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91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91)
唐朝征詔第八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yǎng),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菇袂矁(nèi)侍薛簡馳詔迎請,愿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愿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xí)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刮磳弾熕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jīng)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购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六祖壇經(jīng)》每一段幾乎都是在講修行,無論你從哪一節(jié)課開始聽,事實上每一個觀念都貫通。不是只聽一節(jié)課的人就不能領(lǐng)悟,而是你真的聽懂而去實踐了嗎?這樣你才能夠真的受益,不然的話,你就會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一生過一生,一劫過一劫,這不是聽多少的問題。【神龍元年】西元七百零六年。【上元日,】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則天】她對佛教影響很大,她曾經(jīng)短期出家,住過寺院,跟佛有因緣,也了解佛法,她喜歡看經(jīng)典,也請過很多高僧大德入宮。她看了《華嚴(yán)經(jīng)》寫了《開經(jīng)偈》,沒有人比她寫得更好!局凶谠t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yǎng),】請惠安、神秀二師,至宮中供養(yǎng)!救f機之暇,每究一乘!刻幚硗旯轮,還研究一乘佛法,就是大乘佛法,我們中國佛教都是偏向于大乘。你們上班有沒有比她忙?下班有沒有〔每究一乘〕啊?所以,如果你知道那是寶,你就不會找借口。如果你認(rèn)為它不是寶,那當(dāng)然你就不在意啊。所以,學(xué)東西是沒有辦法強迫的,尤其是佛法。但是你要注意,比如說我過去教過《易經(jīng)》,為什么很多人喜歡學(xué)《易經(jīng)》,不喜歡學(xué)佛法?因為你一學(xué)佛法,人家就會問你:「你不是在學(xué)佛法嗎?怎么修成這樣?」「你不是在學(xué)佛法嗎?跟我耍什么脾氣?」「你不是在學(xué)佛法嗎?你就讓我一下,肚量大一點!箤W(xué)佛法的人就掉入一個陷阱:「我學(xué)了一、兩年甚至十年,談修行覺得很困難,像很沉重的一件事情!箘e人給的壓力,加上自己也沒有辦法欺騙自己,所以很多人退道。你學(xué)《易經(jīng)》,沒有人會把你跟修行扯在一起,所以一般同學(xué)學(xué)《易經(jīng)》很有成就感,學(xué)佛法則沒有。這樣不是很奇怪嗎?并不是說讀了佛法才談修行,讀了《論語》不用談修行嗎?讀了《道德經(jīng)》不用談修行嗎?也就是要明白你到底在做什么,我們今天學(xué)了佛法,重點到底是擺在哪里?并不是你學(xué)佛法才要修行,修行不是學(xué)佛法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的權(quán)利。最主要是要讓你對人生透徹,每個人都應(yīng)該對人生透徹,并不是說你是哪宗哪派,或你到底信不信。為什么要對人生透徹?這樣你才能夠真正過得好。你要好好地活著,要過得好就要通達事理,心中才不會有怨、有恨、有遺憾。大家一定要明白,上完了《六祖壇經(jīng)》之后,你到底想不想再聽佛法,那是你的權(quán)利,但不要認(rèn)為這是一種束縛,不是。你明白了之后,不用人家催你、度你,不用人家權(quán)巧引導(dǎo)你,你自然就會研讀,你才會有懂的一天。【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你看人家肚量多好,身為皇帝的國師,還在推薦:「有一個人比我更好!拐嬲行扌械娜硕橇、氣度真的都很好。因為大家都已經(jīng)是入道之人,哪個是明眼人,哪個是開悟的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惠安國師跟神秀他們共同向武則天推薦惠能大師。為什么六祖大師〔傳佛心印〕?因為釋迦牟尼佛傳給大迦葉,一直到達摩祖師傳到中國,所以叫〔傳佛心印〕。
