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修心的開始
你們?yōu)楹?a href="/foxue/changshi/153408.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修定?
因為我們的心對于應了解的并不了解。
換句話說,我們并不知道事物的實相,或什么是什么。
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對或錯,是什么帶來痛苦并讓你們疑惑。
我們來此修習定與戒,是因為心不自在,他們受到懷疑與不安的影響。
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有許多修行的方式,但其實只有一種。
例如,樹可能籍由嫁接方式快速收成果實,但這樣的果樹較不強韌與耐寒。
另一個種樹的方式,則是直接從種子種起,如此種出比較強壯與耐寒的果樹。
修行也是如此。
修心的時刻其它的事一律不管。
當我們剛開始修行時,對這點的了解有問題。
在還不知道什么是什么時,坐禪真是件苦差事,甚至偶爾還會因而掉淚。
有時我將目標定得太高,有時則又太低,永遠找不到平衡點。要以平靜的方式修行,意指將心放在高低適度的平衡點上。
和不同的老師以不同的方式修習可能會很困擾,一位老師說你必須這么修,另一位則說必須那樣修,結果就是困惑、懷疑與不安。
沒人知道應如何調和自己的修行。
因此你應試著別想太多,若真的想要,就一定要有覺知。
首先你必須讓心平靜,有覺知的地方就無須考慮,覺知會代之生起,而轉變成智慧。
一般的思考不是智慧,它只是心漫無目標與無覺知地游蕩,那無可避免地會造成不安。
因此,在此階段你無須思考,那只會擾亂心,過度的妄想甚至會導致你哭泣。
佛陀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如何停止思考。
禪修時你必須下定決心,現(xiàn)在是修心的時刻,其它的事一律不管,不要讓心偏向左或右、前或后、上或下,此時唯一的任務就是修習入出息念。
首先,將你的注意力從頭頂,經過身體,移到腳趾,然后再回到頭頂。
從頭到腳覺知你的身體,并以智慧來觀察,如此做,是為得到一種對身體存在方式的初步了解。
接著開始禪修,記得你唯一的任務就是觀察入息與出息。
不要強迫呼吸比平常長或短,只要讓它保持輕松,均勻地流動,讓每個入息與出息都自然地進出。
雖然你隨它們自然進出,但仍應保持覺知,讓呼吸舒適地進出。保持堅定的決心,在這段時間,你沒有其它的工作或任務要做。
關于會發(fā)生什么事,以及會看到什么的想法,也將不時地在禪修中生起,不過一旦它們出現(xiàn),就讓其自行消失,不要過度地關心它們。
不要對感受做出反應,禪修期間無須注意法塵,每次心受到感官接觸影響時,只要心中有感覺或感受,就放下它。
無論那些感受是好或壞都不重要,不要對感受做出反應,只要讓它們消逝,然后再將注意力拉回呼吸上。
對入息與出息保持覺知,不要為呼吸的長短感到苦惱,也別試圖以任何方式控制或壓抑它,只是觀察它。換句話說,不要執(zhí)著。
當你繼續(xù)修行時,心會逐漸放下事情且開始歇息,呼吸會變得愈來愈細微,幾乎如完全消失一樣。
身與心都會感覺輕安與充滿活力,持續(xù)的只是【一境性】的覺知,心已達到平靜的狀態(tài)。
若心惶惶不安,提起正念深深吸進一口氣,吸到滿時再將它完全吐盡。
接著再做另一次深呼吸,如此做個兩、三次,然后再重新專注于禪修上。心應該愈來愈平靜,每次法塵擾亂心時,就重復這過程。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行禪上,若行禪時心變得不安,就先停下來安撫心,重新建立對禪修所緣的覺知,接著再繼續(xù)行禪。行禪與坐禪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身體姿勢不同而已。
有時可能會有疑惑,因此你必須有正念。
覺知者會持續(xù)追蹤與檢視騷動的心,無論它采取什么形式,這就是有正念。
正念會看管與照顧心,無論心的情況如何,你都必須保持覺知,不要粗心大意或心不在焉。
訣竅是讓正念控管與監(jiān)督心,一旦心與正念合一,一種新的覺知就會浮現(xiàn)。
入定的心受到定的管制,就如同關在雞舍里的雞無法在外面走動,但仍可以在雞舍里活動。
