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僧格

  全僧格

  記得以前讀物理系的時候,曾讀到物理學天才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專家不過只是一只訓練有素的狗!」乍聽起來好不嚇人,總覺得未免批得太刻了點。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也有點道理:一只訓練有素的狗,可以單純地為了一塊肉,而把某一個口令做得非常好,然而除了「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標準化反應(yīng)外,狗子對于其它是一概不知、一概不曉的。就「道德的」立場上看,狗子的聽話與標準化反應(yīng),不過只是為了「一塊肉」(現(xiàn)實利益)的目的,何有自覺自發(fā)可言?牠根本就不知道動作的意義。今天有多少學有專精之人,只是為了現(xiàn)實生活,而鎮(zhèn)日跳高跳低不知所以然的?出家若仍如此,豈不可悲之甚!不過這究屬等而下之者流,在此暫且不談。

  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涵,可就「人格培養(yǎng)」的角度看,所謂的「訓練有素」,其實只不過意味著對某些特定的技能有所專精罷了,在這方面他可能是天才,然而在他所未涉及的部份(占大多數(shù)),他正可能是個「白癡」。這層理解,甚至可以延伸成為人格修養(yǎng)的層次看:一方面,只片面地知道某些技能或道理,怎么可能把握住在本質(zhì)上屬于整體不可分割的宇宙真理呢?另一方面,雖然在某些特定的學問上是專家,可是由于在另外的人生領(lǐng)域中顯得過度無知,如此反而失去了人生而為人的價值(有些科學家,脾氣古怪、人格扭曲,只知研究,而其它事物一概不知,缺乏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孔子曰:「君子不器」(「器」者,意指某種專門的能力、學問等)誠為良言,要成就為一個人中君子,那是全性起修、全面增上的事,怎可只是片面地訓練與增上而已呢?因此君子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君子當然不能沒有專門的特長,但是卻又必須兼顧其它人格特質(zhì)和世間學問的培養(yǎng)與成就,如此才是一個「完全的人」,否則只是定于一尊,豈不是與訓練有素的狗沒兩樣?這是君子之所以「不器」(不可只專精于某一專長)的道理,這也正是「全人」的教育理念。

  然而近百年來的西風東漸,盲目推行洋式末流教育的結(jié)果,常常只是教育出一些訓練有素的「專家」,而不是成熟人格的「君子」。中國人(尤其是臺灣)在這些專家的領(lǐng)導底下,所建構(gòu)的也只不過是片面的成長環(huán)境,而不是以全方位的生命角度所建設(shè)的國家環(huán)境。臺灣為四、五十年來的經(jīng)濟成長,所付出的社會道德低落代價,不正是最好的明證?影響所及,今日的佛教界,似乎也正彌漫著一股追求「專家」的氣氛。一方面某些出家人盲目地吹捧所謂的「佛學專家」──其實有不少根本就是寄佛吃飯的外道白衣,有的甚至是毀謗佛法、輕視三寶的慢劣份子!另一方面,或為了一圓師長的「專家」夢,或為了與那些可憐的白衣專家相抗衡,或為了辦所謂「佛教大學」的需要。有不少為人師長者,正有意無意地在鼓勵、培養(yǎng)一些年輕僧尼,成為「專家」。

  其實,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并非壞事,問題就出在他「只是」專家。古德云,出家人三刀六錘,敲打唱念、文功、武略、修行、辦事、學問、道德、弘法、領(lǐng)眾等等,要樣樣都會。因為,這是成就「完全僧格」所必須的訓練,同時也是一個大乘僧人所必備的僧格特質(zhì)!如此才能「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正是「全僧」的教育理念與風格,所謂的「菩薩在五明中求」,其深刻的意涵亦即在此。

  出家以來,看到不少的出家人(老、中、青三代都有),或者于學問有所專研,或者于辦事有所特長、或者樂于靜修、或者好樂領(lǐng)眾……,可是往往都只偏于一邊而不能全性起修。做學問的人,鎮(zhèn)日在文字象牙塔里比對鉆研,思前想后、批這批那,而缺乏行動實踐力,不能合光同塵地投入住持與建設(shè),如此既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光用想的不過多是些分別意識的佛教理論而已,如何能真正產(chǎn)生解脫大用?弄久了,還搞出一大堆古怪的脾氣來,誰也不服誰,只好彼此孤獨地過一輩子。做學問的如此,那么所謂專精修行的不也如此?只管修行而不思在知見上求增上,結(jié)果往往就得少為足,少分定慧現(xiàn)前時,就錯認消息起增上慢。再不就是徒以「老修行」的風格而吸引學人,卻又無能辦事與領(lǐng)眾,既乏主事的定見又無調(diào)眾的善巧與制度,復(fù)又人事不知、人情不曉,這樣的老修行,不過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罷了。重解或重行的人如此,其它辦事的人,其不平衡的內(nèi)容或者不同,但僧格不全的本質(zhì)卻是一樣的。

  這種「為僧而器」,不能超越自身專業(yè)的窘境,正是長久以來「全僧格」教育不彰的結(jié)果。再不努力扭轉(zhuǎn)、提倡,恐怕僧團的和合與佛法的正確弘傳仍將不可得。

  大乘佛法的目標,是成就;兩足尊的圓滿佛果,而要成就此一「萬德莊嚴」的佛果,則因地中「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努力是絕對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是「圓滿」了)。而要真正的能嚴土熟生,則非有完全的僧格不為功:只會修行不能住持道場領(lǐng)眾共修,則長治久安的制度無法建立,修行的道風無法傳達;只會研教而不能實際投入生活歷煉與實修,則徒然以解為證,以說為行,不但不能產(chǎn)生佛法大用,同時也是某種程度的懈怠,甚至還可能產(chǎn)生邪見;只會蓋廟修福而不求道德增上,難免就「官大學問大」,以非法而領(lǐng)導大眾,結(jié)果相牽入火坑、求升而反墮……。因此「全僧」的培養(yǎng),其實正是菩薩道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大乘佛法上「全性起修」的必然結(jié)果──依著菩提覺性,在一切人、事、物、境等全法界的事務(wù)中,你都要隨緣地面對、全然地接收、誠懇地努力、精進地學習,而不逃避、不厭煩、不疲勞、不退墮,如此廣修萬行而銷歸自性。在這全法界的塵勞當中,一一地歷境修持,以漸次地消解那菩薩的塵沙無明,無欠無余地直到究竟成佛!

  一個具有全僧格內(nèi)涵的人,正是大乘佛法的真子,緣法界塵勞而修,在莊嚴佛土中莊嚴了自土,在成熟眾生中成熟了自性。這是大乘佛子的真承擔!

  是不容易,不過值得我們努力。

  附注:談「全僧格培養(yǎng)」的概念,與是否為「通家」或「專家」(專指修行方式)是不一樣的。就好象,無論社會上的專才還是通才,他們都需有「健全的人格」一樣,無論修行的發(fā)心廣、狹,深、淺,身為大乘佛弟子的「基本正見及發(fā)心」(僧格的根本),仍有其一定之標準的。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