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覺之教育的實踐理念與方法—以《維摩詰經(jīng)·觀眾生品》為初步探討

  二、開展慈悲喜舍觀的現(xiàn)代教育意義

 。ㄒ唬┈F(xiàn)代“覺之教育”的實踐理念之安立-

 。保X之教育的目標-人文化成、凈佛國土

  強調(diào)明其自心的基礎(chǔ),以重視人性本覺的開顯,由內(nèi)在人文精神的展現(xiàn),以自覺覺他,提升國家社會的生活品質(zhì),而非追求物質(zhì)文明之發(fā)展而迷失本性。

 。玻X之教育的內(nèi)涵-心性教育、道德教育、知識教育

  透過對于心性教育的重視,以開展清凈的教化理念,重道德教化的功能,以先成其德,后成其才。透過去執(zhí)的空觀原則,跳脫眾生有實性(或善或惡,皆是落入兩端之見)的執(zhí)礙,無論教師或家長皆須以身作則,再進一步使知識教育有其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常X之教育的原則-平等、慈悲

  在施行個別因材施教的教法之前,應(yīng)重視普遍的平等原則,否則一再出現(xiàn)被教育舍棄的孤兒,無法達成圓滿的眾生凈土(祥和健全的社會)。對于善不善皆等行于慈,目的應(yīng)讓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

 。ǘ┈F(xiàn)代“覺之教育”的實踐方法-

 。保砟钤瓌t的開展-由空出假觀(性空緣起),由空假入中觀

 。玻畬嵺`原則的開展-行慈與行悲、喜、舍

  三、“覺之教育”的推廣與發(fā)展契機-

 。ㄒ唬┟鎸Ξ斍按髮W(xué)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

  面對當前資訊化極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應(yīng)當如何找到教育的本質(zhì)理念,似乎易流于眾說紛紜。應(yīng)當如何提出更有智慧的考量,以防未來國家的棟梁成為教育實驗的犧牲品,是當務(wù)解決之道。

  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來臨,教師以往所肩負的功能大多被電腦資訊所取代,究竟此一危機能否成為轉(zhuǎn)機,現(xiàn)今實則居于關(guān)鍵時刻。基本上以覺之教育理念觀之,教師應(yīng)當具有不被取代的功能。首先,對于性空緣起的了解與掌握,絕非一般資訊功能可取代。其次,人性化的互動關(guān)懷,更多元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與教材運用,以及隨機教化的功能,決非可被取代。除非自我放棄,自絕于教育的熱誠之外,僅將教學(xué)等同職業(yè)的應(yīng)付心態(tài)。

  然而,要達到上述的價值展現(xiàn),亦必須有賴于基本的實踐原則,吾人以為:透過慈悲喜舍的踐行,將有助于轉(zhuǎn)化危機。

 。ǘ┗饨逃奈C問題

 。保源扔铇罚簭娬{(diào)平等心,不判分高下以決取舍,而是能予其所需,若須簡易之法即與簡易之法等。

 。玻酝w大悲精神:將己所學(xué)平等施與真正的知識。

  3.以喜強調(diào)快樂學(xué)習的重要。

 。矗陨釓娬{(diào)自他平等精神:重視教學(xué)相長,由學(xué)生參與課程設(shè)計及規(guī)劃等。

參、 結(jié)論:

  佛法強調(diào)在世間而不離世間覺,以及自覺覺他的精神,透過本文對于《維摩詰經(jīng)》的粗略思考,似可提供轉(zhuǎn)化當今教育方法的契機。做為一位教師,如何能又充分的自覺與承擔教化眾生的熱誠,值得做我自我期許與自我挑戰(zhàn)的不懈努力!

  <參考書目、期刊論文>

  鳩摩羅什譯,僧肇注,《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注》。臺北:新文豐,民82年。

  后秦僧肇,《注維摩詰經(jīng)》。大正38冊:No.1775。

  慧遠,《維摩義記》。大正38冊:No.1776。

  智顗,《維摩經(jīng)玄疏》。大正38冊:No.1777。

  湛然,《維摩經(jīng)略疏》。大正38冊:No.1778。

  釋智圓,《維摩經(jīng)略疏垂裕記》。大正38冊:No.1779。

  吉藏,《凈名玄論》。大正38冊:No.1780。

  吉藏,《維摩經(jīng)義疏》。大正38冊:No.1781。

  窺基,《說無垢經(jīng)疏》。大正38冊:No.1782。

  《維摩疏記叢刊》。臺北:新文豐,民63年。

  演培法師釋,《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記》。臺北:天華,民75年。

  太虛大師著,《維摩詰經(jīng)釋會紀聞》。臺北:文殊,民76年。

  李翊灼校釋,《維摩詰經(jīng)集注》。臺北:老古,民82年。

  陳柏達,《佛陀教育思想與孔子之比較》。臺北:新文豐,民75年。

  釋恒清,<禪與杜威--教育思想和方法之比較>,刊于《哲學(xué)論評》第16期,頁77-96。(網(wǎng)路全文版)