【今遣內(nèi)侍薛簡馳詔迎請,愿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愿終林麓!咳绻覀冊谝粋小寺廟里面當(dāng)住持久了,能夠接到皇帝的詔書一定很高興,但六祖是何許人也,名利跟富貴如同天上的浮云,六祖大師就婉拒,意思是他希望在民間就好!惭啞吵柿嗽t書之后,六祖大師婉拒,一般人是快馬回京報告,但他沒有這樣!狙喸:】他向六祖大師請法。這一段公案很重要,這牽涉到你們的修行。簡單地講,你是要「迷者經(jīng)累劫」還是「悟者剎那間」就在這里。沒有人跟你說修越久的就越容易開悟,假設(shè)你的知見不正確,這樣修會有所偏差,就好像煮沙不能成粥!揪┏嵌U德皆云:】他以當(dāng)時在京城所看到的情形來請教六祖大師,就是京城這些出家人、高僧大德,他們曾經(jīng)這樣說過!尽赣脮,必須坐禪習(xí)定;】如果你想要悟道,必須透過〔坐禪〕,目的是為了得〔定〕,所以叫禪定。這里講的〔坐禪〕是指現(xiàn)象界的坐禪,坐在蒲團上盤腿,坐久了之后,漸漸透過各種方法,無論是數(shù)息還是四念處,得定。定又有分層次,四禪八定,或是欲界定、色界定、無色界定。透過坐禪的方式這樣的修,然后得到禪定的功夫!救舨灰蚨U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假設(shè)你沒有這樣修,而能夠開悟的,從來都沒有,沒有聽說過!疚磳弾熕f法如何?】薛簡請問六祖大師有什么看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這八個字懂了,你就會修行,沒有真懂,就只是門外漢。我們從這八個字開始來談:〔豈在坐也〕,這個〔坐〕就是盤腿坐在蒲團上那個〔坐〕。六祖大師不是說坐禪不好,〔豈在坐也〕,你坐在蒲團上坐禪是個修行的形式,這沒有對跟錯,就像你在拜佛、誦經(jīng)也是一種修行的形式。但你要注意,很多修行的人只停留在修行的形式,你說他怎么會開悟?怎么會改變自己?六祖大師意思是:你不要拘泥這個修行的形式,你不要被這個形式所綁,你不要誤會這個形式才是修行。你可以怎么改?你說豈在坐禪,豈在拜佛,豈在誦經(jīng),豈在念佛,早晚課也是形式,所以你不可以跟人家講六祖說不用坐禪,你們在學(xué)禪,觀念稍微一點點偏差,拿捏得不太準(zhǔn),很容易無形中誹謗經(jīng)典、誹謗佛法。換個角度來講,修行的形式一定有一個時間性。比如說你做早課,你做得很認(rèn)真,做兩個小時,從早上四點到六點,你做完早課以后呢?或做早課之前你在做什么?或你做晚課之前你在做什么?做晚課之后你在做什么?或者你說:「我在念佛!鼓强v使你每天念十萬句,十個小時用功的念完,其他十四個小時你在做什么?我就光問你做早晚課的事情,你做早晚課多久了?他說:「師父,我從二十歲開始做,直到現(xiàn)在八十歲,我做早晚課已經(jīng)做了六十年了!沟瞧、個性很多人是沒有改的,這樣的人應(yīng)該很多。請問,這是佛的意思嗎?你對不起你自己。你早晚課做了六十年,可以得一個全勤獎,但問題是,你的內(nèi)心世界并沒有改變,煩惱依舊煩惱,貪瞋癡依舊存在,這樣不是很冤枉嗎?說你不認(rèn)真你又認(rèn)真,你付出了六十年。但是,我并不是叫你不要做早晚課。
〔道由心悟〕,這個〔道〕就是佛道,佛真正的道理是要由心來體悟。雖然要透過實踐,但是如果你實踐是傻傻地做,沒有體悟,那個實踐是有問題的。什么叫做生活?生就是生命,活就是活動,生活就是生命活動,哪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在活動?!或許你認(rèn)為自己在上班、在照顧家庭、在修行…。但你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嗎?我們每個凡夫是活在慣性當(dāng)中。不要活在慣性,要活在覺性。慣性就是佛法所講的習(xí)氣,也就是業(yè)力,你不知不覺被一股力量推動,就是慣性。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種慣性,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都是很自然地反應(yīng),那就是慣性。