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簡稱《觀經(jīng)》。與《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部經(jīng)。宋畺良耶舍譯。另有異譯一種,已佚。此經(jīng)進(jìn)一步發(fā)揮了《無量壽經(jīng)》的凈土思想,敘述釋迦牟尼佛應(yīng)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凈土莊嚴(yán)的十六種觀想方法(十六觀)...[詳情]

《觀無量壽佛經(jīng)》第七觀:華座觀

《觀無量壽佛經(jīng)》第七觀:華座觀

【經(jīng)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dāng)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①,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

  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dāng)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dāng)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②,梵摩尼寶③,妙真珠網(wǎng),以為校飾。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④宮。

  復(fù)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驗榻饎偱_,或作真珠網(wǎng),或作雜華云,于十方面,隨意變現(xiàn),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⑤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dāng)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yīng)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dāng)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注釋】

  ①大士:菩薩之通稱。

 、谡纾▃hēn)叔迦寶:赤色的珍寶。

 、坭竽δ釋殻捍箬筇焱醯娜缫鈱氈椤

 、芤鼓μ欤河绲谌站犹。彼天華光,莊嚴(yán)最勝。

 、莘ú乇惹穑喊浲臃鹞魹閲,遇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法名法藏,發(fā)四十八愿,構(gòu)建凈土,接引眾生。

【譯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認(rèn)真聽認(rèn)真聽!好好地思惟憶念,我將為你分別解說遣除苦惱的方法。你們要憶持在心,并廣為大眾,分別解說。”釋迦本師正說此語時,阿彌陀佛應(yīng)聲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二位大菩薩侍立左右。

  西方三圣光明熾盛,金相晃耀,不能全部看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也比不上。當(dāng)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至誠頂禮佛的足下。然后仰白釋迦佛:“世尊啊,我今仰靠佛力加持愍念,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但未來的眾生,要怎樣才能觀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呢?”

  佛告韋提希:“欲觀阿彌陀佛者,當(dāng)先觀想西方凈土七寶地上有一朵大蓮華。觀想蓮華一一葉瓣上,作數(shù)百種珍寶的光色;一一華葉上又有八萬四千微細(xì)的葉脈,猶如天然的妙畫;每一葉脈又放八萬四千光明。

  這些都清清楚楚,皆令觀見。小的華葉縱廣也有一萬里。這些蓮華均有八萬四千葉瓣。一一華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作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數(shù)千道光明,猶如七寶合成的華蓋,遍覆西方寶地上。

  又以釋迦毗楞伽寶作為其蓮華臺。此蓮華臺由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以及殊妙的真珠網(wǎng)來校飾莊嚴(yán)。在這蓮華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猶如百千萬億座須彌山那么高。幢上的寶幔狀似夜摩天宮。

  又有五百億微妙寶珠輝映裝飾這些寶幔。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中有八萬四千各異的金色。一一金色遍灑安養(yǎng)寶土,處處變化,各呈種種奇異的相狀: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wǎng),或作各種奇特的華云。這些奇異的光明相狀在十方各處隨往生者的心意變現(xiàn),施作種種善巧佛事。這是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勝妙蓮華,是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fā)的大愿愿力所成就。若欲觀阿彌陀佛的行人,當(dāng)先作此華座想。作此華座想時,不得雜亂觀想,皆應(yīng)一一次第觀之:

  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要觀得分明,如于鏡子中,自見面像那樣清晰明了。此蓮華座觀想成功,能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dāng)生極樂世界。如此觀者,名為正觀;不如此觀,名為邪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