  釋惠敏,<“心凈則佛土凈”之考察>,刊于《中華佛學(xué)學(xué)報》。(中華佛研所光碟版)

  王開府,<《維摩詰經(jīng)》中直心、深心及其相關(guān)概念的探討>,刊于《臺大佛學(xué)中心學(xué)報》第一期,1996年。(網(wǎng)路全文版)

  南后男撰,<佛陀眾生教化理念在現(xiàn)代教育上的意義>。臺北:政治大學(xué)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圣嚴法師撰,<維摩經(jīng)與慈悲喜舍(一)~(四)>,刊于《人生》雜志141~144期,1995年5~8月。

  王秀蕊,<四梵住之探討-以《清凈道論》“說梵住品”為中心>。圓光佛學(xué)院畢業(yè)論文集,89年。

  劉淑芬,<慈悲喜舍--中古時期佛教徒的社會福利事業(yè)>,刊于《北縣文化》第40卷,1994年4月。

  大品說:菩薩二法,魔不能壞:一知諸法空;二不舍眾生。

  皮亞杰兒童心理學(xué)之教育觀,為找到發(fā)展的理路依據(jù),但不若從發(fā)展覺性的自我教育(最究竟),終身受用。

  以舍為根本,用慈斷愛、覺安眾生。四無量心是就菩薩本身應(yīng)具的修持而言,之所以強調(diào),系因 四無量心與菩提心之關(guān)系???發(fā)心次第中將之結(jié)合,因此,不是菩薩才以四無量心做修持,而是有心行大乘道者皆可為之。迨發(fā)菩提心之后才是菩薩。愿心與行心&增上意樂之問題。

  此為慈悲喜舍觀,亦名從空出假觀,簡名假觀。…。

  P166依住根本觀,亦名空假平等觀,簡曰中觀。惟此可作凈佛國土正宗觀。

  P167無住為本句:謂真如不守自性妄動──非真如不守自性,因無明妄動,瞥爾一念,自離自性?傊,根、身、器界種子之相,皆由八識顯現(xiàn)。但八識所由能顯現(xiàn)此根、身、器界種子之相者,又實依無。凑嫒绮皇刈孕酝齽樱c真如(即具有恒沙無量妄染之真如)二者為本耳。依無明為不覺義,依真如為覺義。此經(jīng)雖顯此種種不凈之法,是在善修者反之從真如為本,則又皆為種種凈法。此段為全經(jīng)示行之徑路。

  佛法有二種: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則累于想著;若常觀空則舍于善本。若空有迭用則不設(shè)二過,猶日月代用,萬物以成。

  真實慈觀諸法空則是真實慧。真實慧中生無緣慈,名為真慈。亦以慈為本為人說真實法名真慈。

  是即真實慈也。肇曰:眾生本空不能自覺,故為說斯法令其自悟耳,豈我有彼哉?若能觀眾生空則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于空中行慈者,乃名無相真實慈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什曰。功德及功德果報悉施眾生。此布施救苦眾生也。三等盡就施中明等。若廣說亦應(yīng)如慈等。肇曰。因問慈。備釋四等也。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愿與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也。生曰。夫欲拔苦。要當舍己之樂以濟之也。又為實悲矣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肇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喜。于彼己俱得法悅。謂之喜。生曰。慈悲既以益之。唯喜而無悔也亦為實喜矣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祐。什曰。亦施中明空也無所希望。什曰。現(xiàn)世不求恩。未來不求報也。聲聞行四等不能實益眾生。今菩薩行四等已實能利益眾生。故四等皆名大也。肇曰。大悲苦行。憂以之生。慈喜樂行。喜以之生。憂喜既陳則愛惡征起。是以行者舍苦樂行平觀眾生。大乘正舍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三等俱無相無緣與慈同行。慈行既備。類之可知也。生曰。虛想眾生以舍憎愛者。非實舍也。若能不望功德之報。舍之極者也。