你喜歡的在心理學(xué)當(dāng)中叫舒適區(qū),不喜歡的就是一種不舒服的區(qū)域,它是很強烈的,代表那種慣性強到已經(jīng)在主宰你。你以為你每天都是清清楚楚在活,沒有!你時時刻刻都按照你的慣性,而沒有覺性。就像我們現(xiàn)在吃飯,是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不見得要吃宵夜,但有人就要吃宵夜才睡得著。我們不見得要吃零食,但有人認(rèn)為不吃零食人生實在很無聊。就像我們認(rèn)為要吃三餐,修行人卻只吃一餐,甚至過午不食。這個事實上是沒有什么絕對,而是你自己的習(xí)慣動作。就像我們喝茶,很多時候不是口渴才喝,而是不自覺就拿起來喝,緊張也拿起來喝,無聊也拿起來喝,或是剛好手碰到就拿起來喝。覺性是什么?「我口渴,所以我在喝水。而且我知道我是喝半杯就能止渴,還是喝一口就能止渴!顾贾,我們一般人不清不楚。同理可證,你在做早晚課也會有這種慣性,剛開始做還有感覺,做到最后沒有感覺,你在做一個沒有感覺的事你不知道!例如家里有人往生,剛開始念佛很有感覺,棺材抬走了,叫你念佛就念不下去了;蚴羌依镉腥送,念佛幫助他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去了我還念什么?或是家里又沒有人往生,念佛太沒有意思了。例如我們剛開始上課,先合掌,念三聲佛號,念開經(jīng)偈,你會不會感動?你如果沒有,就是慣性!笌煾附形覀冞@樣我們就這樣!鼓忝總動作都是慣性。學(xué)佛的人都知道,吃飯前都要供養(yǎng),但你內(nèi)在有真正在供養(yǎng)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供養(yǎng)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嗎?你的心還是慣性,你所做的都是帶著一種形式,那是修行嗎?不是。你并沒有察覺,甚至做一輩子都沒有人告訴你,你做這么久都沒有意義,為什么?自欺欺人,你在騙你自己,或是你只是一種形式化,那你怎么會開悟?開悟的人是用心去領(lǐng)悟。
〔道由心悟〕,這個心并不是你做早晚課才有〔心〕,也并不是說你在念佛、拜佛、誦經(jīng)、抄經(jīng)、讀經(jīng)才有心。這個心二六時中都跟你在一起,二十四小時都跟你在一起,你卻掉入修行形式的陷阱。如果那時候叫上課,做完之后就叫做下課,上課那樣修事實上是索然無味的,不然就是執(zhí)著刻意的。你不相信嗎?你參加禪七很認(rèn)真,坐七天,像佛祖,回去就放松四十九天,因為很累!你為什么覺得很累?因為是刻意的,你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在執(zhí)著,所以你不是刻意的,就是索然無味,你這樣怎么修?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尤其說你們上《六祖壇經(jīng)》也上了兩年,有很多話你也會講,事實上你始終不會這樣做。比如說怎么修行,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句話你會講,不會修。再來,要好好地照顧你自己的心,這句話你也會講不會修,因為你并沒有這樣修,你所修的還是形式。要在生活當(dāng)中修行,但是問題在于,講是這樣講,一般人也是不會修。為什么?因為一般人生活是慣性,是隨波逐流,在生活當(dāng)中并沒有念念覺醒,念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我們現(xiàn)在把你過去的修行跟六祖大師這句話做一個整理。你早上起來做早課的時候,要清楚你在做早課,你要觀察你做早課的樣子。什么樣子?你的內(nèi)心世界的樣子。假設(shè)一百個人在做早課,表面上一樣,差別就在于有沒有清楚,有清楚的人他有一天會開悟,只要因緣成熟就會開悟。但是,整天都迷迷糊糊的人不可以講他有一天會開悟,應(yīng)該說你現(xiàn)在能夠明白,然后你知道怎么清楚,在怎么清楚的過程當(dāng)中,時機因緣到了,你就會開悟。但是我們話講太快了:「好啦,有一天你會開悟!惯@樣講會變成你懈怠的借口,以為睡也會睡到有一天開悟。不清不楚,怎么會有開悟的一天?你現(xiàn)在清清楚楚,那樣因緣到了才有機會。我清楚我在做早課,我做完早課之后我清楚我在吃早齋,之后我清楚我出去上班或出坡。我在上班的時候我清楚我待人接物的樣子,我做事的樣子,我應(yīng)對進退的樣子,我處理一切事物的樣子,我都要清楚。下班開車的時候,清清楚楚回家就是唯一的路。