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所以說,愛也是一種須要學習和培養(yǎng)的能力,只有一個人內(nèi)心非常強大的時候,他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自利利他,才能不會受傷。

  前提是至少我們不受傷,更進一步我們才有能力去自利利他。這個做婆婆的如果匱乏感太深,我執(zhí)過分的強烈,那么不但自己受傷,而且還會傷害到孩子,甚至傷害到孫子,傷害到周圍其他人。當我們在苦海中的時候,我們就到處訴苦,放射我們的負面情緒,所有接觸我們的人,可能都被拖到這個苦海里。苦海無邊!

  所以,修行非常重要。那么,怎么來淬煉我們的情感,怎么來提升這一顆心靈?有的人說,修了慈心禪之后,現(xiàn)在好像接納度高了很多,更有耐心了?吹揭欢浠ā⒁活w草,心里都是柔軟的,都會有贊美;看到義工們在一勺一勺地給我們添飯菜的時候,都能夠一直對他們散布慈心,產(chǎn)生感恩,覺得太開心了。但是有時候也會產(chǎn)生一種擔憂:覺得太慈悲會不會也出問題?就不敢太慈悲。我在這里告訴大家,慈悲是沒有問題的,越慈悲越好,千萬不要擔心太慈悲會帶來困擾。

  但是,無智的慈悲——就是沒有智慧的慈悲,可能會帶來問題。所以,慈悲需要跟智慧連接起來。慈心禪它本身不會增加我們的煩惱,還能對治煩惱,特別的功能是除去嗔恨心。可能大家也有感覺,剛來禪修營的時候,特別的敏感、特別的脆弱,有個風吹草動都會刺激到自己,處處都容易生嗔心?赡苄捱^一兩天以后,我們接納的心就變強大了。周圍人的一些動靜,也不會刺痛你的心,甚至于你還可以對對方修慈心了,就會發(fā)生這個變化。所以說,它可以對治我們的嗔心。

  另外,慈心也能除貪,就是能夠把欲望轉(zhuǎn)化成慈悲。所以慈心禪修好了,我們可以證到色界(佛教把眾生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身心狀況從粗重到輕細。人類處在欲界——編者按)的初禪、二禪、三禪,加上舍心可以證到四禪。色界的法,都會離開五欲。所以整個欲界的飲食、男女,這些欲望都是可以滅去的。

  當我們慈心禪修好了以后,你就不會那么追求口味了,不會那么貪吃了。就像大家這幾天,有的人可能在社會上是無肉不歡的,但是你來到寺院里,如果你的禪修真正契入了,非常簡單的飯菜,你都會吃得非常可口。就是你的五欲也會變得淡薄。

  經(jīng)典里記載,佛弟子里邊,慈心修得最好的在家眾是一位王后,她的慈心修的非常深入,國王跟她在一起的時候,感覺很幸福,但是不會對她有任何的欲望,這就是慈心的力量。

  所以我們大家不用擔心,慈心禪不會增加我們的煩惱,反而會對治我們的煩惱,令我們整個的身心,得到療愈和提升,讓你能獲得力量。但是核心是要有智慧的慈悲。我們的慈悲越強烈越好,越強大越好,但是必須要跟智慧匹配上,無智的慈悲是不夠的。

  剛才我們舉的這個個案里,這位做婆婆的,她的痛苦核心是來自于我執(zhí)。那么我們在修慈心的時候,對自己發(fā)送慈心會不會增加我執(zhí)呢?大家說會不會增加?不會增加。為什么?因為本來就是無我。

  我執(zhí)是不需要打壓的,因為本來就是無我,實相就是無我的。有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去打壓這個我執(zhí),會覺得“我這個人太自我了”,馬上挺難接受的。然后就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不應該這么自我,我應該無我。”但是,當我們這樣來打壓自己的時候,我執(zhí)在不在呢?其實還是在的。只要是凡夫,沒有證到開悟,都是有俱生我執(zhí)的。

  而且我執(zhí)很可能以一種微細的方式、換了一種方式顯現(xiàn)。也可能當你表現(xiàn)得特別無我的時候,恰恰也是很自我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承認我們的執(zhí)著。

  承認我們的自我和執(zhí)著,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比如像這個婆婆,她在這個時候就會意識到這其實跟自我有關(guān):為什么看到我的兒子跟媳婦他們感情好的時候,我那么難過?其實不是因為我不夠愛他們,而是因為我自己的孤單、我自己的失落,我的自我也沒得到滿足。

  她承認了這個自我,承認了自己的匱乏感跟需求,反而會開啟一個療愈自己的道路。不然的話,我們就會朝外求,朝外求的話就是打壓別人、攻擊別人,抱怨、控制、索取,導致各種問題都出來了。

