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慧明法師:《心經》第十一講
那么今天我們?yōu)槭裁磿敲礋⿶滥?沒有智慧。智慧不是你布施了多少東西可以得到的。為什么呢?你布施得多、施舍得多,下一輩子你可能會成為億萬富翁,就像大象掛瓔珞。大象遙遙擺擺很富貴,脖子上再掛個瓔珞,掛個珠寶。很富裕,對你有什么用?沒有用的。但是你沒有智慧的話,你的慈悲心永遠都不長久的,可能你去做三天好事、五天好事,不可能永恒的。作為佛,他的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什么叫無緣?就是對一個人施舍的喜悅的心,為他做喜悅的事,他是不要條件的;對一個生命的痛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樣,感同身受。這樣子的心他要持續(xù)一輩子,不是持續(xù)一天、五分鐘,這是需要對生命真相的洞察、通達、親證(親自的證實)才能夠達到的。一個有智慧的生命,智慧徹底圓滿的生命,看到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精神的,或者是物質的,它是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有增是一種負擔,有減也是一種負擔,都是有為法;有生也是有為法,有滅也是有為法。不管是增還是減,生還是滅始終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動蕩,帶來情緒,讓我們的心不能安住在輕安、喜悅、陽光、美麗當中。有增有減,有生有滅讓我們的心有陰暗、明亮。事實上一個有智慧的、圓滿智慧的人,他看到的天地和生命之間只不過是一個形象而已。生命的死,它始終沒有失去過生命,生命的來,它也沒有生命的增加。這種思維對我們來說感覺到好像法師你在講天方夜談,我們很難接受?墒强陀^的事物、客觀的真理確實是這樣子的。
我前兩次提到能量守恒。愛因斯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與科學相輔相成的話,那肯定是佛教。”自然科學已經證實到能量守恒了,他講的是物質的,但是佛也看到了精神的。精神是不滅的,也在守恒當中的。很多人說人死了變鬼了,如果人死了經常變鬼的話,那我們這里到處看到鬼了。上下五千年死了多少人了?地球上鬼都站不過來了。鬼,確實有鬼道。但是隨著時間它也會轉換到其它的六道當中,也有成佛的可能性,它的精神狀態(tài)始終是在守恒的過程當中。佛法它是用來解剖我們生命的整個精神狀態(tài)和解剖生命的物質狀態(tài),也是用來解剖生命以外的各種現(xiàn)象,提出了真實的、周密的、正確的認知方法。如果大家的思維跟心經上講的,不是在同一條線上的,那說明我們的思維還在顛倒當中,跟佛的思維相佐太遠。我們每天做早課,在佛的面前跪著“銷我億劫顛倒想”,什么是顛倒?佛說假的,你說有的;佛說空的,你說實的,這就是顛倒。這是大顛倒、真顛倒。
客觀事實告訴我們,世界一切的現(xiàn)象都是空相,都是假相,好像海市蜃樓。當我們不知道它是海市蜃樓的時候,你就認為它就在那里,真實存在。因為認知被迷惑了,因為我們的認知不夠周全,因為我們的認知很狹窄,因為我們的認知很粗糙,因此影響了我們對自己生命的一種去向、定位、最后價值的評判。佛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現(xiàn)在“垢”和“凈”還沒有講。什么是“垢”?垢就是骯臟。什么是“凈”?凈就是清凈。先從我們俗世間的骯臟和干凈說起,我講個很典型的例子,有一天有一幫信徒進來,有一個女的說:師父,我身體不行,我不能來拜佛。我說怎么身體不行?她說女人的事。我說沒有關系,你進來拜吧,如果說不行,我比你更不行,我肚子里面裝的都是大小便呢,你把胃打開了看看,里面都是白色的,臭的不得了,也不是天天早上在大殿里面念經嗎?我的汗毛孔里面流出來的汗也是很臭的,只是少你聞不到,把它聚集起來也很臭的;還有些人、有些師父他有狐臭了,更不凈了,同樣也在拜。有人說那我對佛不恭敬,那是另外一回事,為什么呢?因為你心里面有畏罪感,你的思維局限在這個范圍之內,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佛的徹底的理論來講,是沒有什么干凈不干凈的。所謂干凈,即非干凈,是名干凈;所謂不干凈,即非不干凈,是名不干凈。凡是人生活的方式,是人規(guī)定出來的。我們今天是學佛規(guī)定的。人制定的符合人來用,佛制定的符合佛來用。那你是向佛學習呢?還是向人學習?在生命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不需要用那么多的水果、金銀珠寶來供養(yǎng),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地上的泥土放在佛前,佛也開心的不得了,這就是佛法。從佛的眼光來看,世界你說不干凈,他就把這個地方稱為五濁惡世,哪里有比五濁惡世更骯臟的地方呢?五濁惡世指什么?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指我們這個地球呢,有殺、盜、淫、妄、酒,還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有比這些更骯臟的嗎?沒有比這個更骯臟的了。身體上的骯臟算得了什么。因此身體上的骯臟不叫骯臟,心靈上的骯臟才真正的叫骯臟。那么有了這些骯臟怎么辦?我們心靈上有了骯臟怎么辦?很多人會去拜懺,要懺悔業(yè)障;信基督教的每個禮拜天都要去教堂做懺悔、做禱告,但是在佛的境界來說:“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隨便你有多少大的罪,像早上的露水一樣多或像早上的霜一樣,只要智慧像太陽一樣眩照,馬上就會消失。我們的生命其他什么東西都不缺,就缺什么呢?就缺智慧!沒有這個智慧,你做的最好只能是人世間說是最好的。
