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脫生死

  了脫生死

  《大學(xué)》勸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人應(yīng)修身養(yǎng)德,與人無求,與世無爭。且宜多行正道,仁慈濟世,一不愧天地,二不昧良心,故《易經(jīng)》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然修身行善,積人天福報,仍免不了一死,如《壇經(jīng)》記載,五祖弘忍告誡其弟子:「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故大眾們,勿自誤誤人,自欺欺人,而言:「做人好就好,學(xué)佛做什么?佛還不是教人行善,做好事!」這些觀念皆是一知半解,不識佛法的真實義!

  不明白而有所論斷,便是無知;明白而不去力行,更是無明。人若只是相信自己的看法,則是主觀意識;若只相信別人的論調(diào),便是無所主見。有智之人,當去深入了解,而非盲目的定論,這樣于己于人,皆無所益處。

  子曰:「未之生,焉之死?」此意味常人,不了解生死。如一統(tǒng)天下的秦始皇,雖貴為天子,仍對生死一籌莫展,為求長生不死,派徐福遠赴重洋,去找尋不死之方,但終究要面臨死亡。

  不但在家如此,就連出家人也不例外。在《續(xù)高僧傳》有此記載,北魏時,有沙門名曇鸞,因病到處求醫(yī)。而后感嘆的說:「人命危脆,旦夕無常。若能學(xué)得神仙之術(shù),再來弘揚佛法,那不是很好嗎?」因此去拜會道家的陶弘景,懇求仙術(shù),陶翁授以《仙經(jīng)》十卷,曇鸞便歡喜回去。

  回程時經(jīng)洛陽,遇見菩提留支法師,曇鸞便問:「佛法中有長生不死之法,能勝過這本《仙經(jīng)》嗎?」法師說:「縱得長命,亦終歸六道輪回,有何可珍貴的呢?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也唯有佛法才有啊!」因此法師便以《觀無量壽佛經(jīng)》授以曇鸞。并告訴他:「學(xué)此經(jīng)典,從此不再三界投胎,六道輪轉(zhuǎn),陰陽禍福之事不會再傷害于汝。而其壽命無量,是無法言說的,這就是我佛大覺金仙的長生之法!箷饮[聽后,心中有所領(lǐng)悟,便把《仙經(jīng)》燒毀,從此專修凈土,也以此教化眾生,又著述《往生論注》兩卷流傳于世。而在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預(yù)知時至往生凈土。

  同樣為求長生不死,但其結(jié)果卻是大不相同,一位六道輪回,一位往生極樂。故《彌陀經(jīng)》有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秦王少善根,故不能得聞佛法;且勞民傷財,焚書坑儒,故無福德。曇鸞少年出家,一聞法師開導(dǎo),就能專修凈土,此為善根具足;后能于此度化于人,且論注流傳,便是福德具備。

  人皆有生死,誰能出離呢?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骨貦u不義,陷害忠良,遺臭萬年,本應(yīng)該死;岳飛盡忠,為國為民,留香千古,亦要受死。夏蟬七天之命,早當會死;彭祖八百長壽,亦難逃一死。古人會死,今人會亡,來人亦是如此,正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不知您是否還為,名利打拼、權(quán)勢斗爭、成敗難舍、情愛糾纏、兒孫煩惱、身心折磨、為道憂心?還是故裝灑脫,不管它、隨便它、任由它?亦是無可奈何,無知、無解、無法呢?

  佛言:「生死事大!咕褪钦f,人生再也沒有比此事更重要了!『生死』不是修行的專利,亦非老年人的問題,也不是病危再來探討的事情,更非失意人的借口。不要以為現(xiàn)在稍有成就,或有點功夫,或處在順境,或無病痛,就可以不談生死之事。人不該這樣逃避問題,而要認真的去面對、思索、找尋、請教、學(xué)習、力行,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您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狗蜃訛槁劦,可不在乎性命。而在《法華經(jīng)》里,佛于過去無量劫中,雖身為國王仍四方求法,更言:「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箍鬃雍佛陀都可為法犧牲,難道我們連求法之心也不肯發(fā)嗎?

  生死事大,唯自己可救,那要如何修呢?

  如五祖所言:「自性若迷,福何可救?」雖然眾生皆有佛性,但反觀自問:我們都是平庸的凡夫,且多生累劫妄緣所染,惡習深重,造業(yè)不斷,要說開悟見性,談何容易。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顾砸斏解脫,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念佛求生凈土。

  或許大眾有許多的疑惑,真的只有此法嗎?

  此疑惑問自己最清楚!不論是未修,或是初修,甚至修學(xué)已久之人。試問!自己可以把握今生開悟嗎?問百人、千人沒有一人敢確定。既然沒辦法,又何必耽誤自己呢?《大集經(jīng)》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骨遗阂娲髱熢凇稄浲右狻吩:「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凈土!谷绻旄哒勯熣,口說般若,不識本心,亦不老實修行之人,可說是愚昧到極點了。

  若已相信,您也許會問,到極樂世界,一定會開悟嗎?

  永明禪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埂稄浲咏(jīng)》里,六方佛贊嘆此經(jīng),況佛對舍利弗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jīng)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說不定有人會問,學(xué)佛之人不是要慈悲度眾,行六度波羅密嗎?

  藕益大師言:「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fù)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fù)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所以真能老實念佛,便已具足六波羅密了。

  再問又怎能舍離眾生,獨自去極樂國土呢?

  就是為了度眾生,所以才發(fā)愿至阿彌陀佛身邊學(xué)習,直到成就之后,才有能力度盡一切眾生,正如學(xué)子先到海外留學(xué),學(xué)成歸國之后,方能貢獻所學(xué),幫助國人一樣的道理!队^經(jīng)》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谷魺o發(fā)菩提心,又怎能去呢?所以自私之人是沒有資格往生極樂世界的呀!

  那如何才能去呢?

  只要止惡行善,發(fā)菩提心,有『信』、『愿』、『行』,三資糧即可!盒拧会屽热鐏,決無誑語,阿彌陀佛,決無虛愿;念佛定可往生極樂世界!涸浮浑x娑婆,愿生極樂;愿將一切功德,回向極樂國!盒小粓(zhí)持阿彌陀佛之名號,老實念佛,直到一心不亂。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呢?

  藕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祇貴信得及,守得穩(wěn),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zhuǎn)。」但每個人狀況不一,所以按自己的條件來自定功課即可,最主要就是『持之以恒』。

  又如何達到一心不亂呢?

  藕益大師說:「要達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shù)。最初下手,須用數(shù)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后記數(shù)亦得,不記亦得。」再者,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由意根起念,舌根念佛,耳根聞入,其余三根,自然攝受。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日久行深,即可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憨山大師的《費閑歌》不是說:「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閑,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共恢饽,是否有用?

  修行有『解』、『行』二門,念佛人從行門進入,直到心開悟解;縱使不悟,亦可往生極樂。此偈說得很明白,念佛要深信切愿,心口如一持名念佛。縱然散心念佛,念久也會專心而念;更何況《法華經(jīng)》有言:「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顾^:「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苟嗄疃嘈蘅傆泻锰,剛開始都是散亂心,因為這是念佛的過程,故不能氣餒。且念一句佛有無量的功德,還可消除自己的無明業(yè)障,因此要堅定信心的念,不要再找任何借口,來貽誤此生才是。

  正如徹悟禪師所言:「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箍傊,要時時憶佛念佛,而念佛時要以至誠恭敬的心來念,不求快速、不求感應(yīng)、不求開悟,一句一句清清楚楚,老老實實的念,便能一路念到,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精彩推薦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