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壇經(jīng)》與平常心

《壇經(jīng)》與平常心

  守京

  老和尚讓小和尚下山去打油,小和尚打上油就小心地端著上山。但是,他越小心,油卻越是從碗里灑出來,等到上了山頂,也就只剩下半碗油了。老和尚什么話也沒說,第二天又讓小和尚下山去打油,小和尚又小心翼翼地端著油上山。這時,路上走來一個老頭子,他看見小和尚的樣子,就說:“小師父,端油不要太在意,你平常怎么走路,就怎么端著走。”小和尚聽了,再沒有那樣過分小心,跟平常一樣走路,結(jié)果油灑出來的基本沒有。回到山上,老和尚問小和尚今天油怎么沒有灑出來,小和尚告訴師父在山下碰見一個老頭子的事,并說了老頭子教的話。老和尚聽了說:“記住,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jīng)》是記六祖慧能大師講經(jīng)說法的故事,其中描寫最大的一次道場是韋刺史率領(lǐng)官僚入山請師弘法。當時,參加法會的有官僚三十余人,儒家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六祖大師首先講了自己艱苦嘗盡求證成道的經(jīng)過,又講了一些佛教修行的方法。最后,韋刺史請教如何在家修行,六祖大師當眾說《無相頌》,讓大家依頌修持: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必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nèi)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平平常常,明明白白,講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根本沒有任何神奇怪異的東西。這段頌,其實就講了個平常心。這里,六祖大師是說,發(fā)平常心,作平常事,只向心覓,勿向外取,一樣可以修成正果。當然,平常心并不只對在家人而言,出家人也要發(fā)平常心。但是,相對而言,在家的修行者社會、家庭諸因素的干擾會更大,更容易產(chǎn)生分別執(zhí)見的心理。所以,發(fā)平常心,對在家的修行者而言,是更加重要的。這里,六祖大師老婆心切,對韋刺史等在家信徒大講平常心是道,更口不提他所弘揚的頓悟法門,只說吃飯睡覺無非佛事,鬧市街衢也是道場,讓人們于世間萬事,平常待之,忍辱精進,求大自在。可見,大師既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又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不離世間法,以使人民心里易于接受。這等慈心悲愿何等的弘深!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理解大師的良苦用心。

  許多人習慣于標新立異,對于“怪力亂神”有一種特殊的向往,而不知真正的菩提之果卻就在我們的平常心田中。六祖大師說這一段頌就是要讓我們自己解脫自己。綜觀大師一生的行徑,開禪宗頓悟法門,不管他即心即佛、心外無佛的教導,還是他弘揚的禪門宗風,無不從平常心中來。所以,大師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不離世間的佛法就是不離平常心、與平常心是一非二的世間生活,如果離開世間生活,離開平常心,去別求佛道,那就好象尋找兔子有沒有角一樣,毫無可能。所以,學習《壇經(jīng)》,首先應該領(lǐng)會六祖大師教導的平常心。只有發(fā)平常心,行平常事,不染不著,“長空不礙白云飛”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

  那么,如果有的人把平常心理解成我平常怎么樣就怎么樣,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怎么辦呢?顯然,平常心不等于這種隨意心。就像莊子書中講的“駢拇”(枝指)一樣。有的人說,枝指也是先天生成,那就也是自然。但莊子認為,自然也要符合常然,天下人沒有枝指,就你一個人有,那就違背了常然,就是不自然了。所以,有的人以為平常心就是我的心想怎樣就怎樣,那就像枝指違背了常然一樣,大錯而特錯的。所以,遵循人類約定俗成的美好的道德人格規(guī)范,尊老愛幼,愛國愛教,謙虛謹慎,認真工作,也就是發(fā)平常心,作平常事,看似平淡,其意義極其偉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