛書(三十二)浮山法遠禪師(三十三)詔懷璉禪師住凈因(三十四)雪竇重顯禪師(三十五)華嚴道隆禪師(三十六)達觀曇穎禪師(三十七)天衣義懷禪師(三十八)歐陽修問臨終事(三十九)天缽重元禪師(四十)英宗(四十一)云峰文悅禪師(四十二)詔賜民間寺額第十九卷(一)宋神宗(二)圓通居訥禪師(三)明教契嵩禪師(四)白云守端禪師(五)華亭惠辨都師(六)吉州慶間禪師(七)舒州義青禪師(八)嘉興真如法堂記(司馬光作)(九)金國李屏山論(十)明道厭科舉立論(十一)金國屏山有辨(十二)哲宗(十三)送蹇拱辰參照覺(張無盡作)(十四)高麗義天僧統(tǒng)(十五)晉水凈源禪師(十六)蔣山贊元禪師(十七)蘇老泉圓覺院記(十八)東坡磨衲贊(十九)圓通法秀禪師(二十)東林?偠U師(二十一)玉泉承皓禪師(二十二)辨才元凈法師(二十三)凈因道臻禪師(二十四)智海慕喆禪師(二十五)云居元祐禪師(二十六)佛印了元禪師(二十七)瑞光宗本禪師(二十八)黃龍祖心禪師(二十九)徽宗(三十)御制續(xù)燈錄序(三十一)蘄州五祖法演禪師(三十二)法云善本禪師(三十三)蔡京食鶉感夢(三十四)大樹惠持入定(三十五)帝幸玉清昭陽宮(三十六)女真叛遼(三十七)死心悟新禪師(三十八)靈芝元照律師(三十九)林靈素以術(shù)要君(四十)黃龍惟清禪師(四十一)佛鑒惠勤禪師(四十二)上聽林靈素講經(jīng)(四十三)大金立國(四十四)改佛號滅僧寺(四十五)張無盡傳(四十六)覺范德洪禪師(四十七)詔道法師復(fù)僧服(北澗銘附)第二十卷(一)南宋高宗(二)西竺蘇陀室利(三)圓悟克勤禪師(四)虎丘紹隆禪師(五)佛智端裕禪師(六)牧庵法忠禪師(七)真歇清了禪師(八)感山曉瑩禪師(九)宏智正覺禪師(十)孝宗(十一)應(yīng)庵曇華禪師(十二)徑山宗杲禪師(十三)大禪了明禪師(十四)石室祖琇禪師(十五)普庵印肅禪師(十六)慶壽教亨禪師(十七)瞎堂惠遠禪師(十八)帝制原道論(并觀音贊)(十九)詔刊天臺教藏(二十)德藏可觀法師(二十一)帝注圓覺經(jīng)賜徑山(二十二)宋遣宇文虛中使金(二十三)光宗(二十四)王孝禮言影表(二十五)凈慈彥充禪師(二十六)寧宗(二十七)靈隱崇岳禪師(二十八)佛照德光禪師(二十九)紫微觀記(元遺山作)(三十)屏山居士鳴道集說(三十一)吽哈啰悉利幢記(三十二)鄭州普照道悟禪師(三十三)資壽尼無著禪師第二十一卷(一)大元太祖皇帝(二)天竺此峰宗印講師(三)憲宗(四)慶壽海云印簡大師(五)世祖(上)(六)拜劉秉忠太保參領(lǐng)中書省事制(七)帝師說羯磨儀軌序(八)劉太保神道碑(九)謚劉太保文貞制(十)帝師發(fā)思八行狀(十一)圣旨僧道辨析(十二)焚諸路道藏經(jīng)碑(十三)辨?zhèn)武涬S函序(十四)辨?zhèn)武浺皇恼?一之八)第二十二卷(一)世祖(下)(二)辨?zhèn)武?九之十四)(三)詔禁道藏經(jīng)品目(四)焚道藏經(jīng)下火文(五)僧道持論名銜(六)江南禪教登對錄(七)徑山云峰妙高禪師(八)世祖弘教玉音百段(九)成宗(十)五臺真覺文才國師(十一)膽巴金剛上師(十二)武宗(十三)敕撰臨濟正宗記(十四)乞臺薩里碑(十五)上都華嚴至溫禪師(十六)革僧衙門論(十七)仁宗(十八)三藏沙啰巴譯師(十九)秦州普覺英辨論師(二十)敕建瑞像殿記(二十一)加封普庵宣命(二十二)京都崇恩謙講師(二十三)京城普慶法聞律師(二十四)三藏達益巴國師(二十五)京師寶集妙文講師(二十六)英宗(二十七)詔各路建帝師殿碑(二十八)五臺普寧了性講師(二十九)玉山普安寶嚴講師(三十)天目中峰明本國師(三十一)大都妙善尼舍藍藍(三十二)臨壇大德惠汶律師今上皇帝萬萬歲佛祖歷代通載目錄(終)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集

