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佛經文章 >

《長阿含經》導讀

\

  “長阿含”為梵語Dirghāgama之漢梵及義音合譯而成。Dīrgha為形容詞,字義為“長的”(相對于“短的”)āgama為名詞,字義為“傳來的圣教”或“傳來的圣教集”。兩字合稱即是“傳來的(每經分量)長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長阿含經》。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所譯。全經四分四誦,22卷,共收30部佛經。學術界一般認為漢譯《長阿含經》是印度部派佛教法藏部的傳本,該經的梵文原本已失,近代以來曾在中國發(fā)現(xiàn)若干梵文殘片。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尼伽耶》大體相應,略有異同。一般認為漢譯本傾向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列在一起,而南傳本則更多地保留經文形成先后的原來面貌。

《長阿含經》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四部分:

 。1)總結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義。概括教義的經有《十上經》、《增一經》、《三聚經》等。這些經將教義分門別類,按數字順序排列敘述,如四諦、八正道、四禪、五蘊、十二因緣無常、無我、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另外,著重解釋教義的經有:《大緣方便經》,廣釋十二因緣之深義;《世記經》詳釋“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種輪回系列。與此類經相似的還有《清凈經》、《自歡喜經》等;

 。2)敘述佛陀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队涡薪洝酚浭龇鹜游虻、傳教和涅盤的經過!渡粕洝酚浭龇鹜釉趥鹘踢^程中;對善生宣講持家處世,敬事父母等六事。從該經可以看出,佛陀作為宗教導師并不脫離現(xiàn)實,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

 。3)敘說佛陀本生與歷劫等故事,旨在弘揚佛教,勸誡人們皈依三寶。這些敘說主要見于《大本緣經》、《轉輪圣王修行經》和《典尊經》。

 。4)駁斥外道。首先是駁斥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祭祀儀式和梵天至上論,見于《小緣經》、《阿摩晝經》和《究羅擅頭經》等;其次是對順世論的批駁,例如《弊宿經》專斥其“無他世”、無業(yè)報輪回等觀點;再次是對耆那教等苦行滅業(yè)論的批駁,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見于《阿?夷經》、《清凈經》和《散陀那經》等。此外,在批駁外道的同時,綜合敘述了當時各種宗教哲學派別的62種觀點,列舉了當時有代表性的、影響較大的派別,如“六師外道”。這些內容主要見于《梵動經》、《沙門果經》和《布吒婆樓經》等。

【譯者簡介】

  佛陀耶舍,又稱佛馱耶舍。意譯為覺明、覺名、覺稱。東晉時的譯經家。北印度?賓國人。13歲出家,至15歲日誦經23萬言,27歲始受具足戒。常以讀誦為務,專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鳩摩羅什游學時,曾師事之。后應鳩摩羅什之請,于姚秦弘始十年(公元408年)至長安,協(xié)助羅什譯出《十住經》,其后譯出《四分律戒本》并譯《長阿含經》,由竺佛念傳譯,道含筆受。后返?賓,得《虛空藏經》1卷,托賈客致涼州諸僧,其后不知所終。其所出經124部84卷。因為佛陀耶舍為赤髭,又善解《毗婆沙》,故時人稱“赤髭毗婆沙”。又因他是鳩摩羅什的老師,故有“大毗婆沙”之稱。

  竺佛念,東晉時僧人。涼州(甘肅武威)人。幼年出家,志業(yè)堅精,于諷習眾經外,并兼習外典。符秦建元年間(公元365年—384年),僧伽跋澄與曇摩難提等來到長安,受趙政之請,跋澄翻譯《婆須蜜所集論》,難提翻譯《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等,其時竺佛念擔任傳語之職。后寂于長安,寂年,世壽均不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