它來回走動,不會陷入麻煩,因為它受到雞舍的限制。
同樣地,具有正念與定的心產生覺知時,也不會引生麻煩。在定心里產生的任何念頭或感受,都不會造成傷害或混亂。
以正念維持覺知把心拉回來,有些人絲毫不想經歷任何念頭或感覺,但這也太離譜了。在定境中也會有感覺,心同時經歷感覺與平靜,沒有阻礙。
有這種平靜時,有害的結果就不會產生,問題只要在雞跑出雞舍時才會發(fā)生。
例如:你可能在觀察呼吸進出時忘了自己,讓心從呼吸上跑開,可能是跑回家、去逛街,或跑去其它地方。也許甚至過了半小時,你才驚覺自己正在禪修,并責備自己缺乏正念。
這里是你真正必須小心的地方,因為這就是雞跑出雞舍的地方――心已離開它平靜的基地。
你必須注意以正念維持覺知,并試著把心拉回來。
雖然我說:“把心拉回來”,事實上心哪里也沒去,只是覺知的對象改變了。
你必須待在此時、此地,只要有正念,心就會在場。
看起來好像是你把心拉回來但其實它哪里也沒去,它只是稍微改變了。
當正念恢復時,瞬間你的心就回來了,無須去其它地方尋找。
若有完全的覺知,一種在每個時刻都持續(xù)無間斷的覺知,就稱為當下的心。若注意力從呼吸跑道其它地方去,覺知就會中斷。只要覺知入出息,就會有心。
必須同時具備正念與正知,當下你清楚地覺知呼吸。
這觀看呼吸的動作,會幫助正念與正知一起增長,它們彼此分工合作。
同時擁有正念與正知,就如由兩個人共同抬起一塊沉重的木板。
假設他們想要抬起多塊重木板,但因太重幾乎無法抬起,這時某個善心人士見狀,便會趕緊伸出援手。
同樣地,具備正念與正知時,智慧將會適時伸出援手,然后這三者就可以相互支持。
放棄一切的內在對話與懷疑,智慧對于感官所緣會有個了解。
例如,禪修時你可能開始想到一個朋友,但智慧應立即以“那無關緊要”、“停止”或“忘記它”,而加以制止。
若有個“明天要去哪里”的想法,智慧的反應將會是“我沒興趣,也不想讓這種事來煩我自己”。
若你開始想到其它人,你應該想:“不!我不希望涉入”、“放下吧”,或“那都是不確定的”。
這是你在禪修時對于感官所緣應有的處理方式,視它們?yōu)?ldquo;不確定、不確定”,并保持這種覺知。
你們必須放棄一切的思慮、內在對話與懷疑,禪修期間不要陷在其中。
最后,心里只剩下正念、正知與智慧等最清凈的狀態(tài)。
只要這些一減弱,疑惑就會生起,但試著立即放棄那些疑惑,只留下正念、正知與智慧。
試著如此增長正念,直到它能隨時保持為止。
然后,你就會徹底了解正念、正知與智慧。
將注意力集中在這點,你就能了解正念、正知與智慧三者。
無論你是討厭外在的感官所緣或受它們吸引,你都能告訴自己:“那都是不確定的。”
無論討厭或喜歡,它們都是應掃除的障礙,直到心清凈為止,剩下的應只有正念、正知、定與慧。
- 上一篇:女子的五種美德與五種惡事
- 下一篇:你了解佛教徒嗎?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知足少欲少煩惱
- 多也足,少也足
- 什么是滿足?
- 容易知足是不求上進?
- 知足就不會抱怨
- 現(xiàn)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 最自在的生活享受
- 真正的解脫
- 幸福是什么?
- “忙”不是問題
- 都是新的
- 忙中有序地趕工作
- 快不一定就好
- 把工作當成趣味的生活
- 保持平靜的心
- 好壞不放心上
- 工作要懂得隨順因緣
- 面對工作調整,要能夠隨遇而安,別挑三揀四
- 放下身段大有可為
- 別做一行怨一行
- 以諒解解開壓力
- 把希望當成壓力
- 少一點得失心
- 轉壓力為自我期許
- 盡其在我
- 把自己放空一下
- 壓力是成長助力
- 心甘情愿就不苦
- 挫折是正常的
- 不和過去比較
- 化解壓力
- 不求人關心
- 堅持走下去
- 機會總會輪到你
- 讓彈力球變成棉花
- 在機會中發(fā)展與成長
- 盡其在我,雖敗猶成,僥幸而得,雖成實敗
- 自我激勵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 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健全的性格
- 對于生活要心存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