(一) 七佛偈

毗婆尸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萌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長阿含經(jīng)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槃頭母槃頭婆提。居槃頭婆提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騫茶。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尸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贸鰺o根無實性。長阿含經(jīng)云。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曜。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長阿含經(jīng)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博洛叉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長阿含經(jīng)云。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德。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佛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長阿含經(jīng)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凈城。坐優(yōu)曇婆羅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樓。侍者安和。子導(dǎo)師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没袩o罪福。長阿含經(jīng)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奈城。坐尼拘類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進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姓剎利。父凈飯?zhí)臁D复笄鍍。居舍衛(wèi)城。坐菩提樹下說法。一會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度人無數(shù)。神足二。一舍利弗二目犍連。侍者阿難。子羅睺羅

古佛應(yīng)世綿歷無窮。不可以周知悉數(shù)也。世尊有云。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故按佛名經(jīng)。紀過現(xiàn)二劫千如來。暨于釋迦但標七佛。阿含經(jīng)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諸樹。于中成正覺。佛祖偈翻譯。乃高僧云啟一同天竺那連耶舍三藏。于龜茲國譯出。本末載于梁大同六年

大元帝師發(fā)合思巴說

彰所知論 宣授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tǒng)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師沙羅巴譯

(二) 器世界品

器世界所成之體。即四大種種具生。故地堅水濕火暖風(fēng)動。是等大種最極微細者曰極微塵。亦名鄰虛塵。不能析釋。彼七鄰虛為一極微。彼七極微為一微塵。彼七微塵為一透金塵。彼七透金塵為一透水塵。彼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彼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彼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彼七牛毛塵為一游隙塵。彼七游隙塵為一蟣量。彼七蟣量為一虱量。彼七虱量為一麥量。彼七麥量為一指節(jié)。三節(jié)為一指。二十四指橫布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弓量成一俱盧舍。八俱盧舍成一由旬。此是度量世界身相。成世界因由。一切有情共業(yè)所感。云何成耶。從空界中十方風(fēng)起互相沖激。堅密不動為妙風(fēng)輪。其色青白極大堅實。深十六洛叉由旬。廣量無數(shù)。由暖生云名曰金藏。降注大雨依風(fēng)而住。謂之底海。深十一洛叉二萬由旬。廣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由旬。其水搏激上結(jié)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即金地輪。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余轉(zhuǎn)成金。厚三洛叉二萬由旬。金輪廣量與水輪等。周圍即成三倍。合三十六洛叉一萬三百五十由旬。其前風(fēng)輪娑婆界底。地水二輪四洲果底。于地輪上復(fù)澍大雨即成大海。被風(fēng)鉆擊精妙品聚成妙高山。中品聚集成七金山。下品聚集成輪圍山。雜品聚集成四洲等。其妙高體。東銀南琉璃西玻璃珂北金所成。余七唯金。四洲地等雜品所成。彼輪圍山唯鐵所成。其妙高量入水八萬緰繕那。比于余山皆悉高妙。故曰妙高。然后次第七金山者。一踰乾陀羅。高四萬由旬。二伊沙陀羅。高二萬由旬。三佉得羅柯。高一萬由旬。四修騰娑羅。高五千由旬。五阿輸割那。高二千五百由旬。六毗泥怛迦那。高千二百五十由旬。七尼民陀羅。高六百二十五由旬(藏論疏云。一持雙山。二持軸山。三檐木山。四善見山。五馬耳山。六象鼻山。七魚嘴山)四大洲外有輪圍山。高二百一十二由旬半。彼等廣量各各自與出水量同。七金山間諸龍王等游戲之處名曰戲海。八山間七海近妙高者。一踰乾陀羅海。廣八萬由旬。二伊沙陀羅海。廣四萬由旬。三佉得羅柯海。廣二萬由旬。四修騰娑羅海。廣一萬由旬。五阿輸割那海。廣五千由旬。六毗泥怛迦那海。廣二千五百由旬。七尼民陀羅海。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盈八功德水。八山七海其相咸方。外海味堿。尼民陀羅至輪圍山。二山相去三洛叉二萬二千由旬。其外海水雖無有分。由妙高色。東海色白。南海色青。西海色紅。北海色黃。現(xiàn)是等色。故稱四海。是彼周邊三十六洛叉七百五十由旬。外輪圍山。周圍三十六洛叉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其外海南贍部洲者。狀如車廂。狹向鐵圍三由旬半。余三邊者。各二千由旬。周圍六千三由旬半。有二中洲。東遮摩羅(此云貓牛)西婆羅摩羅(此云勝貓牛)贍部中央摩竭陀國。三世諸佛所生之處。次此向北度九黑山有大雪山。名具吉祥。其山北邊有香醉山。是二山間有大龍王。名曰無熱。所居之池曰阿耨達(此云無熱)其狀四方面各五十由旬。周圍二百由旬。池內(nèi)遍滿八功德水。從此池內(nèi)出四大河。東殑伽河。從象口中流出銀沙。共五百河流歸東海。南辛渡河。從?谥辛鞒隽鹆。共五百河流歸南海。西縛芻河。從馬口中流出玻璃珂沙。共五百河流歸西海。北悉怛河。從師子口中流出金沙。共五百河流歸北海。是彼四河從無熱池右繞七匝隨方流轉(zhuǎn)。是香山北度二十由旬。彼處有巖名難陀。巖面各五十由旬。周圍二百由旬。高三由旬半。又有八千小巖。其巖北邊二十由旬有娑羅樹王。名曰善住。其根入地四十弓量。高八十弓量。七重行樹羅列圍繞。東邊度二十由旬有緩流池。其狀圓相。廣五十由旬。周圍一百五十由旬。又有八千小池。盈八功德水。內(nèi)有蓮華。葉若牛皮。其莖如軸;ㄈ糗囕單睹廊缑。是處又有帝釋臨戰(zhàn)。所乘象王名曰善住。與八千象寒四月時住金巖所。熱四月時住善住所。雨四月時住緩流池。無熱池側(cè)有贍部樹。果實味美其量如甕。熟時墮水出贍部音。龍化為魚吞啖是果。殘者遇流成贍部金。由此樹名故號贍部。此洲向西有烏佃國。大金剛宮持種所居。金剛乘法從彼而傳。南海之中山曰持舡。觀音菩薩居止其頂。圣多羅母居止山下。東有五峰。文殊菩薩居止其上。有十六大國千數(shù)小國。又有三百六千種人。七百二十種異音。其外海東洲曰勝身。狀若半月。對妙高邊三百五十由旬。余邊六十由旬。周圍六千三百五十由旬。其洲二邊有二中洲。北提訶(此云身)南毗提訶(此云勝身)是彼三洲越余洲等七多羅樹。或曰。洲人相貌端嚴其身勝故。名曰勝身。其外海北洲曰鳩婁。其狀四角。畟方相似。邊各二千由旬。周圍八千由旬。其洲二邊有二中洲。一名鳩婁(此云有勝)二高羅娑(此云有勝邊)彼洲人等所有受用出如意樹。臨沒七日。其如意樹出不美音。報曰。當七日死。或曰洲人卑舌即割食肉鬼音。故曰鳩婁。是不美音。其外海西洲曰牛貨。形如滿月。徑二千五百由旬。周圍七千五百由旬。有二中洲。南舍搋(此云具諂)北揾怛羅曼怛哩拏(此云儀上)彼洲人等多寶牛貨。故曰牛貨。洲海山等向下皆悉八萬由旬。近金地故近贍部洲。星割棘洲金洲月洲等者。系贍部洲。余大洲等。小洲亦爾。次上空中四萬由旬。純凈無礙。勝堅風(fēng)輪。從右而旋。日月星宿空居天等依止而住

