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靈裕 (道俗俱伏)

  靈裕 (道俗俱伏)

  “現(xiàn)在不能出家,這一輩子就完了。”七歲的靈裕嘆息說。他的出家的請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絕了。

  靈裕一生下來,就與佛門有緣。每次遇到僧人,小小靈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禮,把自己手里拿著的舍不得送給小伙伴的心愛之物送給僧人。一聽到屠宰的聲音,他就覺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難忍。靈裕六歲的時候,就向父母提過出家受戒的要求。父母那時瞪大了驚異的眼睛看著靈裕,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六歲的兒子會提出如此不同尋常的請求,父母早就把振興門第的希望寄托在靈裕的身上,他們怎么會允許靈裕出家呢!的確,靈裕太聰明了。千余字的文章,小靈裕一看就能背誦,《孝經(jīng)》、《論語》等,初讀就文詞俱明。

  靈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絕后,他就想尋找時機(jī),逃出家門。十五歲的時候,靈裕做好了準(zhǔn)備。但這一年,父親得了大病,靈裕只得留下來侍候。父親的病,使家人每天為他請醫(yī)拿藥,晝夜看守,而父親則被病折磨得死去活來。靈裕看到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這樣的苦難是無盡的,人生毫無歡樂可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靈裕投身佛門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父親的病稍一好轉(zhuǎn),靈裕就不辭而別,到應(yīng)覺寺投明寶禪師出了家。

  剛?cè)敕痖T,靈裕就手拿經(jīng)卷對天發(fā)誓:

  “我要真心誠意學(xué)法,窮盡三藏的微言大義!”

  靈裕先后從明寶、道憑等五位禪師學(xué)法,學(xué)習(xí)了《地論》、《四分戒》、《僧祇戒》等經(jīng)典。

  北齊文宣帝弘揚(yáng)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講法,眾高僧大師前來投奔。靈裕借此時機(jī)前去學(xué)法。他跟從安、游、榮三法師聽《雜心論》,向嵩、林二法師學(xué)習(xí)《成實論》。靈裕自己則專門研究《華嚴(yán)》、《涅槃》、《地論》等。他每學(xué)一經(jīng),都要搜尋多種版本,探討其間的異同,從善而學(xué)。

  經(jīng)過這一番學(xué)習(xí),靈裕透徹地理解佛經(jīng)的義理。接著,他又開始向眾僧傳講佛法。

  靈裕宣講佛法,其意并在佛經(jīng)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讓人領(lǐng)悟佛理的根本。有時他為講一字,要用幾天的時間,有時一次講幾卷。在宣講中,靈裕揭示了佛理的玄妙之意,使聽者心領(lǐng)神會。為此,前來投奔靈裕的人很多,眾人都稱他為“裕菩薩”。

  靈裕講法,從不隨意而行。如果遇有講席,定要鄭重邀請,靈裕才登法席。曾經(jīng)有一次,靈裕講到一半時,突然拿起錫杖和衣服就要走。講席主人很恐慌,上前深施一禮。

  “法師為什么突然停講,弟子有何失禮之處,請法師明示。”

  靈裕說:“弘法就要消除自己的惡行,現(xiàn)在施主惡跡仍在,我在此處講法,有辱于佛門。”

  原來,主人種了四十畝韭菜,靈?吹胶螅牌鹕硪叩。僧人戒律上有禁食葷食的要求,韭菜是葷食之一,所以靈裕說講席主人有惡跡。法席主人明白原因后,請求靈裕說:“法師還是講下去,這個惡跡容易除去,不要為此擔(dān)心。”說完,立刻請村民用犁鋤掉了韭菜。

  僧人們到一起聽講法,在休息時彼此之間常開玩笑。但每當(dāng)靈裕在場,眾人無不肅然。下座僧人因靈裕嚴(yán)肅剛直,往往不敢前去參問。

  靈裕一心只在佛法,一點(diǎn)也不關(guān)心世俗的名利之事。文宣帝建寺院,屢次下詔,要召一位德高之人做住持,國家供給日常所用。靈裕因被眾僧稱為最富德行之人,皇帝多次請他前去。靈裕推辭說:

  “這件事的意義重大,我的德行不夠。陛下以此利相賜,接受者可以榮耀一時,可這不是我想得到的。如果您把有利于眾生的道法賜給我,我會毫不猶豫地接受。”

  后來,皇后得了病,要眾僧誦經(jīng)消病。大家一致推舉靈裕為法主,首先登席講法。這時,有一只公雞,隨眾人一同聽靈裕講法。靈裕講完后,雞大聲鳴叫著飛到西南面的樹上,一夜后就死了。不久,皇后的病也好了。眾人都說,這是靈裕法師的道法高深所得到的感應(yīng)。宮中賜給靈裕袈裟三百件,靈裕把它分給眾僧。