我回家之后清楚地做晚飯,打理家事,或是教育小孩子,或跟全家人一起喝茶,清清楚楚地看新聞報告。之后清清楚楚地各自讀書各自用功,晚上心很安穩(wěn)地睡覺。明天早上清清楚楚地起床,第一步就能夠踩到地板。你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可以第一步就踩到地板,有人踩不到就跌到床下,尤其是冬天,有的人還沒有踩到地板腰就閃到了,你起床的姿勢不對腰就閃到。你以為起床之后,迷迷糊糊地坐在馬桶上就沒有問題了嗎?你應(yīng)該先看看馬桶里面有沒有蛇,那天有這樣的新聞報導(dǎo)。你都不是,你都是迷迷糊糊、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你都是趕快起來,趕緊把早課做完,趕緊去上班,你在緊張什么?你那個心不清楚,你到底在做什么?你回去觀察自己,就會嚇一跳,你根本沒有能力清清楚楚的保持一天。不要說一天,一個小時就好,你真的沒有能力。我再講一遍,更認(rèn)真的人,清楚起來做早課,之后吃個早餐,散個步,回來清清楚楚坐在蒲團上。下午睡個午覺之后,到佛堂里面念兩個小時的佛號,「阿彌陀佛」每一句都很清楚,你真的有這個能耐嗎?當(dāng)你清楚,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就變成修行,否則,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并不是修行。
第二種形式是,假定下個月請每個人將這個月的心得講十分鐘,很多同學(xué)就會講:「我這個月沒有什么心得。」一個月有三十天,那你這個月怎么活?這是什么意思?行尸走肉,慣性生活,麻木不仁,然后以為買了幾本佛經(jīng),跑了幾個道場你就怎么樣了!或是你家佛祖擺很多尊你就有修。這話你居然講得出來:「我沒有心得。」這樣很可恥,太對不起自己。但是他說沒有心得,這句話并沒有騙我們,他真的沒有心得。為什么?因為他沒有心悟,他雖然活著但心不悟,活著在做什么?他就是透過慣性在過人生。所以你們看一看自己,就會察覺這種生命的狀態(tài),這種生活的模式,豈能對得起自己!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但問題是你把它當(dāng)作一種形式在騙自己。
再來,我從第三個角度來跟大家分析,比如你很喜歡看佛經(jīng),你一直在研究說這句話是怎么解釋,不然就查佛學(xué)辭典。但是你對生命呢?你會翻譯《六祖壇經(jīng)》,但對你的生命都不見得會領(lǐng)悟。只要有人叫你談對《六祖壇經(jīng)》的領(lǐng)悟,你就講不出所以然。那你在研究學(xué)問嗎?你對生命沒有領(lǐng)悟。對生命有所領(lǐng)悟的人,他拿經(jīng)典,可以講經(jīng)典,但是他不落經(jīng)典的文字,他甚至沒有經(jīng)典也可以講出經(jīng)典的內(nèi)涵。你想聽淺就講淺給你聽,你想聽深就講深給你聽,你想聽理就講空理給你聽,你喜歡聽事相就講事相給你聽,你喜歡聽因緣譬喻,他就講給你聽。他真懂,那是心悟,心開悟解,他明白,所以內(nèi)心沒有局限。所以,你不要局限,這個樣子就叫做修行。
什么叫心悟呢?比如說,你看到花開花謝,領(lǐng)悟到什么?你看到一盞燈忽暗忽明,領(lǐng)悟到什么?或是你感覺到一陣風(fēng),領(lǐng)悟到什么?我以風(fēng)的角度來譬喻,風(fēng)是無形無相的,為什么你知道那是風(fēng)?它的作用是什么?風(fēng)本身是無形無相,如同我們自性的本體,抓不到、摸不著,你怎么知道那是風(fēng)呢?因為樹在搖,你透過這個現(xiàn)象,這叫「相」。樹為什么會搖?因為風(fēng)的作用,那叫「用」。你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現(xiàn)象跟作用,你卻不悟「本體」,F(xiàn)象就是樹在搖,你看到樹在搖,你就認(rèn)為那是風(fēng)的本身,這樣是不對的,這是現(xiàn)象。就像你看到你的身體是現(xiàn)象,你看到你的心在煩惱,你的起心動念,那是作用。你這一輩子都看到你的身跟心,但是你沒有悟過佛性。你活在現(xiàn)象跟作用,一輩子都是這樣,所以你才沒有辦法「常住真心」,才不會內(nèi)心「生起般若」。我從風(fēng)這個譬喻來跟你談法義,但這個譬喻并不是佛經(jīng)寫的,而是你到處都可以領(lǐng)悟。你不悟,你的心到底擺在哪里?那就叫做不用心。有的人說:「有啊,我的心擺在錢!刮艺f:「不對,你沒有真正擺在錢。