(三) 日輪者。火珠所成。徑五十一由旬。周圍百五十三由旬。厚六由旬零十八分。上有金緣。其上復(fù)有金銀琉璃玻璃珂等。秀成四角。日天子等所居宮殿由風(fēng)運行。一晝一夜繞四大洲。日行向北時日即長。南行時短。行南北間時晝夜停。由游處光即有寒暑。為冬夏際。北行六月南行六月。行至中道。曰日月回。星輪歷遍謂之一歲

(四) 月輪者。水珠所成。徑五十由旬。周圍百五十由旬。厚六由旬零十八分。其上復(fù)有金銀琉璃玻璃珂等。秀成四角。月天子等所居宮殿。是彼日月相去遠近自影增減。由增一分即生上半十五分畢。謂之圓滿。由減一分即生下半自影覆彼十五分畢。曰不圓滿。由增減故名曰宿空。由一晝夜名曰宿地。如是三十名曰一月

(五) 諸星宿者?站犹鞂m諸寶所成。其形皆圓。小一牛吼。中三牛吼。大六牛吼。周圍三倍。系四王眾

(六) 妙高山者。有四層級。始從水際向上相去十千由旬。即初層級。從妙高山傍出十六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二層級。傍出八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三層級。傍出四千由旬。向上相去一萬由旬。即四層級。傍出二千由旬。彼妙高山。其頂四角。各秀一峰。高四由旬半。廣百二十五由旬。周圍五百由旬。有藥叉神于中止住。是山頂上三十三天。中央城曰善見。純金所成。高一由旬半。面各二千五百由旬。周萬由旬。其城體金。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其地柔軟如兜羅綿。是城四面有一萬六千寶柱寶桴寶椽寶檐。四面四門又有千數(shù)闕一小門。四大衢道有諸小衢。其四門側(cè)。五百天子皆服堅鎧守護是門。城中有帝釋殿曰最勝處。亦曰殊勝殿。其狀四方。高四百由旬半。面各二百五十由旬。周千由旬。百一卻敵。一一卻敵各有七樓。一一寶樓各七小樓。一一小樓各七池沼。一一池沼各七蓮華。一一華上各有七數(shù)童男童女。奏種種樂。歌舞歡娛。善見城東有諸所乘。曰眾車苑。高千由旬。南臨戰(zhàn)處曰粗惡苑。西諸行處曰相雜苑。北游戲處名歡喜苑?v廣同前。其苑等外度二十由旬有善地。曰眾車粗惡相雜歡喜。量同四苑。善見東北有如意樹。名波利阇多。亦名圓生樹。根深五十由旬。高百由旬。枝條傍布五十由旬。能施欲樂。下有盤石。曰阿[口*栗]摩麗歌。色白如[疊*毛]面各五十由旬。周二百由旬。善見西南諸天集處。名善法堂。周九百由旬。其狀圓相。是堂中央有帝釋座。純金所成。其座周圍有三十二輔臣之座。咸皆布列。三十三天。向上度八萬由旬。于空界中依風(fēng)而住。諸寶所成○離諍天宮。量若妙高山頂二倍。上度一億六萬由旬。于空界中依風(fēng)而住。諸寶所成○兜率天宮量如離諍?v廣二倍。上度三洛叉二萬由旬。于空界中依風(fēng)而住。諸寶所成○化樂天宮量如兜率?v廣二倍。上度六洛叉四萬由旬。于空界中依風(fēng)而住。諸寶所成○他化自在天宮量同化樂?v廣二倍。此即欲界。上有初禪。如是四洲七山妙高輪圍欲界六天并初禪等。謂四洲界一數(shù)至千為小千界。一小鐵圍山圍繞。此小千界一數(shù)至千為中千界。一中鐵圍山圍繞。此中千界一數(shù)至千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大鐵圍山圍繞。如是有百億數(shù)四洲界等皆悉行布。鐵圍山等諸洲山間黑暗之處。無有晝夜舉手無見○初禪天量等四洲界○二禪天量等小千界○三禪天量等中千界!鹚亩U天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相去量皆倍倍增。謂曰色界無色界者。無別處所。若有生者何處命終。即彼生處住無色定。故曰無色

(七) 情世界品