  周武帝滅佛時,靈裕扮成俗人的樣子。他穿著缞衣,頭戴绖麻帶,就如同死了父母一樣。靈裕發(fā)誓,在佛法復(fù)興之時,他才要恢復(fù)舊裝。

  靈裕領(lǐng)著二十多個僧人住在一起,晚上談佛理,白天做俗事。學(xué)習(xí)佛經(jīng),鉆研其深奧的含義,隨時記錄心得體會。當(dāng)時正處在艱難時期,無法得到糧食。靈裕于是寫了一本占卜的書,讓人用這本書算卦換糧,每天可以得到二升米,并以此為限度。后來人們聽說這本書能夠預(yù)告未來,前來求問的人很多,得到的米也逐漸增多。靈裕知道后說:“我們占卜得米,是為了糊口修法,現(xiàn)在竟然以掙米為目的,真是得小失大。前人曾有在刀口上舔蜜而傷了舌頭的說法,看來今天應(yīng)驗了。

  靈裕把占卜的書要回來,當(dāng)著眾人的面燒掉。第二天他親自去算卦,一會就得到二升米,然后卷席而歸。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靈裕仍然學(xué)法不輟。

  隋朝建立后,佛教得以振興,靈裕繼續(xù)他的弘法之業(yè)。

  隋文帝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開佛法講席,邀請各地僧人前去講法,靈裕做了首席。當(dāng)時聽講有一千多人。文帝此時下詔設(shè)僧官,職位大約相當(dāng)于都統(tǒng)。樊叔略推舉靈裕,靈裕推辭說:

  “都統(tǒng)所需的德行,并不是我靈裕這種德行,都統(tǒng)所需的才能,也不是我的才能。既然我的德才都不是都統(tǒng)所需的,這事我確實難以從命。”

  靈裕又請求到燕趙弘法。靈裕在燕趙五年間,弘法遍及各地。

  開皇十一年,文帝敬仰佛教,要請高僧到京城弘法。文帝聽說靈裕名滿天下,于是下詔說:

  “尊敬的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我尊崇三寶,歸依佛法之心真切。愿意弘揚(yáng)佛法,保護(hù)佛教。法師德行精深,理義淵博,通曉佛典,能夠引導(dǎo)眾生,道俗尊敬。我想把京師做弘揚(yáng)佛法的福地,讓天下人歸慕,讓四方人都以它為中心。因此,想請法師與我共建弘法大業(yè),法師應(yīng)了解我的意思,早日入京。”

  開皇十年,靈裕曾在洛州靈通寺的院子里得一封信,上面預(yù)示著靈裕未來的命運(yùn),說他要在咸陽遭厄運(yùn)。現(xiàn)在靈裕得到文帝的詔書,他想厄運(yùn)可能要來了,因為京城畢竟距咸陽不遠(yuǎn)。靈裕當(dāng)時可以借口患病不去,可他又想這是弘揚(yáng)佛法的好機(jī)會,就不顧信中所示,步行向長安進(jìn)發(fā)。

  靈裕到長安后,皇帝派人前去慰問,讓他住在興善寺。文帝又下詔讓有司召集全國有聲望的僧人,商議統(tǒng)一佛教的事。眾人商議時都表示贊同。靈裕卻說:

  “佛家各派本來是相通的,只不過是各奉佛典不同罷了?哪里用得著這樣呢?”

  靈裕又覺得在長安弘法有所不利,就上表文帝,請求回去。文帝看過表奏,答應(yīng)他的請求。此時,仆射高頻等仍想建立佛教的大一統(tǒng),又上表文帝讓靈裕留下。靈裕得知此事,非常氣憤:

  “一國之主,本不應(yīng)有二言,F(xiàn)在又讓我留下,這于情理不通。”

  靈裕又對門人說:

  “帝王大臣,我不想離他們太近,那樣只能使他們侮辱你,而且輕視佛法。離他們遠(yuǎn)一點(diǎn),卻可以讓他們對你尊敬一些。我考慮再三,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接著文帝又三次傳旨,請靈裕商討一統(tǒng)之事,靈裕借故推辭。不得以,文帝對大臣功威說:

  “我知道靈裕法師剛正梗直,是一個想得到自在的人,我們不應(yīng)該強(qiáng)迫他。”

  于是文帝又傳旨,讓左仆射高頻、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人,前去拜訪靈裕,宣讀了文帝的圣旨,代文帝改懺罪。同時,賜給靈裕綾錦三百匹,而且為他在山中建寺,文帝親自題寫匾額,起名叫靈泉寺。

  靈裕在靈泉寺,文帝常常寫來詔書,表示問候,不斷地賜給靈裕許多東西。由此看來,靈裕出京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靈裕從靈泉寺移居演空寺,在寺中大力弘揚(yáng)佛法,修持佛道。想學(xué)佛法的人,往往不辭勞苦地到寺中請教。一時間,學(xué)法者達(dá)上千人。靈裕傳人佛法,教誨有方,常以大德們的事跡為典型,讓學(xué)法者向他們學(xué)習(xí)。