心擺在錢的人知道他怎么賺錢,怎么用錢,知道錢的價值到底在哪里。錢只不過是工具,是幫助別人的工具,并不是訓(xùn)練開悟的工具!鼓阏f:「師父,我很愛人。」我說:「你不夠愛人,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應(yīng)該幫助你的孩子,如果你愛你的先生你應(yīng)該幫助你的先生,如果你愛你的朋友,你應(yīng)該幫助你的朋友。但是,為什么你都傷害你的家人?」所以你并不清楚。一樣的道理,你愛佛法你會是這個樣子嗎?你回顧學(xué)佛的過程,你雖然讀經(jīng)典,但生活當(dāng)中,你的心有沒有處處有所領(lǐng)悟呢?你并沒有。比如說,我想洗手,水打開了我就洗手,你有沒有想過水為什么是冷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洗手?因為手臟了。你有沒有想過臟的定義是什么?你不要小看,你已經(jīng)產(chǎn)生一個很嚴(yán)重的錯誤,然后你從來都不理會這些問題。就好像說你要離苦得樂,但是你沒有體悟過根本就沒有痛苦這件事情。假設(shè)是有,如果你認(rèn)為是有,可以,那痛苦怎么來怎么去,你知道嗎?你可以放任自己痛苦,然后不知道它怎么來怎么去嗎?你怎么可以這樣!你一天到晚抱怨,跟別人倒垃圾倒一輩子有什么意思?你不覺得很多人都是這樣?!你的心有沒有悟?不見得是大悟那個悟。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悟中悟,到有一天大徹大悟,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領(lǐng)悟,但是你卻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他清楚他的生命,他清楚他的人生,他知道每一秒到底是怎么過,怎么活的,這才叫活在當(dāng)下。這樣的修行你會嗎?這樣的修行難道需要很高深的功夫嗎?不是。這樣的修行,就是叫你直接去面對每個當(dāng)下,只是這樣而已啊!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你為什么要坐禪?「我的心很亂,透過坐禪讓自己的心不亂!鼓莵y跟不亂到底怎么定義?那個不亂是真的不亂嗎?不對,那個不亂只是比前面的亂比較沒有起伏而已!肝业男钠鸱艽,現(xiàn)在坐一下,讓心靜下來!宫F(xiàn)在假設(shè)這里有一壺水,里面裝一些沙,搖一搖,沙塵都會浮上來,這就是我們?nèi)松臓顟B(tài)。當(dāng)你心很煩,想透過打坐靜下來,就像這個茶杯放著,讓它慢慢地沉淀,你的心終于靜下來了。但是這個茶杯只要再拿起來搖一搖,沙塵又上來了。你這樣修對嗎?它本來就有雜質(zhì),放久了雜質(zhì)就沉淀,你就以為它沒有了嗎?你不要這樣修啦!「師父,那怎么辦?是不是把它倒掉?」我告訴你一個答案,「本來就沒有雜質(zhì)!鼓阏f:「明明就有!埂负!有,我不被影響。」修行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一帆風(fēng)順,身邊的人不是每個都通達事理,都是好人,都是正人君子。而是什么樣的人都有,但你不被影響。以現(xiàn)象的角度來想是這樣,但以本體的角度來思維得更透徹一點,小人跟君子事實上是你內(nèi)心所創(chuàng)造的,本來沒有君子,本來也沒有小人,是你的心硬生生地創(chuàng)造了這個問題,接著你才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如何留下君子驅(qū)除小人?」你才去尋找這個答案,但你尋找這個答案事實上是不究竟的。你有沒有一直去領(lǐng)悟呢?你現(xiàn)在在修行,你的內(nèi)心世界掉入一個很嚴(yán)重的陷阱。第一種,你在動亂當(dāng)中想去求個寧靜。第二個陷阱,你想在逆境當(dāng)中去求個順境。遇到逆境你想逃避,你的內(nèi)心想要順境,所以求神明保佑你事事順利,事事如意。我告訴你,都是陷阱。你現(xiàn)在心很亂,你想透過念佛、拜佛、靜坐來讓你的心靜下來。這個靜不是真的,是假的,但你現(xiàn)在只能夠這樣做。我改個字,在動中不要去「求」那個靜,而是去「悟」那個靜,去領(lǐng)悟那個真正的靜,這叫風(fēng)雨中的寧靜。在動蕩不安的時代,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在是是非非的人生里,去體悟到那一種寧靜,那個靜就是真正的禪定。為什么叫靜?靜就是不被影響啦!為什么不被影響?那個是你真正的領(lǐng)悟,不是你修來的,所以是心悟,不是心修。