謂情世界總有六種。一者地獄。二者餓鬼。三者傍生。四者人。五者非天。六者天。此等六種名義云何。謂斫壞肢體。故曰地獄。饑渴所逼。故曰餓鬼。傍覆而行。故曰傍生。意多分別。故名曰人。摩[少/兔]沙義。身及受用雖與天同。微分鄙劣;蛴蔁o酒。故曰非天。阿修羅義。從梵身生游戲娛樂;驊(yīng)供養(yǎng)。故謂曰天。是提婆義。一地獄者。贍部洲下過二萬由旬。曠廓四方二萬由旬。純鐵所成;鹧娑慈挥邪藷岐z。一曰更活。二曰黑繩。三曰眾合。四曰號叫。五曰大號叫。六曰炎熱。七曰大炎熱。八曰無間○更活獄者。生彼有情先業(yè)所感。執(zhí)眾器仗互起冤憎。遞相斫害段段墮落。悶絕暫死?找舾。彼等有情即便更活復(fù)相斫害。彼壽量者。四天王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shù)壽五百歲。受是苦楚○黑繩獄者。其獄卒等。于有情身從頂至足。拼界黑繩以火鋸鉞解斫肢體。由先業(yè)力解下上生。彼壽量者。忉利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算數(shù)壽一千歲。受是苦楚○眾合獄者。生彼有情。以鐵槌打或二鐵山。猶如羊頭二山相合研磕摧壞。二山開時復(fù)自然火。又被摧壞。彼壽量者。離諍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shù)壽二千歲。受是苦楚○號叫獄者。生彼有情。怖熱鐵池入稠林中。火焰熾盛永歲焚燒。由先業(yè)力其舌縱廣千由旬量。有一大牛。鐵角鐵甲架鐵犁鏵;鹧鏌胧⒏缙渖唷1藟哿空。兜率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shù)壽四千歲。受是苦楚○大號叫獄者。亦與前同。其苦倍增。彼壽量者。化樂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算數(shù)壽八千歲。受是苦楚○炎熱獄者。三重鐵城火焰洞徹內(nèi)受苦楚。彼壽量者。他化自在天一生之期為一晝夜。如是壽數(shù)萬六千歲。受是苦楚○極炎熱獄者。亦同其前。其苦倍增。彼壽量者。等半中劫。受是苦楚○無間獄者。于鐵室內(nèi)身一聚焰受極苦楚。彼壽量者。等一中劫○十六增獄者。八熱獄傍面各四所。一煻煨增。深皆沒膝。有情游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焦爛墜。余剩其骨。舉足還生。平復(fù)如本。二戶糞增。不凈淤泥沒有情腰。于中多有攘矩吒蟲觜利如針鉆皮透骨咂食其髓。三峰刃增。復(fù)有三種。一刀刃路。謂于此中仰布刀刃以為大道。有情游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fù)如本。二劍葉林。謂此林樹純以铦利劍刀為葉。有情游彼。風(fēng)吹葉墜斬刺肢體骨肉零落。有烏駁狗[齒*(虎-兒+且)]掣食之。三鐵刺林。名铦摩利。謂此林樹有利鐵刺。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铦利上下劖刺。是等有情血肉皮等掛染刺上。唯剩觔骨。有鐵觜烏。探啄有情眼睛腦髓。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仗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名曰無渡。遍滿極熱烈灰汁水。有情入中;蚋』驔];蚰婊蝽槨;驒M或豎。被蒸被煮骨肉糜爛。如大鑊中滿盛灰汁置稻米等。猛火下然米等于中上下回轉(zhuǎn)舉體糜爛。有情亦然。設(shè)欲逃避。于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zhí)刀槍御捍令回。無由得出。此河如塹。前三似苑。彼等名曰近邊地獄○八寒獄者。一曰水皰。二曰皰裂。三阿吒吒。四阿波波。五嘔喉喉。六裂如郁缽羅華(此云青蓮華)七裂如蓮華。八裂如大蓮華○水皰獄者。生寒冰間極甚嚴寒。隨身生皰曰水皰獄。彼壽量者。摩伽陀國所有大斛八十斛麻。百年除一若芝麻盡。彼壽亦爾○皰裂獄者。由極嚴寒。其皰而裂黃水漏流。彼壽量者。倍前二十○阿吒吒獄者。由大嚴寒咬齒忍耐。彼壽量者。倍前二十○阿波波獄者。忍寒音聲。彼壽量者。倍前二十○嘔喉喉者。由寒號泣出是苦聲。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郁缽羅華獄者。嚴寒身裂如郁缽羅華葉。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蓮華獄者。嚴寒身裂如蓮華開。彼壽量者。倍前二十○裂如大蓮華獄者。身裂越前。如大蓮華開敷多葉。彼壽量者。倍前二十。孤獨獄者。在贍部提曠野山間。一晝一夜受苦受樂。相雜受故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孤獨。如是名為十八地獄

