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一、諸宗共尊的經典

  《法華經》具稱《妙法蓮華經》,在中國先后六譯,而三闕三存,即是第三譯的《正法華經》,第五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蓮經》,第六譯《添品妙法蓮經》,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則為羅什三藏的譯本。(注1)

  《法華經》對于中國佛教的重要,是非常凸出的,一般人僅知天臺宗根據的主要經典是《法華經》。(注2)其實中國佛教大乘諸宗的代表人物幾乎都跟《法華經》有淵源,例如三論宗的吉藏大師撰有《法華玄論》、《法華玄疏》、《法華游意》。(注3)法相宗的玄奘在十一歲時,即誦《維摩》及《法華》二經。 (注4) 玄奘的弟子窺基撰有《妙法蓮華經玄疏》。(注5)律宗的道宣十六歲誦《法華經》二十天即能通徹,嗣后并為之撰《妙法華蓮華經弘傳序》。(注6)華嚴宗的澄觀也曾習《法華》及《維摩》等經疏,并曾修行智顗編撰的《方等三昧》。(注7)因為《法華經》自稱是“諸經中寶”,(注8) 又自說此經是“諸經中王”。(注9)而且在佛法的理論及修習的方法上,此經涵蓋深廣,從初機的二乘佛法,至最高的空如實相,所謂開三乘會一乘,又所謂開權顯實及攝□歸本。所以不論站在任何角度看,此經是相當重要的。

二、法華經所見的修行方法

  佛法的指歸是以實證無相的空慧為目標,但其既屬無相又是空的,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通達,故在《法華經》方便品說這是“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注10) 因了眾生需要,此經便開示了種種理論及實踐的法門。并且要求從“信受佛語”開始。(注11) 其實,不論世法及佛法,均當以信受為入門的第一步。

  佛法重視理論也重視實踐,從理論及實踐而親證“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的“諸法如實相”,(注12) 便可達于超越理論也超越實踐,“一切語言道斷”。(注13)

  佛法的實踐方法,根據楊郁文居士編著《阿含要略》,佛法目的在于實踐,佛法基礎即在要求實踐增上善學、增上信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定)學、增上慧學。(注14) 由此五個大項目而衍出三藏教典。《法華經》的修行方法,雖然看來龐雜,實則亦未離開這個基本的范圍。

  現在且將全部《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之中所見的修行方法,用表格條列出來,并且作成統(tǒng)計數字,便可看出《法華經》的主要及次要的修行方法是那些項目。

  根據統(tǒng)計所知,《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在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個項目,每一個項目于每品出現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項計算。在此六十個項目中,于二十八品經文之內,出現最多者,有二十二個品目,最少者僅出現在一個品目的經文之中,F將其統(tǒng)計數字,介紹如下:

  1.為他人說此《法華經》,計二十二品。

  2.受持此經,計十九品。

  3.讀誦此經,計十八品。

  4.供養(yǎng)此經及供養(yǎng)寶塔,計十五品。

  5.得深智 慧及修習禪定各計十三品。

  6.頭面禮足及贊嘆功德,各計十二品。

  7.自書教人書,計十一品。

  8.持大乘戒及精進勇猛,各計十品。

  9.廣聞如來法及低頭合掌,各計九品。

  10.著忍辱鎧、恭敬諸佛、信受信解及起塔供養(yǎng),各計七品。

  11.如說修行,各六品。

  12.獨處山林靜處、大慈悲心、柔和心、護持法藏,各計五品。

  13.布施、稱名念佛、瞻仰尊顏,各計四品。

  14.集眾聽法及隨喜各三品。

  15.法華三昧、音樂供養(yǎng)、尊重、問訊、求無上道、善答問難、現一切色身三昧、陀羅尼咒,各二品。

  16.僅在僅在一品中出現者則有畫佛像、繞佛、供給走使、以身為床座、不惜身命、不說人過、不說經典過、不輕余法師、不說人長短、不稱名說小乘過、不稱名贊嘆小乘、不以小乘法答、不希供養(yǎng)、不輕罵學佛道者、不戲論諸法、平等說法、立僧坊、供養(yǎng)眾僧、供養(yǎng)贊嘆聲聞眾僧、自燃其身供養(yǎng)佛、燃手指供佛塔、燃足一指供佛塔、三十七助道品、求索此經。

  出現項目最多的〈安樂行品〉,幾乎像是《梵綱菩薩戒》及《瑜伽菩薩戒本》,對于修行者在身、口、意、誓愿,四個范圍的行為規(guī)定,極其嚴格。出現項目少的的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僅緊兩個項目,一是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二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經中修行方法的最高究竟法門,后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機學佛者所信信受奉行的法門。

  在《法華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站薩本事品〉中介紹的燒身,燒指供佛的舍身法門,可為難行能行的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行方法則為〈常不輕菩薩品〉的見到四眾皆予禮拜,并稱“我不敢輕于汝等,如等皆當作佛”。至于綜合性的修行方法,則出于最后一品的〈普賢菩薩勸發(fā)品〉,標明了以三七、二十一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修行法。(注15)

  依據前面的統(tǒng)計數字可以看出,《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也可以說,《法華經》對于大眾所教授的修行方法,著重在于受持此經、讀誦此經,為他人轉說此經。修此三項均有無量功德,卻在〈隨喜功德品〉中特別強調為他人說的功德最大,乃至“勸于一人,令往聽法”,“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 終不喑啞,口氣不臭, 舌常無病…… 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注16) 這也就是鼓勵后人,應該隨分隨力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于《法華經》中經常出現的句型有 “愛持、讀誦、解說、書寫”;“受持、讀誦、思惟、為他人說”;“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等。在這中間,或是受持、讀誦、書寫,或是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都是為了相同的目的,即是在得經之后,當受持,受持之后,當常讀誦,讀誦之時當解其經義,明義之后當廣為人說,同時為了使得經典流布于廣大的人間,在印刷技術尚未發(fā)明之時,用手抄寫是唯一最佳的傳播方式,所以鼓勵若自書寫,若使人書寫,均有無量功德。在此經“法師品”更有一段標準的句子 “如來滅后,其能書、持、讀、誦、供養(yǎng)、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并說“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注17) 便是法師。

  經典的獲得,除了自己書寫、請人書寫,便是向人“求索”。例如本經〈普賢菩薩勸發(fā)品〉即有 “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的經文。 (注18)可知求法者,有兩途,一是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一是向有佛經者求索經卷。在未得經卷之前,當求索,當書寫;已得經卷之后,當受持記憶熟背;尚未熟背之時當對著經卷口宣句讀;熟背之后,不對經文即可朗朗背誦;凡有經卷之處,如有力量當為起塔供養(yǎng),如供佛的全身;并為他人解說經文;同些書寫經卷,廣為流通。這是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的一貫方法,佛法的流傳,大致上便是依靠這樣的方式進行。古來的佛教徒們,不論程度深淺,不論學問高下,幾乎無一不是由受持讀誦手,學殖豐富者,則為人解說書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