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這首大家熟知的偈子出自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的《無門關》,頌的是“平常心是道”。

  什么樣的心態(tài)是與道相應的心態(tài),是真正吉祥幸福的心態(tài)呢?就是平常心的心態(tài)。

  “平常心”這個話,原本是趙州禪師的師公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后來趙州禪師在南泉普愿禪師那里請教“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禪師也講“平常心是”。什么是平常心呢?

  趙州禪師跟著就問:“還可趣向也無?”意思就是說,我們還能夠想一個辦法到達它嗎?南泉禪師說:“擬向即乖。”如果想用你的心去攀緣,去找,或者說去分別這個平常心,那你就已經不是平常心了。

  南泉禪師接著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它是在知和不知之外。“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我們平時用的知是分別妄想。但是,如果像木頭和石頭一樣,渾然不知,又是無記。道不落在這兩邊,所以與道相應的平常心,也不落在知和不知這兩邊。

  慧開禪師這四句話,就相當于他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平常心。怎么樣來修行我們這個心,這是禪的一個永恒的題目,也是我們所有修行人,所有學佛的諸位,或者說是所有眾生生命的核心命題。

  要修行平常心,有三種境界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第一種境界就是在平淡處,或者叫枯淡處,來煉這個心;第二種境界,就是要在喧鬧處來煉這個心;第三種境界,就是要在困厄處來煉這個心。

  如果我們能夠歷經枯淡、喧鬧、困厄這三種境界,而內心卻是如如不動的,大概這個心就算平常心了。所以,平常心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簡單,在禪的修行層面,平常心有很精準的定向。

  第一個枯淡處。這是現代修行人很難通過的一個考驗。處在信息化的時代,每天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要面對太多的信息,根塵相接,令我們在六根門頭,產生很熾盛的分別,白天黑夜念念不間斷在進行。

  如果在以前,我們的眼根也許只是看到山河大地和身邊的景象,但現在我們的眼睛有了很大的延伸, 可以通過攝像、照片、望遠鏡、網絡,看到時間空間跨度更廣闊的景象。

  我們的六根有一個習性,就是它好像總是在饑餓狀態(tài),總想看點什么,聽點什么,吃點什么,摸點什么,想點什么。六根的這種狀態(tài),就像饑餓時見到食物一樣。我們的六根需要接觸外面的信息來讓它得到滿足,我們的分別心也需要法塵的信息,這些信息就像食物一樣讓它滿足。

  但是它好像永遠不能滿足,你要不斷地給它喂,給它提供新的信息來刺激它。這就是我們在念念之間,根塵交接的時候,向外去馳求六塵信息,在上面起各種分別。

  我們觀察這個社會有一種現象,好像很少有一首歌曲一直流行,我們唱一段時間就覺得沒味了,要換;好像也很少有明星一直都紅,他紅過了,會有后面的人把他取代?偸遣粩嗟卦趽Q,人們視覺疲勞、審美疲勞的頻率越來越快。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在根塵交接這一點上的饑餓感。

  現在,如果我們把手機丟了,就好像丟掉了身體的一個器官一樣,坐臥不寧,因為手機是我們跟外部世界進行根塵連接的一個中轉。

  枯淡是什么,枯淡是讓向外追求根塵信息的習性歇下來。每天你到大殿里面念一樣的經,但是你并不乏味,不覺得枯燥,還能夠津津有味、法喜充滿,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就信息本身來說,雖然經文的內涵很深邃,但是從文字、聲音上講,那個經其實是比較單一的,但你能適應,每天堅持念,同時津津有味、法喜充滿,這就是枯淡處煉心。

  在枯淡處,你的心能夠自己相對地獨立,能夠與經文的內涵相應,并從自己的信仰中生發(fā)出一種喜悅,那你就不會說今天念一種,明天換一種。可能有很多道友,都有這種經驗,在某個時間段,下決心每天要念《地藏經》,過了一段時間又想再換一下,念《金剛經》,再過一段時間再換一下。

  其實也是你的心,好像有一種疲勞了。在一個同樣的重復的經文上,你的內心能夠深入,能有法喜,這就是在枯淡處我們的心經受了考驗。這是以念經來做個例子。

  在叢林生活方面,我們每天吃的其實也很枯淡,菜根嘛。但是心定菜根香,如果心有定力,我們的注意力是收攝的,菜根也咬得有滋有味。如果你在吃的時候有心事,想別的事,即使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蠟,所以心是如此地重要。

  因此我們出家師父要耐得住這個枯淡,耐得住這個寂寞。在這個枯淡、寂寞, 在這個信息很簡單的環(huán)境里面,我們的心能安定,其實就是信仰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是來自于名利的懸賞,不是來自于輿論的贊譽,而是來自于信仰,這是第一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