二餓鬼者。王舍城下過五百由旬有餓鬼城。名曰黃白。亦名慘淡。彼鬼王曰閻羅法王。共三十六眷屬等居。其類有四。一者外障。二者內(nèi)障。三者飲食障。四者障飲食。一外障者。飲食音聲亦不得聞。二內(nèi)障者。獲微飲食口若針竅不能得入。設(shè)能入口咽如馬尾無能得過。設(shè)若過咽腹若山廓不能飽滿。雖滿腹中脛如草莖無能舉動。受此大苦。三飲食障者。見飲食時。無量獄卒執(zhí)諸器仗守御無獲。四障飲食者。食飲食時。由業(yè)所感鐵丸銅汁瀉置口中從下流出。如是四種皆是餓鬼。彼壽量者。人間一月為一晝夜。如是算數(shù)壽五百歲。即當人間一萬五千歲;蚓尤碎g寒林等處。食血肉等皆餓鬼類

三傍生者。多居河海。亦如酒糟混漫而住。以大食小以小食大;ハ囿@怖。由海波濤住所不定;蛱幦颂。彼壽量者。長如龍王壽半中劫。短如蚋等壽一剎那。身量無定

四人者。住四大洲八中洲等及諸小洲。彼壽量者。如贍部洲人。初成劫時其壽無量。次后漸減。今六十歲。次后漸減至十歲間。次復(fù)漸增無有定量。北鳩婁人定壽千歲。東勝身人壽五百歲。西牛貨人壽二百五十歲。除北鳩婁余有夭橫。彼等受用。北鳩婁中食自然稻。衣服瓔珞出如意樹。余三洲者。食谷肉等資寶受用。彼等身量贍部提人身量(四肘。東勝身人身量八肘。西牛貨人身十)六肘。北鳩婁人身三十二肘。人等面相亦如洲狀。其小洲人亦如大洲。身各減半。故如是說