  有一個沙門將要返回故地傳法時,來向靈裕告辭。向靈裕請求:“愿聽您一言,切中佛法的要害,使我能依它理解佛法修持佛道,長久受益。”靈裕說:“你來的時候,我曾對你說過,在你走的時候,我一定贈給你有用之物。”這個僧人上路時,靈裕給他一本書:

  “經(jīng)、誥、禪、律,恐怕會使你的心混亂不堪。這里有一本《高僧傳》,你拿去作為榜樣,可以長久使用。”

  這個僧人還鄉(xiāng)后,以此傳為借鑒,體悟到了佛法的妙處。

  曾經(jīng)有一次,靈裕去聽慧遠(yuǎn)講法。在講授的中間,靈裕突然高聲說:

  “慧遠(yuǎn)談佛經(jīng)的注解講法事,而讓眾僧修道,簡直是魔說!”

  在座的人震驚而起,紛紛斥責(zé)靈裕;圻h(yuǎn)快步走向靈裕,靈裕對他說:

  “我聽說仁者弘法,總是以身作則,以傳示范。因為學(xué)法之人,是希望有榜樣的。”

  慧遠(yuǎn)流淚施禮接受。

  靈裕行為清貞潔凈,正氣凜然。他自入佛門以來,就能夠持律自守。而且年齡越大持律越嚴(yán),俗情愈減。

  母親得病,靈裕前去探望。走到中途,聽說母親已死,就不再前往。他嘆息說:

  “我來看母親,現(xiàn)在還看什么呢?還是回到寺中,為我的來生做準(zhǔn)備吧。”

  在年近六十時,靈裕所在寺院已有兩堂僧人,靈裕卻從未有過自己單獨(dú)的居室。遇到言行有違犯僧規(guī)的,靈裕常常讓他出眾,當(dāng)面給予訓(xùn)誡。不是經(jīng)律中所允許的,寺廟中決不許女人停留。女人住的房屋,靈裕從不讓僧人進(jìn)去。只有在講法時,才讓女人入寺中聽法,而且要后入先出。靈裕要求眾僧不要穿綾羅綢緞,看到服裝不合規(guī)格的,他一定會當(dāng)眾處理。

  一次,靈裕與人探討清名和小利問題。靈裕說:

  “我聽說君子爭名,而小人爭利。”

  “名本是從利來。”對方說。

  “但得了小利,就失去了清名。”靈裕說。

  那人說:“這種人是假做善相。”

  靈裕反唇相譏:“這也遠(yuǎn)勝過真心去做壞事者。”

  人們把他的這段話傳為佳言。

  鄴下人有諺語稱贊靈裕:衍法師伏道不伏俗,裕法師道俗都伏。

  隋文帝仁壽(公元602或603年)年間,文帝下詔,把舍利分到各州。當(dāng)時,出現(xiàn)了許多奇特之象,人們都認(rèn)為是吉兆。靈裕說:“白花、白樹、白塔同時出現(xiàn),我看是兇兆。”

  眾人不信。不久,獻(xiàn)皇后和文帝相繼去世,全國人都穿白衣,證明了靈裕之言。

  相州刺史薛胄所住屋子的地基忽然變成了玉,胄認(rèn)為這是瑞兆,于是設(shè)齋慶賀。靈裕說:

  “這是琉璃,要慎重,不是福象。”

  薛胄沒有聽靈裕的話。后來楊諒起兵叛亂,薛胄被流放到邊疆,才想起靈裕的警告?但已經(jīng)是追悔莫及。

  仁壽末年(公元604年),在寒陵山建浮屠塔。在建到四層時,靈裕在一天早上催促眾人說:

  “恐怕事情有變,應(yīng)該晝夜不停地施工。”

  果然,將要建到頂層時,趕上晉陽事發(fā),上面下令停建。靈裕也在第二年死去。

  靈裕知道他要離開人世時,就向弟子們進(jìn)行教誨,讓他們行善戒惡。在死前第七天的早晨,靈裕提筆做詩二首。

  第一首是:

  初篇哀速終

  今日坐高堂,明朝臥長棘。

  一生聊己竟,來報將何息。

  第二首是:

  其二悲永殯

  命斷辭人路,骸送鬼門前。

  從今一別后,更會幾何年。

  靈裕去世的那天晚上,他對侍者說:“痛在后背,我要走了。”三更時,眾人只覺得異香滿室。非常驚異。此時,靈裕已入禪定,口中念著佛的名字,一直到天明,最后氣斷而逝。那年,靈裕八十八歲。眾人哀痛不已,隨之把靈裕葬在靈泉寺側(cè),并建塔紀(jì)念。

  后來,有人為靈裕在寶山建了一個石龕,名叫金剛性力住持那羅延窟,上面刻有法滅時的圖,寫著靈裕的事跡。山幽林靜、語言懇切,事跡昭彰。每年春天到山中游覽的僧人,都要去談龕上的刻文,對靈裕無不佩服萬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