  我們把指責別人轉(zhuǎn)化為慈悲自己,關(guān)懷到自己內(nèi)在的匱乏感和內(nèi)心里的那些孤獨感。當我們輕輕地去照亮這個部分時,反而會覺得內(nèi)心里變得強大起來。當我們療愈了孤獨感,療愈了內(nèi)在的脆弱,我們反而能夠變得無私。所以說,你要想做到無私,不是通過打壓、命令自己無私來做到,而是因為你的內(nèi)心不孤單了,你的內(nèi)心不再黑暗,你的內(nèi)心不痛苦、不脆弱,在這個時候,你是喜悅的,充滿力量的。心里有光亮,你自己變成了光,然后就有能力照亮別人,這個時候你就變得無私了。

  如果我們自己很匱乏、很脆弱、很孤單、很痛苦,這樣的狀態(tài)下再逼著自己去利他,要去照亮別人,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就一再地抗拒,是不是這樣的?就會產(chǎn)生一種糾結(jié)。有時候我們做不到,就會產(chǎn)生一種否定自己的心態(tài),覺得我學佛學了這么久,怎么還不慈悲?為什么我的菩提心還沒發(fā)起來?嗔心怎么還這么大?

  有時候我們家人也會講,說:“你看你還學佛?你還發(fā)脾氣!你還這么小心眼!”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就更難受了,甚至于質(zhì)疑學佛有什么用?

  所有的問題出在哪里?其實那是因為我們的內(nèi)在太痛苦、太匱乏、太孤單,太想得到認可。但是誰能夠來療愈這樣一個脆弱、孤單、那么迷茫的這顆心呢?我們拼命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得到了別人的認可之后,你仍然需要更多的認可。而且哪怕全世界的人都認可你,只要有一個人走到你面前,對你不屑一顧,瞬間你的心就受傷了。

  只有當我們自己療愈了自己的內(nèi)在,全世界的人走過來對你不屑一顧,但是你的內(nèi)心里對大家只有慈悲,不會再有任何的嗔心或者渴望,那個時候我們才真正獲得了自由。所以說自我關(guān)懷能夠破去我們對自我的那種抓取感,因為我們從內(nèi)在里療愈了自己。

  所以“我執(zhí)”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被照亮,而不是打壓。我們首先要承認這個我執(zhí),你必須要承認它存在;第二你要去照亮它,我們用慈悲和智慧的光照進去,療愈里邊的匱乏感。因為本來就是無我的,我們不需要去頭上添頭。

  有的時候我們打壓這個我執(zhí)、自我的時候,其實某種意義上你也是在承認這個自我,意味著你認為有一個自我,但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我的,無我是實相。我們開悟,其實只是體認了、意識到這個實相而已。所以,我執(zhí)不需要被打壓,它需要被照亮、被看清,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被控制,不會被傷害,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我們最終會看到,所謂的自我,所有的自我感都是假的,只是一個感覺,其實都是心念的游戲,我們的心跟自己玩的游戲而已。所以佛法說此身此心,沒有一個自我。我們中國人最好的是面子,覺得“我多沒面子”——那么是這個身體沒面子,還是這顆心沒面子?如果說這個身體沒面子,你不會有什么感覺;說這顆心沒面子,心也在剎那變化。但是說“我沒面子”,那就是概念的執(zhí)著了。

  所以,我們不斷地去見到這個實相,不斷地去如實觀,我們就會越來越通透。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說需要慈悲的力量,但是也需要大智慧。但是光有智慧沒有慈悲,那也是不夠的。因為那樣的狀態(tài)是不夠平衡的。所以有的人修著修著,人就會修得比較孤僻,或者說,跟人失去了連接,甚至修到最后嗔心越來越大。

  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注意到慈悲的這個部分。慈心被稱作四種護衛(wèi)禪之一,守護我們的修行者。在佛教里面每一位參與者,都應該精通四種護衛(wèi)禪,那就是佛隨念、不凈觀、死隨念和慈心。有兩個是溫暖你的心的,有兩個是讓你的心清涼的。

  脆弱的時候,可以憶念佛陀,念佛,想到佛的偉大,佛的力量;你也可以修慈悲,運用你的慈心的力量,你的心就會溫暖開放。還有兩個法能夠清涼你的心:就是念死無常,想到人終歸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會死的,想到了死亡,我們的心就會被凈化;還有不凈觀也可以對治我們的欲望。

  所以這四個法都是需要的,只有這樣我們的心才會平衡。即使是聲聞的行者,他們也需要修慈悲,不然的話也會遇到心靈的困擾。所以我們每天早上帶大家聽一遍《慈經(jīng)》。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