五非天者。妙高水際下。過一萬一千由旬。山曠廓閑光明城內(nèi)。阿修羅王曰羅睺羅(此云攝腦)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星鬘城內(nèi)阿修羅王。名曰項鬘。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堅牢城內(nèi)阿修羅王。名曰妙鎮(zhèn)。又曰大力。眾眷屬居。又過一萬一千由旬。甚深城內(nèi)阿修羅王。名曰毗摩質(zhì)多羅(此云絲種種亦云紋身)眾眷屬居。常共帝釋比對斗諍。城曰具金。殿名奏樂。如意樹王名即怛缽[口*栗]。聚集之處。名曰賢財。石名善賢。苑名普喜。妙喜最喜甚喜善地。亦名普喜妙喜最喜甚喜。臨戰(zhàn)所乘象名無能敵。游戲所乘象名壘雪。馬曰峭脖。是等非天共三十三天。諍須陀味及修羅女為戰(zhàn)諍故從山廓出。身服金銀琉璃玻璃珂等堅固鎧甲。手執(zhí)劍槊標槍弓箭。領(lǐng)四部軍。彼阿修羅王羅睺羅。項鬘。妙鎮(zhèn)。毗摩質(zhì)多羅等;蚯叭齺怼;蛩慕詠。是時帝釋五守護眾。一住戲海。愿樂白法龍王等眾與非天軍斗戰(zhàn)今回。龍若不勝去堅守所。共二守護復(fù)與修羅斗戰(zhàn)。又若不勝去持鬘所。共三守護復(fù)與斗戰(zhàn)。又若不勝去恒憍所。共四守護復(fù)與斗戰(zhàn)。又若不勝去四王所。共五守護復(fù)與斗戰(zhàn)。四大天王率四軍眾。服寶堅鎧執(zhí)諸戈杖斗戰(zhàn)。多分四天王勝。若不能卻去忉利天。前白帝釋曰。我等守護不能回彼修羅王應(yīng)卻敵。如是白已。天主帝釋乘善住象。告三十三天眾等曰。汝等應(yīng)知。今修羅軍至妙高頂。當服堅鎧取所乘車與修羅戰(zhàn)。說是語已。彼諸天子各服寶鎧執(zhí)持戈仗。去眾車苑取所乘車。入粗惡苑身心轉(zhuǎn)惡。出善見城共修羅戰(zhàn)。若修羅勝侵至城內(nèi)。若天得勝逐修羅軍至第一海。斗戰(zhàn)之時。天與非天斷其頸腰。彼等即死。手足若斷。復(fù)生如本。若薄伽梵辟支佛轉(zhuǎn)輪圣王住世間時。諸阿修羅不起諍心。設(shè)若相持諸天必勝。世間善增天眾亦勝。世不善增阿修羅勝。是故諸天護持善事

六天者。欲界六天。色界十七。無色界四。欲界六天者。蘇迷盧山第一層級堅首眾居。第二層級持鬘眾居。第三層級恒憍眾居。持雙山上北方有城。名阿那迦縛帝。多聞天王藥叉眾居。如是東方城名賢上。有大天王。名曰持國。乾闥眾居。西方有城。名曰眾色。有大天王。名曰廣目。龍神眾居。南方有城。名曰增長。有大天王。名曰增長。焰鬘眾居。余四層級七金山等日月星宿鐵圍輪山贍部洲山多羅樹所四王部眾亦共止住。咸屬四王。是謂一部。彼壽量者。人五十歲為一晝夜。如是壽量經(jīng)五百年。若其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妙高頂上天主帝釋住最勝處共非天女。名曰妙安。同眾天女受諸欲樂無有厭足。復(fù)有臨戰(zhàn)所乘象王。名曰善住。游戲苑中所乘象王。名曰藹羅筏拏(此云持地子)二象周圍各七由旬。各以八千小象眾居。又有馬王。名迅疾風(fēng)。與八千馬居。天主輔臣數(shù)三十二。是故名曰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耽五欲樂。若放逸時。有大天鼓。鼓聲出音警諸天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與修羅軍斗戰(zhàn)之時。出除苦音警曰。天愿得勝。愿修羅敗。宮殿城池樹集石等。如前所辨。彼天壽量。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如是算數(shù)壽一十歲。其天身量半踰阇那○焰摩天者。三十三天共非天諍。此離諍故名離諍天。彼天壽量。人二百歲為一晝夜。如是算數(shù)壽二千歲。其天身量二踰阇那○兜率陀天者。有慈氏尊。紹世出世。法王之位受大法樂。謂曰兜率。是俱樂義。人間四百年。彼天一晝夜。壽四千歲。身量四踰阇那○化樂天者。自化受用。謂之化樂。人間八百年。彼天一晝夜。壽八千歲。身量八踰阇那○他化自在天者。受用他化。謂之他化自在。彼天中王威德自在。即是魔主人間千六百年。彼天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身十六踰阇那。下從無間至他化自在天。謂之欲界。耽著欲樂所食段食。故如是說○色界一十七天者。四靜慮攝○初禪三天者。謂梵眾。梵輔。大梵。彼天壽量。梵眾半劫。梵輔一劫。大梵一劫半。彼天身量次第。半由旬。一由旬。一由旬半○二禪三天者。謂少光。無量光。極光。彼天壽量。少光二劫(以上四天。四十中劫為一大劫。已下諸天。八十中劫為一大劫)無量光四劫。極光八劫。彼天身量少光二由旬無量光四由旬。極光八由旬○三禪三天者。謂少善。無量善。廣善。彼天壽量。少善一十六劫。無量善三十二劫。廣善六十四劫。彼天身量。少善十六由旬。無量善三十二由旬。廣善六十四由旬○四禪八天者。無云。福生。廣果。三是凡居。無煩。無熱。善現(xiàn)。善見。色究竟。五是圣居。名曰五凈居。彼天壽量。無云百二十五劫。福生二百五十劫。廣果五百劫。無煩一千劫。無熱二千劫。善現(xiàn)四千劫。善見八千劫。色究竟一萬六千劫。彼天身量。無云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二百五十由旬。廣果五百由旬。無煩一千由旬。無熱二千由旬。善現(xiàn)四千由旬。善見八千由旬。色究竟一萬六千由旬。始從梵眾至色究竟。皆名色界。出離欲樂非離色故。故名色界○無色界四天者。無有身色亦無處所。從定分四。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天壽量?諢o邊處二萬大劫。識無邊處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大劫。彼等四處。謂無色界。非離定色出離粗色。故名無色。彼等壽量。謂歲劫時。其量云何。時最少者。名為剎那。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牟休多(此云須臾)三十牟休多為一晝夜。三十晝夜即為一月。十二個月即為一年。劫有六種。一中劫(或名減劫)二成劫。三住劫。四壞劫。五空劫。六大劫。一中劫者;蛸牪咳藦臒o量歲漸漸減至八萬歲時。即成劫攝。從八萬歲減至十歲。謂中劫初。復(fù)增八萬歲減至十歲。為一轆轤。如是增減十八數(shù)者。為十八中劫然后十歲至八萬歲中劫。后際前后中間十八轆轤。為二十中劫。二成劫者。始從風(fēng)輪至無間獄。生一有情器世界成。經(jīng)一中劫如前已說