接著,在逆境當(dāng)中不要求個順境,在逆境當(dāng)中去悟它是順境,這個順不是順利的順,這個順就是隨順因緣的意思。我們先看凡夫,他的人生一定會遇到陷阱,所以常常會跌倒,跌倒要爬起來,但爬起來之后又遇到障礙,越過障礙之后,還是會遇到麻煩的問題,人生的狀態(tài)是不可能沒有這些問題的。你會因為跌倒就自甘墮落嗎?你會因為遇到障礙就選擇逃避嗎?什么叫修行人?一般人認(rèn)為的逆境,只是不能夠順我的就叫逆境;修行人就不是這個樣子,在逆境當(dāng)中要領(lǐng)悟那個順,隨順任何的因緣,不就自在了嗎?而不是說他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因緣還是會產(chǎn)生,因為多生累劫以來,我們跟別人難免會有一些恩恩怨怨的因緣,在生命當(dāng)中時機到了它就會呈現(xiàn)出來。你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逃避,不要以暴制暴、冤冤相報,而是:「我明白了這個因緣,我隨順這個因緣,所以在逆境當(dāng)中我能夠悟到這個順,在順境當(dāng)中我也能夠悟到這個順,所以順境跟逆境原則上是沒有那個境的,我只是隨順因緣而已!闺S順因緣,你就是個明理的人,如果你在因緣中分順、逆,那你是個凡夫。如果「無順無逆」、「隨順因緣」你達到了,你真的是修行人。你沒有這樣的知見,無論修任何的法門,終究是自欺欺人的。你懂這個概念,各門各宗各派都是平等的,什么法門都可以成就。六祖大師所說的心,我們不要說得那么抽象,說什么真心跟妄心,日常生活當(dāng)中你就應(yīng)該用心,用心領(lǐng)悟你自然就能夠領(lǐng)悟到佛道,領(lǐng)悟到真理,你自然就能夠開悟啊!如果不這樣領(lǐng)悟,在那邊呆坐,坐破蒲團也枉然,跟喊破喉嚨也枉然意思是一樣的。六祖說〔道由心悟〕,即在日常生活中悟。〔豈在坐也〕,非拘泥一種形式。
【經(jīng)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人行邪道!埂俊踩糇襞P〕指一種形相形式。你認(rèn)為佛是這個樣子,你就誤會佛了。佛真正的意思是無所來無所去,這講的是本體,本體豈有來跟去。并不是你怎么修來的,而是你要悟到這個道理。但如果你在現(xiàn)象打轉(zhuǎn),在形式上修,豈能悟道?我們不否認(rèn)現(xiàn)象,而是我們要從現(xiàn)象當(dāng)中去領(lǐng)悟,就像我們看到日出日落是現(xiàn)象,看到花開花謝是現(xiàn)象,看到生老病死也是現(xiàn)象,你要從現(xiàn)象當(dāng)中領(lǐng)悟到究竟真實的法義。生命的本質(zhì)就是無來無去,所以我常跟同學(xué)講,本來就沒有痛苦,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生死,再講得更坦白一點,本來就沒有菩提,本來就沒有解脫。你說:「明明有啊,為什么沒有?」是因為你講有個煩惱,我才講個菩提;是因為你說有個生死,我才講個解脫;是因為你那個樣子,佛才這樣講給你聽。如果你沒有那些事,也不用講。所以佛講經(jīng)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字可說。為什么?有什么好說的呢?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就沒有事情,為什么你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事情?然后才來找答案,才要去尋找解決之道呢?那還不都是你惹來的?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你很容易聽得懂,否則,你一定要慢慢學(xué)慢慢修,到最后也不一定能到。為什么?因為你很容易遇到挫折,如果你對真正的道理不懂,事實上你是很容易退〔道〕的。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六祖大師所講的坐禪并不是盤腿的形式,而是它的內(nèi)涵。什么叫〔禪〕?禪就是佛性,佛性本來就不生不滅,所以說本來就沒有生死。生死涅槃就像一場夢,這也是如來真正要講的禪!局T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窟@個〔坐〕是表法,就是不動的意思。比如我們說坐著比較穩(wěn),不是真的叫你坐。