  [1] 太虛大師著,《維摩詰經(jīng)釋會紀聞》。臺北:文殊,民76年。頁36。本書系由大師講義:《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釋》,及王黻彝等記述口義之《維摩詰經(jīng)記聞》合編而成。

  [2] 本文標題所采取的品名,系依照《維摩詰所說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14:No. 475,文中皆簡稱為《維摩詰經(jīng)》)為主。其同本異譯尚有《佛說維摩詰經(jīng)》(吳.支謙譯,No. 474)、《說無垢稱經(jīng)》(唐.玄奘譯,No. 476), 前者為<佛國品><善權(quán)品><諸法言品><觀人物品>;后者為<序品><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問疾品><觀有情品>。

  [3] 同注1,頁31。

  [4] 根據(jù)什注:“空中造立宮室,自在無礙,空不可用為宮室,如是不離眾生得凈國也。…空中得為攻室,不可用空為宮室,要用材木然后得成,如是菩薩雖解于空,不可但以空而得,要以三因成其國也。”(鳩摩羅什譯,僧肇注,《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注》。臺北:新文豐,民82年。頁34)

  [5] 參見演培法師,《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記》。臺北:天華,民75年。頁46~7:“所謂觀眾生即是運用真實智慧,透視眾生的畢竟空無自性。…。眾生為菩薩所攝化的對象。…菩薩看眾生…必有非凡的特殊認識,方能在生死中…。不厭不倦的導(dǎo)利眾生。觀是觀察,即以智慧簡擇所化的眾生,雖覺有可化,而實是非有。”

  [6] 同注1,頁161。

  [7] 參見演培法師,前揭書,頁55。“先簡擇慈悲喜舍四字。……慈是給予人的快樂,幫助增長別人善事;悲是拔除人的痛苦,對苦惱者予以憐愍同情及解救其痛苦;喜是隨喜他人的善事…。舍是一種平等心,對眾生有平等觀念,不愛此惡彼,更不分親疏。”

  [8] 參見大正38:No.1775,僧肇,《注維摩詰經(jīng)》,頁385b~c。

  「9」“與諸有情究竟安樂。如是菩薩修寂滅慈無諸取故。修無熱慈離煩惱故。修如實慈三世等故。修不違慈無等起故。修無二慈離內(nèi)外故。修無壞慈畢竟住故。修堅固慈增上意樂如金剛故。修清凈慈本性凈故。修平等慈等虛空故。修阿羅漢慈永害結(jié)賊故。修獨覺慈不待師資故。修菩薩慈成熟有情無休息故。修如來慈隨覺諸法真如性故。修佛之慈覺悟睡夢諸有情故。修自然慈任運等覺諸法性故。修菩提慈等一味故。修無偏慈愛憎斷故。修大悲慈。顯大乘故。修無諍慈觀無我故。修無厭慈觀性空故。修法施慈離師卷故。修凈戒慈成熟犯戒諸有情故。修堪忍慈隨護自他令無損故。修精進慈荷負有情利樂事故。修靜慮慈無愛味故。修般若慈于一切時現(xiàn)知法故。修方便慈于一切門普示現(xiàn)故。修妙愿慈無量大愿所引發(fā)故。修大力慈能辦一切廣大事故。修若那慈了知一切法性相故。修神通慈不壞一切法性相故。修攝事慈方便攝益諸有情故。修無著慈無礙染故。修無詐慈意樂凈故。修無諂慈加行凈故。修無誑慈不虛假故。修深心慈離瑕穢故。修安樂慈建立諸佛安樂事故。唯妙吉祥。是名菩薩修于大慈。”(大正14,頁572c~573a)

  [10] 同注5,頁66

  [11] 同注1,頁163。

  [12] 同注1,頁166。

  [13] 相較于《清凈道論》中的“四梵住”,修四梵住可獲得共與不共兩種目的,所謂共同目的是獲得“毗婆舍那之樂及有(三有)的成就”;不共的目的有:慈破除嗔恚、悲破除害、喜破除不樂、舍破除貪。(參見《清凈道論》,頁136。)

  [14] 在宗喀巴的道次第修學(xué)傳承之加行六法中,有在皈依之觀修次第后,加修發(fā)四無量心之觀想頌文:“愿一切有情離親疏愛憎,安住等舍!愿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愿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不離增上生及勝解脫之安樂!”其中應(yīng)以先修舍,使心平等而生善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