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心稱念
凈心稱念
學(xué)佛者,鮮有不念佛;念佛者,念自性佛也?谀钚牟恍,如夢亦如幻;不明此理,不知此法,終無有益,喊破喉嚨也枉然!
念之理論
常人,心猶如猿猴不定,野馬狂奔,蠻牛不馴,難以調(diào)服。雖可統(tǒng)領(lǐng)百萬雄兵,卻無能駕馭己心;雖可說服眾人之心,但卻難能降伏其心。故佛在《遺教經(jīng)》中教導(dǎo)弟子:「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棺屔y之心,歸于一念,而達到一心不亂,此境界稱為「念佛三昧」,或稱「一行三昧」,此乃念佛之理論。
念之名稱
念什么?常見的念可歸納為六種:一者、念經(jīng):如念--《金剛經(jīng)》。二者、念佛:如念--南無阿彌陀佛。三者、念菩薩:如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四者、念咒:如念--嗡嘛呢叭美吽。五者、念息:如--數(shù)息法(一呼一吸從一至十)。六者、念法:如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念之真義
若念不解其意,如鸚鵡學(xué)人喃喃自語,終不能解其理。如父母要孩子學(xué)《弟子規(guī)》,其意并非要孩子念給大人聽,而是要他們經(jīng)由---念而能背,背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成;讓孩子明白事理,懂得待人接物,而成為一位知書達禮之士、有用之人。
因此,念《金剛經(jīng)》不是為念而念、為功德而念、為消災(zāi)解厄而念,是為理解經(jīng)義,而后自利利人,故經(jīng)中常教學(xué)人:「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苟罘、菩薩亦是如此,念阿彌陀佛要憶念佛之十名號(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若不知其意,那如何憶念佛之功德、智慧、慈悲呢?及佛在因地時,是如何修行而成就,和他的悲愿等。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愿,每愿皆為眾生所發(fā),念佛之人若不深解又怎能感動;像須菩提尊者便是一個例子,聽聞《金剛經(jīng)》深受感動,而涕淚悲泣,學(xué)佛之人也當如此。又從何了解佛、菩薩的事跡呢?可由經(jīng)典來知道,故我們要多讀大乘經(jīng)。
但念咒、念息,并不一定要去知其意思,若能知道更好,如念楞嚴咒、大悲咒等;透過持咒、數(shù)息而修止,由止而定,由定起觀,因觀生慧,亦是一個方式。
般若妙法
至于念法,就少有人會修。六祖大師為大眾開示之前,告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苟鬄槿私庹f此法,這種教導(dǎo)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及贊嘆!為何呢?《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云:「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勾朔词恰澳υX般若波羅蜜法”,故《金剛經(jīng)》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挂虼恕洞笃钒闳艚(jīng)》說:「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諸佛母,何以故?因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篂榇,佛說般若妙法二十二年之久,玄奘大師譯成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和鳩摩羅什大師譯成三十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及龍樹菩薩的百卷《大智度論》,可知其重要性。
凡做朝暮課誦,后皆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如早課最后稱:「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雇碚n最后稱:「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褂纱丝芍,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佛菩薩所倚重的。
據(jù)《傳法正宗記》記載:隋大業(yè)間,尊者(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嘗南游至廬陵,會賊黨曹武衛(wèi),以兵圍其城七旬不解。尊者因勸城中人,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賊黨俄見城堞之上有人不翅千數(shù),皆長丈許,其介冑金色赫赫曜日。賊輩大駭相謂曰:「是城必有大福德人,不可攻也!辜慈找ァR恍姆Q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諸佛菩薩、龍?zhí)熳o法皆護念此人,實在不可思議。
然惠能大師教授于人此法,并非只停留于念,而不解、不行,《壇經(jīng)》云:「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谀钚牟恍,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yīng)。」故我們要知,念只是為了凈心的前方便,而不是目的。
如何修法
信般若法 → 念般若名 → 解般若義 → 行般若行 → 證般若智
若無真信,豈能入此妙法,故《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褂写诵拍,才會一心稱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從憶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而解“般若義”,于《壇經(jīng)》中有詳加解釋:「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心量廣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yīng)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理解之后,應(yīng)于日常生活行“般若行”如《壇經(jīng)》所云:「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當功夫行深,水到渠成,「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辜醋C『般若智』。
六祖大師最后肯定告誡眾人:「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nèi)緸?a href="/remen/jieding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戒定慧!菇衤勚钦咧,我們當善自把握呀!
- 達觀法師:心靈語錄
- 達觀法師:心靈語錄 修行篇
- 達觀法師:心靈語錄 處世篇
- 達觀法師:心靈語錄 心靈篇
-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41集
-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78集
-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55集
-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51集
-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23集
-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集
- 達觀法師:普門品講記
-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jīng)講記
- 達觀法師:論語禪解
- 達觀法師:名言解義
- 達觀法師:佛法隨筆
- 達觀法師:隨緣自在
- 達觀法師:信心銘禪解
- 達觀法師:四圣諦-滅苦之道
- 達觀法師:三法印-無常法門的理論與實踐
- 達觀法師:五種覺醒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