如何才能夠不被動搖呢?你為什么被動搖?你就是被境界所動搖。為什么?你認(rèn)為它是真實的。境界是什么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法空相,所以講諸法空寂。你明白了諸法空寂,不就不被動搖了嗎?!不就是真正如來所講的〔坐〕嗎?!這里的禪坐,禪講的就是本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沧持v的是本體的現(xiàn)象,是一種空體。這一段的意思是要你心悟,是你的心在悟,不是盤腿在那邊修的。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薛簡問:「京城的禪德叫我們坐禪,他們的坐禪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對不對?」六祖大師講的更徹底,他說:「你透過這種方法想得到什么?」根本沒有一個東西可以得,所以說〔究竟無證〕,所以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證,無智亦無得。我們通常想透過一個方法得到一個目的,他不但破你的方法,也跟你說你沒有得到什么。不是讓你得到一個本來面目,只不過是恢復(fù)本來面目,恢復(fù)本來就沒有得跟失。比如說,「師父,我很苦,如何離苦得樂?」說「得樂」是騙你的,不用講「得樂」,離開苦,苦跟樂事實上都會消失。樂是因苦講,苦是因樂說的,所以離了苦不需要再求樂,破了迷之后不需要再求悟。修行沒有那么復(fù)雜,你真的不要誤會,修行就是知道自己的問題,然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問題!该髅骶陀袉栴}!」這個問題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该髅骶陀!」你講的是現(xiàn)象!高@個現(xiàn)象不好!鼓沐e了,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象,豈有順跟逆?豈有苦跟樂?豈有好跟壞?豈有美跟丑?境原無好丑,好丑起于心,難道你不明白嗎?你光聽課,沒有通過心去悟,不可以。你光聽課剛開始是對你有幫助的,到最后反而會害了你,因為會增長你的邪見,佛法的專業(yè)知識越多,有時候你會越邪。為什么?因為你只是猛讀一些知識,跟你現(xiàn)實的人生不相應(yīng)也不相干,這樣是邪見。你開始用你的邪見跟人家辯論,認(rèn)為這樣是學(xué)佛,這很危險。就像你剛開始學(xué)佛、聽法義,你只要聽一句你會很高興,但聽到最后會產(chǎn)生疲乏。你摸著良心講,很多人都走過這一段,這很危險,這是慣性,很多人都活在慣性中。你修到索然無味,所以你的解門錯了,你的行門也不對了。為什么?因為你沒有用心領(lǐng)悟啊!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90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92集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 心靈語錄
- 心靈語錄 修行篇
- 心靈語錄 處世篇
- 心靈語錄 心靈篇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后記:六祖之后的禪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付囑品第十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護法品第九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頓漸品第八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機緣品第七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決疑品第三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自序品第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導(dǎo)言
- 星云大師壇經(jīng)講話精華錄
-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