今天《心經》中講的“不垢不凈”還有另一種意義,“垢”是指煩惱染污佛心。“凈”是清靜無染的境界。平時我們用功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煩惱的污垢,顯清靜的佛智。為之,大家學習各種法門、各種智慧,去除污垢的煩惱(貪瞋癡),成就圓滿的佛性。現(xiàn)在佛說:“不垢不凈”,可能與我們一般修行相違背,大家會懷疑佛說的哪一句是真的?今天,肯定的說佛所說的法都是真的!有垢有凈,去垢存凈,是對;不垢不凈,當下成佛、立地成佛也是千真萬確的。佛說法時,對象不同施教也不一樣。佛對鈍根眾生說:世界有垢有凈、說眾生的心有染有凈,眾生通過修道去染存凈,可以成佛!佛對上根利智的眾生說:煩惱本空性,佛性自顯現(xiàn)。佛不加造作修為而成,每一位眾生都是天然佛。因為眾生鈍根少智,才迷于表象,不敢直面自性,不敢擔當自性成佛,煩惱即菩提的真實,才出現(xiàn)有垢有凈。《心經》是上乘佛法,大乘者、利智者學,直截了當?shù)莱隽苏嬷B,于是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真實證悟的人是大智圓滿的人。
佛跟人是不一樣的,觀點也不一樣的。要做人也需要佛的境界,做人做的輕松一點,如果想做佛,那么就要有佛的境界“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如果是做人,要諸法空相,多少應用一點,活得更輕松一點。有一次我在寧波人才市場讀心理學,我跟心理學的一個老師說:這個心理學是對誰來說的?她說對普遍人來說。然后我說,那就對了。一天吃三頓飯,睡一個晚上,白天上班八個小時,下班晚上家里團聚,對這樣子的人來說,心里有異樣是可以的;但是對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人來說,他的心理被你們看起來肯定是有病的,為什么呢?像喬布斯,被心理學家看起來肯定有病,整個晚上不睡覺,整個腦子在研究;愛因斯坦肯定被大家認為有病的;那個濟公和尚更有病了,像過去國清寺有三賢:寒山、拾得、豐干三個和尚,其實是西方三圣應跡的,講話瘋瘋癲癲的,吃飯也瘋瘋癲癲的,一天到晚拖著個舊拖鞋,穿著個短褲到處溜達,一般人接受不了的,但是他幫了很多人,救了很多人,開悟了很多人,后來到死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原來是西方三圣示現(xiàn)在人間的。所以用人的思維去看一個人的時候,那只能是看一般的人;用佛的思維去看人的時候,佛說人是顛倒的。用人的思維去看一個真正修道的人的時候,他說那個修道的人是得精神病的。你像虛云老和尚一坐就是二十幾天,飯也長毛了,人家看這個人怎么回事?怎么會這樣子坐著飯都不吃,精神有毛病的。如果不懂得佛法的話,他肯定是這樣子想。懂得佛法的話,他就知道那是修道的一個過程,每個修道的人都會有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按照佛的觀點來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相,也就是空相。今天可以出現(xiàn)這個相,明天可以出現(xiàn)那個相;今天可以是這樣,明天可以是那樣,但是他始終是有智慧的表象,他不執(zhí)著于任何一物,生命肯定是在輕安當中、喜悅當中,不被周遍的環(huán)境左右,因此凡是在空當中出現(xiàn)的就沒有固定的色相,也沒有固定的感受。我上節(jié)課也講過了,什么叫感受了?同樣打你一個耳光,有人生氣,有人笑;也沒有固定的一種影像,叫“想”,腦子里面是一個固定的影像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會接受新的事物;也沒有固定的一種意志的能力,如果固定一種意志的能力的話,我當年在閩南佛學院那樣修道的話,現(xiàn)在老早成為菩薩了,現(xiàn)在還是做個凡夫俗子,因為后退了。它從意志力上沒有一直的實行下去。說明這個意志力是有進也有退,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意志力,更沒有固定的識,也沒有固定的投生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我們的意志力在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造作、不斷的退步。但是佛教不叫靈魂,靈魂是有主宰力的,佛教不講有主宰力的,主要講的是第七識和第八識的關系。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知道“無受想行識”就是五蘊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現(xiàn)象會固定下來,所以我們不要把一件事物看死了,看固定了,看成不變了,否則就是顛倒了。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是這種觀點,我的杯子不能換,這個杯子值五百元,這個杯子值五千元,永遠的傳遞下去;然后買房子也是一樣,這個是我的家產,我要傳給我子孫再子孫,生生世世的傳遞下去,不可能的。它總有一個時間段會失敗的,會壞去的,但是我們眼睛是認識不到當下的壞,當下的變。我們俗人的眼光可以看到一段時間的壞,叫做生、住、異、滅。佛的眼睛看到的是,拿起來放下去已經完全的發(fā)生了大的變化,這是完全完全的兩種不同的思維,一種是佛的境界,一種是凡夫的境界。佛的境界沒有色、沒有受、沒有想、沒有行、沒有識;沒有固定的、永恒的、不變的色;沒有固定的、永恒的、不變的受;想也是同樣道理,行也是同樣道理,識也是同樣道理。
- 上一篇:《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