(八) 情世界者。此三千界火壞后成。從極光天天人命終。生大梵處孤生疲倦嗚呼。若有同分生此界者。有何不可。發(fā)如是心。雖非念力極光天人有命終者。即生彼處。先生之心而作是念。由我貪生。故世咸稱人祖大梵。如次梵輔梵眾他化自在乃至四王。次第而生北鳩婁洲西牛貨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次第而生。時贍部洲人壽無量歲。飲食喜樂有色意成。身帶光明騰空自在。如色界天有如是類。地味漸生其味甘美。色白如蜜其香馥郁。時有一人稟性耽味。嗅香起愛取嘗便食。亦告余人隨學(xué)取食。食段食故身光隱沒。由眾業(yè)惑日月便出照曜四洲。次地味隱復(fù)生地餅。其味甘美色紅如蜜。競耽食之。地餅復(fù)隱。次林藤生競耽食。故林藤。復(fù)隱有非耕種自然稻生。眾共取食。此食粗故。即余滓穢根道俱出。爾時諸人隨食早晚取香稻食。后時有人稟性懶惰。長取香稻儲宿為食。余亦隨學(xué)香稻隱沒。隨共分田慮防遠盡。于己分田生吝護心。于他分田有懷侵奪。故生爭競。是時眾人議一有德封分田主。眾所許故。謂曰大三末多王(此云眾所許)王多有子。相續(xù)紹王。嫡子號曰光妙。彼子善帝。彼子最善。彼子靜齋。是等謂曰成劫五王。靜齋王子。名曰頂生。彼子妙帝。彼子近妙。彼子具妙。彼子嚴妙。是等謂曰五轉(zhuǎn)輪王。嚴妙王子。名曰舍帝。彼子舍雙。彼子舍固尼彼子固室。彼子善見。彼子大善見。彼子除礙。彼子金色。彼子具分。彼子離惡。彼子妙高。彼子定行。彼子甚吼音。彼子大甚吼音。彼子能安。彼子方主彼子賢塵。彼子能廣。彼子大天。此王種族五千相承。其最后子七千相承。曰阿思摩迦王。最后子八千相承。曰鳩婁王。其最后子。曰具頭王。有九千王。其最后子。名曰龍音。有一萬王。其最后子。怛彌留怛一萬五千。其最后子名瞿曇氏。即甘蔗裔。彼子相承。甘蔗王種一千一百數(shù)。其最后子甘蔗種王。名曰增長。即懿師摩王。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調(diào)伏象。四名嚴鐲。稱釋迦氏。嚴鐲有子。名嚴鐲足。彼子致所。彼子牛居。彼子獅子頰王有四子。一名凈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凈飯王子。即婆伽梵。次名難陀。白飯王二子。一名帝沙。即調(diào)達。二名難提迦。斛飯王二子。一名阿尼婁馱。二名跋提梨迦。甘露飯王二子。一名阿難。二名提婆達多。婆伽梵子名羅睺羅。釋迦種族至斯已矣○又別種王依法興教。如來滅度后二百年。中印土國王曰無憂。于贍部提王。即多分中結(jié)集時。而為施主興隆佛教。后三百年。贍部西北方有王。名曰割居尸割。三結(jié)集時。而為施主廣興佛教。梵天竺國。迦濕彌羅國。勒國。龜茲國。掜巴辣國。震旦國。大理國。西夏國等。諸法王眾。各于本國興隆佛法。如來滅度后千余年。西番國中初有王。曰呀乞[口*栗]贊普。二十六代有王。名曰袷陀朵[口*栗]思顏贊。是時佛教始至。后第五代有王。名曰雙贊思甘普。時斑彌達名阿達陀。譯主名曰端美三波羅。翻譯教法。修建袷薩等處精舍。流傳教法。后第五代有王。名曰乞[口*栗]雙提贊。是王名請善海大師蓮華生上師迦摩羅什羅班彌達眾成就人等毗盧遮那羅佉怛及康龍尊護等七人。翻譯教法。余斑彌達。共諸譯主廣翻教法。三種禁戒興流在國后第三代有王。名曰乞[口*栗]徠巴膽。是王界廣。時有積那彌多并濕連怛羅菩提斑彌達等。共思割干吉祥積酌羅龍幢等。已翻?。未翻而翻。廣興教法。西番王種至今有在。斑彌達等翻譯。譯主善知識眾廣多有故。教法由興

