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四分闡釋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四分闡釋
  以下分四節(jié)釋讀。第一節(jié):大勢至;第二節(jié):菩薩;第三節(jié):念佛;第四節(jié):圓通章。
  第一節(jié) 大勢至
  "大勢至"者,又名"得大勢"、"無邊光"。其立名有四: 一、因地自利而得名!侗A經(jīng)?卷三》中寶藏佛曰:"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為得大勢"。此因中愿力而得名也。 二、果地利他而得名!觀無量壽經(jīng)》曰:"(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此果地利他而得名也。 三、折服眾生立名!队^經(jīng)》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曰:"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端家娼(jīng)》曰:"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斯以威力折服眾生,故名。 四、攝受眾生立名。《觀經(jīng)》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斯以慈悲攝受眾生,故名。
  第二節(jié) 菩薩
  "菩薩"者,具名"摩訶菩提薩埵"。言"菩薩"者,略稱也。譯中文為覺有情。蓋菩薩之所覺,與諸佛等;菩薩之有情,與眾生等。故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故名菩薩也。又菩薩上覺佛道,下化有情,故名"覺有情"也。
  第三節(jié) 念佛
  "念佛"者,乃佛教之特別法門。但有三種不同:一者專念自佛。二者專念他佛。三者兼念自他佛。 專念自佛者,全憑自力,根究實相,以期悟、證者也。如禪宗看念佛者是誰,及各種話頭之類,皆是也。此于四種念佛中,屬實相念佛之范疇。但以諦理幽深,誠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別無他力資助。若非宿根成熟,悟無是處,又何言證焉? 要之,悟與證迥然不同。悟者,唯見回家之路;證者,已是居家穩(wěn)坐矣!段拟n?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云:"既悟之后,乃名悟道,尚須歷諸境緣,鍛煉習氣,直得煩惑凈盡,方名證道。" 《文鈔?復化凡居士書》云:"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為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不濟事;即證初、二、三果之人。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yè),或致墮落惡道。證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初信斷見惑,與小乘初果同,七信斷思惑盡,方了生死。"由此可見,悟者,悟道;證者,證道。悟而未證,尚不濟事;證道四果,方得了脫。所以悟道者,仍是輪回中人。證道者。方為了脫生死。如五祖戒(即蘄州五祖寺師戒禪師,尊稱五祖戒。為云門第三世)、草堂清、真如喆皆是大徹大悟之人。但以有悟無證故,仍復輪回,是其明證。 專念他佛者,有三種念法。(一)、觀想念佛。謂依《觀經(jīng)》作觀,或?qū)S^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念佛。謂對佛形象,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念佛。謂一心稱念"南無námó阿彌陀佛"圣號也。此三種念佛,方法不同,但皆需具真信,切愿,方可于一生之中出此娑婆,生彼極樂。又此三種念佛之中,唯持名一法,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見效捷,倘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必于現(xiàn)生了脫生死,出離輪回。末世眾生,若欲一生取辦,須于是法留心。 兼念自他佛者,即所謂禪凈雙修者也。此法,先須開悟(宗門曰明心見性,教下曰大開圓解,詞異意同)然后念佛,謂之"有禪(有悟處)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此中行人,以已所悟所修。因材施教,曲接來學。應以禪機得度者,即為說禪,應以凈宗得度者,即為說凈。應以禪凈雙修得度者,即以禪凈雙修法門而度化之。如是,大人不倡游言,言必契理;君子不談虛語,語必契機。生為人天師范,歿則上品上生,豈非"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耶? 然有一班人,即參禪又念佛,唯以明心見性為目的,不以求生凈土為宗事。看似禪凈雙修,實則無禪無凈土。何以言哉?未能徹悟,故無禪;不求西方,故無凈。無禪則不能仗自力了脫;無凈則不能仗佛力接引。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了生死,無有是處。此人來生,必感殊福,倚福造業(yè),因業(yè)墮落。永明大師所謂"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此也。截流大師稱此為"第三世怨"?蓱忠惨,凈業(yè)行人,當自警策。
  第四節(jié) 圓通章
  "圓通"者,圓融通達。《三藏法數(shù)?四十六卷》云:"性體周遍曰圓,妙用無礙曰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圣境也"。此依解門釋圓通也;若吾輩凡夫,以如子憶母之心境,秉持六字之洪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是依行門行圓通者也。 "章"者,經(jīng)中之一篇,名章。 以上經(jīng)題中:大勢至菩薩,人也。念佛圓通,法也。是以人法立題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