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他心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境界?

他心通是什么?他心通存在嗎?他心通是什么境界?

他心通是什么?

  他心通,是存在的,是一種能知他人心想、心思的神通佛教六通之一,全稱為他心智證通或智心差別智作證通。又作觀心心數法智證通、知他心通、心差別通。即證得他心智,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之神通力。相當于十智中之他心智。

  他心通的證得,其實是度人時相當有利的工具,故一個大乘菩薩道行者,如果證得他心通,可以說對于他的菩薩道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是一切神通的使用,其實有其嚴格的規(guī)則與限定,尤其是他心通的使用,即只能使用于法上,不能用于個人隱私的探索,意思就是說一定是為了法才使用,而不會為了一時好奇或好玩才使用,如果是后者則會減損自己的功德福報,因為神通的證量是稀有難得的,必須用來自度度人,絕不可以兒戲,故一切的神通,都必須珍惜,都必須善用,否則非但不能積福,反而造業(yè),那豈不是違背自度度人的初衷甚遠?故他心通的修習也一定必須配合空性的修習,如此才不致誤用神通,偏離正道,千萬不可不慎!

  印光法師對他心通的解釋

  原文: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且約證道者說,如澍庵無論問何書,即能一一誦得清楚,一字不錯。其人素未讀書,何以如此。以業(yè)盡情空,心如明鏡。當無人問時,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問者將自己先所閱過者見問,彼雖久而不記,其八識田中,已存納此諸言句之影子?佛經亦如此,古人謂一染識神,永為道種,當于此中諦信。其人以無明錮蔽,了不知覺,而此有他心通者,即于彼心識影子中,明明朗朗見之。故能隨問隨誦,一無差錯。即彼問者未見此書,亦能于余人見者之心識中,為彼誦之。此系以他人之心作己心用,非其心常有許多經書記憶不忘也。

——《印光法師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白話: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對于已證道的人來說,例如澍庵這個人,無論什么書,都能一一背誦的清清楚楚,一字不錯。奇怪的是他從未讀過書,為何可以這樣呢?因為他業(yè)盡情空,心如明鏡。當無人問時,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問者將自己先前所讀閱過的內容問他時,問者雖然時間一久就不記得了,但問者的八識田中,已存在各種言句的影子(看佛經也是如此,古人說一染識神,永為道種,當于此中深信)。問的人由于被無明障蔽,完全不知覺了,但是有他心通的人,就在問者的心識影子中,明明白白的看得見。所以,他能隨問隨背,一點也沒有差錯。即使問者未見此書,他心通的人也能從其他人的心識中,為他誦出。這是拿他人的心作自己的心用,并不是自己的心中常有許多經書記憶不忘。

  南懷瑾老師對他心通的解釋

 。ㄒ唬┧耐,你心里想什么?瓶子里裝什么?心里一定知道,這也不是看到哦,是他心通的一種。有他心通的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個人,好幾個人的念頭他都知道。再高層次的神通,連佛在說法都聽到,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已經悟道了,這和悟道是兩回事。

  (二)他心通,所有人的思想、情緒、感覺,他都知道了。任何一個人的精神,經過合理的修養(yǎng),都可以發(fā)起這樣的功能,F在有些人接觸了一點皮毛,自己夸張叫作特異功能,其實神通也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一種功能,是很平常的事,但還沒有悟道,不算數的。

  《三藏法數》對他心通的解釋

  (一)他心通者,謂于他人心中思惟種種善惡之事,悉能了知也。

 。ǘ┲^世、出世間所有諸法,若種若類,與夫他人所起心念,皆悉能知,是名他心通。

  《佛學大辭典》對他心通的解釋

  他心通,(術語)六通之一。具名知他心通,又曰他心智通,知他心之智自在無礙者。又,十智中之他心智也。般若經曰:“三他心通,能如實知十方沙界他有情類心心所法,謂偏知他貪瞋癡等心,離貪瞋癡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靜不寂靜心,解脫不解脫心,皆如實知。”酉陽雜俎曰:“一公初謁華嚴,嚴命坐,頃曰:爾看吾心在何所?一公曰:師馳白馬過寺門矣。又問之。一公曰:危乎!師,何為處乎剎末也?華嚴曰:聰明果不虛。試復觀我。一公良久,泚顙面赤作禮曰:師得無入普賢地乎?集賢校理鄭符云:柳中庸善易,嘗詣普寂公,公曰:筮吾心所在也。柳曰:和尚心在前檐第七題。復問之:在某處?寂曰:萬物無逃于數也,吾將逃矣。嘗試測之。柳久之,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動,吾無得而知矣。”詵禪師本傳曰:“日照三藏詣詵,詵不迎接。直責之曰:僧何為入俗囂湫處?詵微矉,亦不答。又云:夫立不可過人頭,豈容標身鳥外?詵曰:吾前心于市,后心剎末,三藏果聰明者,且覆我。日照乃彈指數十,曰:是境空寂,諸佛從是出也。”指月錄六曰:“西京光宅寺慧忠國師,肅宗待以師禮。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敕令與師試驗。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在天津橋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處!”

他心通是什么境界?

  王孝子,由二十八歲那時候守孝;東北很冷,他用木頭板釘一個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過了三年以后,他又在那兒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后守六年。在最后第六年,他就不講話,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談話的;天天就在小茅棚里參禪打坐、誦《金剛經》。

  后來這三年要圓滿的時候,他打了一個妄想:千山和廣寧山是東北的兩個名山,這兩個名山里,都有幾千年的老比丘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圓滿了,我也到廣寧山去修道。

  打個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聽見有護法對他講,說:“今天有貴人到你這兒來。”他聽說有貴人來,以為是個做大官的,或者是個做什么的,他就等著。大約到十點多鐘,就看見一個穿破衣服的和尚,挑著一個挑子;挑子就是擔子,擔著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類的。挑著到這兒來,這個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談話。

  本來王孝子不講話的,他在心里問這個人,說:“你在什么地方來。”心里講,口里沒有講出來。這個人就說:“喔!我在廣寧山來的。”王孝子說:“你姓什么?叫什么啊?”他說:“你知道明朝嗎?我是明朝一個做將軍的,以后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現在。我覺得和你很有緣,所以今天我來見一見你。”

  他又說:“我知道你要到廣寧山去修道。廣寧山是獨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應該兼善天下。你對這一方的人非常有緣,你不要到廣寧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后,就在這個地方造一個廟,在這兒弘揚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說完這幾句話,這個人就走了。

  這個人自己說他是明朝的人,由什么證明他是真的呢?因為王孝子心里問他話,他就知道王孝子問他什么話,足見這個人已經得到五眼六通里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國時代的人,離明朝已經有三百多年。

  三百多年,這個人沒有死,還來見王孝子。由這一點證明:菩提達摩死后幾百年,有人在印度見到菩提達摩,和方辯說傳授衣缽的情形,這是很平常的,不足為奇的。

精彩推薦