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觀世音菩薩是如何幫助無助的眾生的?

觀世音菩薩是如何幫助無助的眾生的?

  觀世音菩薩如何運用這三輪來幫助煩惱無助的眾生的呢?

  我們先來觀世音菩薩身輪的體現(xiàn),我們可以看到在《楞嚴經(jīng)》中記載的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三十二身,而《普門品》則記錄了三十三身,而釋迦牟尼佛也確實告訴無盡意菩薩,眾生以何等身而為度者,觀世音菩薩則現(xiàn)何身而為其說法,甚至于“觀世音菩薩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例如在之前的長行當中,眾生求男女,觀世音菩薩則賜以智慧福報,眾生求安樂,觀世音菩薩則避其害而施以利,眾生求自在,觀世音菩薩則觀機逗教,傳以法門。這些都充分表現(xiàn)出觀世音菩薩的“以種種形來度脫眾生”的慈悲胸懷,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不可計數(shù)的。

  就在茗山法師的《普門品講記》當中,就告訴我們一個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成鴨欄木,救助一名商人脫離虎口的故事。這可見,我們所熟知的觀世音菩薩會幻化我們身邊的一桌一椅,以至于毫不起眼的一只螻蟻,其目的只是為了幫助眾生,救護眾生。由此,觀世音菩薩的無數(shù)幻化的身輪功德可見一斑。

  再來看一看觀世音菩薩的口輪功德,這可以追溯至我們每日常念的大悲咒,大悲咒以其不可思議的神力,使得念誦者身心清凈,遠離障難,獲得安樂。而在《普門品》偈頌的當中,“念彼觀音力”這一句共出現(xiàn)了十三次,通常我們認為這只是提醒凡夫修行時應(yīng)當稱誦名號,或者是在向佛菩薩求助時的祈禱,但事實上遠非如此而已。

  眾所周知,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的菩薩示現(xiàn),他的慈悲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當我們口稱“南無觀世音菩薩”時,正是菩薩萬劫口輪修行功德的示現(xiàn)。觀音菩薩功德巍巍,因此,當我們念及觀世音菩薩名號時,本身便是觀世音菩薩悲智行愿的無上法門,依此名號,我們便可以與菩薩之法身相應(yīng)。

  在《高僧傳》當中,記載了一位慧恭法師。一天,慧恭法師的師兄遠法師云游歸來,二人相見甚歡。在交談過程中,遠法師滔滔不絕、語出泉涌,慧恭法師卻無善可陳。遠法師問道:我們分別的五年里,您都做了什么呀?慧恭法師淡淡一笑:呵呵,我天性愚鈍,除了誦普門品,其他都沒學會。遠法師連連嘆氣,覺得很可惜。半夜,遠法師正準備休息,忽然聞到一股異香,又聽到天樂鳴空,出門一看,四種寶花冉冉下降,天花紛飛,而遠處,卻只見慧恭法師盤腿虔誠念誦《普門品》。

  讀罷這個故事,我與文中的遠法師同時震驚,原來所謂口吐蓮花,就在我們身邊,就是我們身邊這一卷看似毫不起眼的《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處處感應(yīng),讀誦功德恰如觀音菩薩口輪常轉(zhuǎn)之示現(xiàn),令人嘆為觀止。

  而這,便是觀世音菩薩的口輪功德。

  最后,我們來看一看觀世音菩薩的意輪功德,這一功德是《普門品》為文之基礎(chǔ),雖在經(jīng)中沒有明顯提及,但卻是觀世音菩薩身輪與口輪功德的根本,在《普門品》長行之末、偈頌之前,有一段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供養(yǎng)的描述。其中,觀世音菩薩接受無盡意菩薩等人的供養(yǎng)之后,“又復(fù)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而后佛稱贊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這段僅僅數(shù)十字的描寫非常隱晦地表現(xiàn)了觀世音菩薩的意輪的無上功德。

  那么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解讀觀世音菩薩意輪功德秘密深意。首先,正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心心念念常住于佛的境界當中,所以他才會將瓔珞等財物都供養(yǎng)給了佛陀。其次,釋迦牟尼佛與多寶佛塔各得一分,這又是觀世音菩薩心念平等、無有分別的象征;而后,觀世音菩薩將諸寶盡數(shù)供養(yǎng)給了佛陀,自己未曾留下一分,這則是觀世音菩薩不執(zhí)著于我和我所的表現(xiàn)。

  整個供養(yǎng)的過程行云流水,不見觀世音菩薩的一絲躊躇和猶豫,可見觀世音菩薩早已經(jīng)將悲智行愿落實到平日的每一個點滴到中去了。最后通過佛對觀世音菩薩的贊嘆,將菩薩的“離五蘊住”稱之為自在神力。

  這一段短短的描寫,不過63字,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出經(jīng)意,但在我們的細細思考與娓娓道來之中,卻使觀世音菩薩慈悲、智慧的意輪功德表現(xiàn)的更加飽滿。

  通過以上對三輪的簡單釋義,我們對于觀世音菩薩的入世精神以及修行品質(zhì)應(yīng)當有所了解,正如希阿榮博堪布在《花開次第》中所說:所謂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yǎng)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zhì),也就是說,要關(guān)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覺調(diào)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

  所以,觀音菩薩的特質(zhì)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采取轉(zhuǎn)化內(nèi)心的實際行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