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心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力量無窮 但要看你怎么念

  要明白什么是般若嗎?可以從《壇經》找到答案:

  一、六祖夜半入祖師室,五祖為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悟,述偈:“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有體有用。

  二、惠明向六祖求法,六祖要他屏息諸緣,不生一念,在適當時機,向他一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本來面目即般若。

  三、懷讓參禮六祖,詢及般若智,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再問:“還可修證否?”讓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六祖說:“即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四、永嘉說:“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六祖即大加贊賞。

  五、一日,六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

  以上隨宜回答,完全符合《金剛經》:“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yǎng),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因為此塔是無縫塔,自修、自證、自造。

  這里,我們特別提醒讀者,般若是人人本有的,只要去發(fā)現(xiàn)、證實并肯決,這是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六祖開宗明義:“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那是符合佛陀的教示:“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這是禪宗的“教外別傳”,禪宗的禪就是直指的般若自性,不是禪定,不是坐禪。

  教內不太了解這一點,一律主張聞思修慧。

  印順法師就是一例。他說:“初學般若,應先于文教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為主。經合理的思考、明達,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即觀照般若,以思修慧為主。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現(xiàn)覺實現(xiàn),即實相般若了。”(《金剛經講記》,頁八)他才做結論:“觀慧是因,實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

  這是天臺教觀的轉用,為了銜接,他不得不再說:“實相不是所觀的,但觀慧卻緣相而間接的觀察他;為境而引生觀慧,所以也可以假說為從境──實相般若而名為般若”,這種連結是勉強的,觀慧與實相如何劃上等號呢?怎么不是相似般若呢?教內對這個問題避開了。

  嚴格的說:所有的佛教經典都是文字般若,以文字般若,要能徹底明白,除非親證了般若,所以五祖弘忍才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心即般若。開悟見性指的是親證了般若的心境,以這種心境去讀經典,才會看到心坎里,將心而比心,走向菩提道。

  未見性前,看經典似懂非懂,所謂觀慧是很難完美的,是悟到相似般若而已。例如德山宣鑒本來是《金剛經》的義虎,夸稱《金剛經》所示性相,唯他能評知。一旦面見龍?zhí)冻缧,卻在半夜的紙燭明滅中見到本性,就把他對《金剛經》的注釋一把火燒掉了。為什么呢?沒見性前,東說西說,以為非常完美;見性以后,才知道那都是戲論,說不到經典的骨髓。所以,歷來祖師很少著作,恐礙人眼目,增加法塵。

  現(xiàn)在,我們就以《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將印順法師的譯文與禪宗的觀點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教通與宗通差異很大。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此說觀自在菩薩所修的法門。智慧,是甚深的。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此處所說的深,專指體驗第一義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為深。般若經里,弟子問佛:“深奧是何義?”佛答以:“空是其義,無相、無愿、不生不滅是其義。”這空無相無愿──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達的,所以極為深奧。十二門論也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他把這段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所修的法門,是甚深的空性,一般凡夫不能得到,說了等于沒說。

  在禪宗來講,我們說過般若是禪,是三世諸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依據,它是普遍存在于每個人的。一個見到般若真性的人,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分別什么是意識妄心,什么是真心,要踐行以般若來主導我們的生命分際,不再受分別意識心的掌控。宗門稱為生處(般若)變熟,熟處(意識心)變生,個人努力的程度不同,所獲的果報成就也就不同,所以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般若。

  這段話從慧解的人來講,很難透徹的,只能在文字捉捕字義,但對見性的行者,那是很親切的指示,只有把般若漸漸的與生命結合在一起,全生命與全感情的投入,創(chuàng)造出以般若為主體的生命,自然就不會被世俗妄心等所影響,而能“照見”五蘊皆空。宗門稱為“打成一片”,洞山說二十年打成一片,香嚴說三十年打成一片,就是這個意思。

  印順又說:

  真實的自我不可得,故五蘊皆空……然若以甚深智慧來觀察,則知任何作用與形態(tài),都是依關系條件而假立的,關系條件起了變化,形態(tài)也就變化了,作用也就不存在了……諸法的存在,是如幻不實的,需要在諸法的當體了知其本性是空,這才不會實有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他把“照”當做觀察,觀察諸法如幻,本性是空,依靠的是行人的“智慧”。因此,他把觀照般若列于實相般若之前,主張漸修頓悟,但如何頓悟呢?一直沒有答案。

  但宗門另有一種看法。照是以般若為主宰的觀照,不受識蘊的影響,所以能清楚的看到五蘊如幻如化,雖如幻如化,也能自在的把握當下,度一切苦厄。

  教通與宗通都必須達到理事無二,也就是理事無礙。重點在既然理事無礙,就沒有什么道理可以繞著轉來轉去。所謂理極必反,返于心行,這才是般若正眼與慧眼,不然難免落于佛學無有止境的演繹了。

  我們無意論述個人的看法,但是佛教本來就是行門,在行中上上增進的,所謂五度還得以般若為眼呢!對般若經典的解釋,甚至對所有經典的解釋,沒有獲得般若正眼──法眼,怎么解釋都是隔靴抓癢,抓不到癢處,這也是佛法和佛學的分界嶺。

  感到時人都想學禪,但禪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誤以為禪坐、禪修就是禪。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和心指的是什么呢?請問《心經》為什么說摩訶般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禪絕對離不開現(xiàn)世生命的每一個當下的。

  禪是生命學,不是學術,是我們的生命本質,是一種我們可以清清楚楚知道,可以感受到的心靈狀態(tài),所以才稱為摩訶般若──廣大無邊的智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