北蒙古國。先福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二合)始成吉思從北方王。多音國如鐵輪王。彼子名曰斡果戴。時稱可罕。紹帝王位疆界益前。有子名曰古偉。紹帝王位。成吉思皇帝次子名孕羅。孕羅長子名曰蒙哥。亦紹王位。王弟名曰忽必烈。紹帝王位。降諸國土。疆界豐廣。歸佛教法。依法化民。佛教倍前光明熾盛。帝有三子。長曰真金。豐足如天法寶莊嚴。二曰厖各辣三曰納麻賀。各具本德。系嗣亦爾。茲是始從。釋迦王種至今王種

始帝王祖三未多王。是時田分互起侵盜。初發(fā)偷盜。被王推問言不曾偷。始起妄語。王法誅戮。即有殺害。不善法生。爾時眾生造不善法。命終之后。即生傍生。次生餓鬼。漸生地獄。次無間獄生一有情。時成劫終。如是有情行諸不善。壽量漸減受用乏少。閻浮提人壽八萬歲。無間地獄生一有情。是二同時。如是情世界成。十九中劫器世界成。即一中劫。如是成劫二十中劫。閻浮提人八萬歲時。始為住劫。住劫亦經(jīng)二十中劫。至十歲時刀兵災(zāi)起。唯七晝夜。疾疫災(zāi)起七月七日。饑饉災(zāi)起七年七月七日。多分死歿。余者相睹。起希有心互相睦戀。遠離殺害漸生善故。壽量受用復(fù)增益盛。至八萬歲增上之時。轉(zhuǎn)輪王出依法化民。下減之時婆伽梵出拔濟眾生。增減時間獨覺出世。令諸有情而作福田。住劫亦經(jīng)二十中劫始壞劫。初情世界壞。無間獄中無有情生。先生業(yè)盡。即生別趣。若有未盡生上地獄。或別世界地獄中生無間獄空。如是向上地獄漸空生餓鬼趣。如是餓鬼傍生趣空。人趣之中除鳩婁人。余共欲天無師法然獲初靜慮生初禪天。北鳩婁人生欲界天。獲初靜慮生初禪天。無師法然獲二靜慮生二禪天。從無間獄至梵世空。如是亦經(jīng)十九中劫。然后四洲有七日出。初不降雨藥草叢林悉皆枯槀。二日出時溝池干涸。三日出時殑伽河等悉皆枯竭。四日出時無熱池竭。五日出時海水沒膝。六日出時大海亦竭。七日出時彼器世界一聚火聳。從無間獄直至梵世以火燒壞。經(jīng)一中劫壞劫總經(jīng)二十中劫?战僖酄。如是成住壞空即八十劫?偞税耸淮蠼佟殍蟊姷葔哿恐當(shù)

(十) 器世界壞有其三種。火水風(fēng)壞者。亦如前說。如是七次后。世界復(fù)成。又被水壞至二禪天。從極光天即生大云降注大雨。其器世界如水化鹽消镕皆盡。彼水自竭一水災(zāi)。次復(fù)七火災(zāi)度七火災(zāi)還有一水。如是水災(zāi)滿至七。次復(fù)七火災(zāi)后世界成。被風(fēng)災(zāi)壞至三禪天。其風(fēng)之力吹散妙高。何況其余。第四禪天雖無外災(zāi)。是等有情生與殿生命盡殿隱。如是器情世界。并成壞等咸皆說已

念常贊曰。軻書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誠哉是言也。迨我

皇元;煲粎^(qū)宇。萬邦咸寧。敬崇佛乘。禮請

法王上師薩思迦大斑彌達發(fā)思巴惠幢吉祥賢。為帝師。廣興好事。詔制

大元國字。師獨運摹畫作成。稱旨即頒行。朝省郡縣遵用。迄為一代典章。今茲彰所知論。乃

裕宗潛邸時。請師所說也。大旨約標器情道果無為五法?倲z一切所知。故名此論。大概依念處日藏起世等經(jīng)論對

法相應(yīng)之義。而錯綜其宏綱爾。茍非具大智辯窮法實相。其孰能明空劫鄰虛之細大。昭然如庵摩勒果觀于掌中哉。欽惟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道契佛心德超義圣。弘護大教錫以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璽篆。寵優(yōu)其尊師重道。豈特為萬世

帝王之彝典耶。抑亦燦昏涂迷惑之真燈也。姑錄器情二章。著于編首。余道果無為三章。具于本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