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

  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凈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若是以這樣的心行布施,福報是不可思議的。

  【 惟覺談禪 】:布施

  問題一:布施的質(zhì)與量,會影響到功德的大小嗎?

  老和尚開示: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認(rèn)為布施的東西要數(shù)量多、品質(zhì)好,乃至于布施珍貴的寶物,才會有很大的福報;認(rèn)為只布施一點點香花、一個水果、一杯茶、一碗飯,數(shù)量不大、質(zhì)也不好,所得到的福報就不大。其實,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以我們當(dāng)下這一念心為主,要看我們布施的這念心,是不是附帶有條件?是不是清凈、虔誠、恭敬、平等?如果是以恭敬心、清凈心、虔誠心、平等心來布施、供養(yǎng),就是最大的功德;相反的,如果是有條件的,雖然會有福報,但功德果報卻是有限。

  在佛經(jīng)里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對貧窮的夫妻,以乞討為生,他們唯一的財產(chǎn)就是一條毯子,所以這條毯子是他們最寶貴的財物。后來,夫妻二人檢討反省,這一生會這么窮困,是因為過去世沒有行善、修福,沒有供養(yǎng)三寶的緣故。這時,正好是釋迦牟尼佛住世,四處托缽行化,他們就商量,想把這唯一的毯子,拿去供養(yǎng)佛陀,可是這個毯子又臟、又臭、又舊,供養(yǎng)佛陀不但不禮貌,可能還會招罪過,于是在精舍外面徘徊、猶豫。佛陀知道了這對老夫妻心里的想法,就告訴弟子要他們進(jìn)來。老夫妻看到佛陀的慈悲、和藹,就虔誠、恭敬地把這一條毯子供養(yǎng)了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叫目連尊者把毯子拿去海邊洗一洗,把它洗干凈。當(dāng)目連尊者把這個毯子拿去洗的時候,忽然波浪滔天,浪高數(shù)十丈從海中直涌而來。目連尊者是佛弟子當(dāng)中神通第一,看到這個情況,立刻運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鎮(zhèn)伏波浪,但是須彌山放到海浪當(dāng)中,就像一個小藥丸一樣,無濟(jì)于事,海浪仍然繼續(xù)升高。于是,目連尊者只好趕快回到精舍請示釋迦牟尼佛。

  佛陀就拿了一粒米給目連尊者,說:「你把這一粒米丟到海浪當(dāng)中,海浪自然就會平息!鼓窟B尊者就把這粒米丟到海中,說也奇怪,真的立刻風(fēng)平浪靜了。目連尊者覺得很奇怪: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都不能平息這個海浪,為什么這小小的一粒米能夠把這么大的海浪平息?于是,請釋迦牟尼佛說明原因。佛陀開示:「你不要小看這粒米,這一粒米代表宇宙之間因緣會合的一種真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這一粒米,是以種子為因,以外面的水分、陽光、空氣種種條件為緣,還有種種人為的因素,共同加起來,才能有這粒米的存在。

  所以,就如佛經(jīng)里講,谷子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自始至終都是因緣和合、生生不息,這粒米也是,所以把它投到海浪里面去,海浪自然就會平息。」

  然而,為什么會如此波濤洶涌呢?佛說,這對老夫妻的毯子雖然又臟、又臭、又舊,可是,由于老夫妻的發(fā)心是真誠、廣大的,而且有慚愧心,所以,毯子一洗,水流到海中時,一般人所看到的臭水,就變成光明、變成香的水,乃至于化成七寶宮殿。東西南北四海龍王們看到這不可思議的功德,都來歡喜贊嘆,所以產(chǎn)生這么大的海浪。他們這念布施的心是非常的清凈、光明、虔誠而平等,所以功德甚至超過了須彌山。

  從這個故事來看,布施完全在我們當(dāng)下這一念心,而不在于「質(zhì)」或「量」。假使是布施最好、最高貴的毛毯,十件、一百件、一千件、一萬件,可是這念心不是虔誠心、清凈心,而是藉此機(jī)會打知名度,那么,不但沒有功德,可能還會招罪過。所以,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凈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若有了這些心,福報就是不可思議的。

  問題二:「施」與「受」何者比較快樂?

  老和尚開示:

  幫助人、救助人,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羅蜜當(dāng)中,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錢財、智慧、精神……等;依種類來分,大致可分成三類: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有功德。

  行布施時,應(yīng)該要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來做這件事情,才會有意義、有價值,而且未來的果報也是無窮盡的!地藏經(jīng)》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yǎng),……,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現(xiàn)在有些人,布施是為了打知名度,讓大眾知道他在做善事,為求受到大眾的肯定而布施,這樣子就是有條件的布施,不是清凈的布施。雖然是布施了錢財,也可以得到一些福報,但并非真正的發(fā)心,得不到無量的福報。

  在經(jīng)典中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兄弟,大哥個性好吃懶做、處處計較,甚至一毛不拔,慳貪不舍;弟弟卻是很勤奮、很努力,喜歡廣結(jié)善緣,所謂結(jié)善緣也就是布施,因為無論布施錢財、智慧,乃至于布施一個微笑,都有福報。

  這兩兄弟的性格完全不一樣,有一天遇到天災(zāi)地變,兩人都往生了,一起到閻王殿報到,閻王對他們說:「你們兩兄弟的個性雖然不一樣,但在世的時候,也不是大奸大惡,所以都可以再轉(zhuǎn)世為人,現(xiàn)在有兩個地方可以去,第一個去處是接受人家的供養(yǎng)、布施;另一是專門賺錢修善,來救濟(jì)人家、行布施。經(jīng)過調(diào)查,這兩個去處分別是:姓趙的人家,這是專門布施的,以及姓謝的人家,這是專門接受布施的,你們的意愿為何?」

  結(jié)果,哥哥真的轉(zhuǎn)世到謝家去,因為家貧如洗,變成了乞丐,接受人家的布施、救濟(jì),但一生受苦無窮;而弟弟投胎到趙家,趙家有很多的財富,常將這些財富拿去修善、布施,結(jié)果因為勤修布施,不但得好名譽(yù),而且廣結(jié)善緣,福報愈來愈大。所以,我們都知道「舍得」「舍得」,因為有「舍」才會有「得」,如果沒有「舍」就不會有「得」。

  藉由這個公案,我們了解布施才是一種福報。佛經(jīng)上講,要惜福、修福,修福就是要布施,沒有布施就沒有福報。在現(xiàn)今這個社會,我們行布施要基于慈悲心去做,不要存著想得到好名譽(yù)的念頭,無所求的布施,社會才能夠祥和,我們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