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慧明法師:《心經》第七講
現在講第三個元素,生命當中第三個組成部分是“想”,下面接下去一個是“行”。
“行”相當于我們今天的“思”,“想”跟“思”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樣是精神主體的東西,我們平常說思想思想,《心經》當中的這個“行”就是“思”的意思,也就是作意,就是內心世界它要發(fā)出一種行為,有種主觀能動性的“思”的行為,要發(fā)動,叫做“行”,它的精神要開始行動了;這個行動的前提首先要接納,然后有“想”,這個“想”其實是一種影象,是一種形狀。如果我在馬路上走的時候,有人突然給我一個耳光,我馬上就接受,接受了以后就形成一種影象,這個人打我了,打我了要怎么辦呢?接下去就是“思”,你要還擊還是不還擊?如果我在馬路上走,有人突然給我一百元錢,跪在地上,這個時候首先也是“受”,受了以后首先把這個跪在地上給你錢和這個人的表情接納,在你的精神主體里面形成一種影象,然后接下去才有你的行為和主觀能動性,我要不要接納這個物質,然后他跪著的時候,我應該不應該把他扶起來,還是不接納麻木的走過而已。這就是“受”和“想”,然后把信號傳遞到我們的精神主體,才有主觀能動性的開始。就是第四個“思”,“思”就是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第五個是“識”,佛法當中解釋為了別,也就是了知、分別,就是知道了以后給它分門別類。要不要收藏?那么這個“識”字在我們的佛法當中講得就比較多了。
“識”很多人往往知道是那個意識的識,這個人有沒有意識?其實佛法把這個“識”分別列為八個識------八個主體。眼有眼識,耳有耳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稱為六識,再加上第七個叫“末那識”,第八個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稱為藏識,就是把東西收藏起來的“藏”;還有一個“末那識”也叫“執(zhí)著識”,始終把我們的生命執(zhí)著不放。
眼識是由眼睛跟物質和色法進行感觸和接受,通過“想”和“思”,然后進行分門別類得出好與壞的一種結果并且收藏,叫做“眼識”。“耳識”對于各種各樣的聲音也通過了“受”“想”和“思”,然后進行了別、分門別類的一個結果。“舌識”對于各種各樣的味道也是進行了接受、影象、主觀能動性上的分辯以后,得出分門別類的結果。“鼻識”對于各種各樣的香味也是這樣子通過感受、接納、經過印象,通過了主觀能動性,然后得出分門別類的結果。那么我們的“身識”,身體上的識是什么?身體是觸,你的手碰到木頭的時候,木頭很光滑、很舒服;你這個手碰到很粗糙石頭的時候,它會感覺到很粗糙;也是通過“受”、“想”、“行”,然后進行分門別類進行收藏。
意念在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意識的過程中,它是最主觀的,相當于比較主觀的一種形式,作出的分別和了知。在五識的結果當中,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了別的作用,會發(fā)出一種主觀性上的內容,它也包含著思在內、受在內和想在內。
第七個是“執(zhí)著識”就是“末那識”,印度的梵文叫末那,翻譯成漢語叫執(zhí)著,就是這個杯子你牢牢拿著不放,不讓別人搶走,執(zhí)著不放。我們?yōu)槭裁雌匠5臅r候很多人死不去?他還想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這個“末那識”在起作用。當一個人被人家一棍子打昏在地上,他所有的意念都不起作用的時候,但是過了一陣子他會緩過神來又活過來了。為什么死了意念都不起作用了還能活著呢?好像我們的植物人一樣,他為什么會活著?這是“末那識”在起著重大的作用,他牢牢的抓住生命不放,舍不棄生命當中很多自私自利的心、占有欲,都是第七識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八識叫“阿賴耶識”也叫“藏識”,它把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當中所有的善的內容、惡的內容、不善不惡的內容盡收其中,成為生命延續(xù)的種子。西方人多數在講靈魂,其實人死了以后投生,佛教不講靈魂,講中陰身,中陰身的大部分內容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內容和第七“末那識”的執(zhí)著,它離開了身體以后,不斷的在飄移當中,要投胎的也是這個東西。
在“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元素組成了我們生命體以后,到底是實在的還是不實在的?
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當中和《攝大乘論》當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一個“異”字,變異的“異”字。生命始終在生、住、異、滅當中,它有異生異住,異住異滅。生也是在變異變化當中生,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停留一百年還是八十年,始終也是在變異當中而存在,從來沒有一刻停止過,從你的四大到“受”、到“想”、到“行”、到“識”,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都在變異當中。
人為什么會生到娘胎里面去?為什么在娘胎里通過十月懷胎漸漸的又會長大?然后為什么十個月就出生?然后為什么會有慢慢的成長?又慢慢的變成年輕健壯,然后又慢慢的老去而又慢慢的死去?整個過程就是個變異的過程,F在我們的這顆心很難能覺察到自己在變異,知是知道我老了,我好像憔悴了,可能會買一些裝飾品來涂一下妝一下,但是有沒有思考過生命在變異的觀點?平常的時候,我嘴巴里面也在講,馬上就老了,其實這句話很粗的,也很麻木的,因為他是不用心的在講我老了,很快就要死了,很多人是不負責任在講,因為他內心當中從來沒有感受到過自己的生命過程是一個變異的過程。
色身四大在變異,“受”也在變異,“想”也在變異,“思”也在變異,“識”也在變異。比方說“受”,你想想小女孩那么大,你叫她挑一百斤,她肯定很痛苦,你就是拿一百斤黃金讓她挑,她也很痛苦,受不了啊,但是你給我慧明法師一百斤黃金挑挑,我就很開心。為什么?這是黃金呢。
同樣的“受”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過程當中,對它的“受”是不一樣的,等到我到了九十歲的時候,有人弄來一百斤黃金給我,我會說不要,這是生命的壓力,有可能小偷來偷你,你不同意,他把你的生命都奪走了。不一樣的“受”!想法也不一樣,現在我有一百斤黃金,我可以建一個大殿,當我九十歲的時候你給我一百斤黃金我有什么用?又不能當飯吃,我九十歲的時候三頓飯能夠吃多少?沒有這個必要了,到那個時候“思”和“想”都會發(fā)生變化。
我在這里講到的“思”就是“行”,“色、受、想、行、識”中的“行”。因此變異過程在《攝大乘論》中說“一切種子如瀑流”,在《唯識三十頌》中講“恒轉如瀑流”,恒是永恒,轉是不停的在轉,生命是永遠的不斷在轉,轉得象瀑布一樣,你遠看白白的一條,好象是沒有在變,沒有感覺到它在變,其實細心觀察的話,水從上而下時刻、剎那之間、彈指之間都在變,無時無刻的不停的在變。
過去西方的哲學家也是這個觀點,像蘇格拉底有句名言: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也是這種觀點。如果生命對這個事實、這種觀點麻木或者不承認的話,你念多少佛、念多少經只能夠說是暫時的快樂;如果你不懂得、不接受、不實踐這個原理的話,生命怎么成佛?生命怎么下地獄?生命怎么可以成為阿羅漢?佛法要求人對自己的生命要有透徹的認知,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生命,對于自己的生命要有一個總體的認知,給自己生命要有一個正確的觀點,然后才會把握這個生命。
- 上一篇:《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